揭秘子宫内膜异位症严重吗 从病因到治疗为你解忧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内膜细胞种植在不正常的位置而形成的一种女性常见妇科疾病。内膜细胞本该生长在子宫腔内,但由于子宫腔通过输卵管与盆腔相通,因此使得内膜细胞可经由输卵管进入盆腔异位生长。目前对此病发病的机理有多种说法,其中被普遍认可的是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还与机体的免疫功能、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有关。 病因
1.种植学说
经血逆流,内膜种植。月经期,经血从宫口、阴道排出人体外是顺流而下,但是有小部分经血或因其他原因夹杂着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由输卵管道流进入腹腔,种植在盆腔脏器的表层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病灶。
2.化生内膜
浆膜上皮,化生内膜。人体在胚胎发育时期,卵巢表面上皮、腹膜、阴道直肠膈、脐部均由体腔上皮化生而来,这些组织在性腺激素、炎症、机械因素的刺激下能够转化,形成另一种组织,同样可以化生为子宫内膜。
3.良性转移
血液淋巴,良性转移。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发病原因。出现在肺部、脑膜、心包、四肢及其他远端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将子宫内膜碎屑转移停留在某脏器或组织上而发病。
4.医源性的内膜移植
这是一种人为造成的使子宫内膜移植到某些部位,多见于剖宫产术,早期中期妊娠行刮宫术,分娩时行会阴侧切术,人工流产术等过程中。
5.免疫防御功能缺陷
随经血逆流至腹腔的子宫内膜,如同一种异物,会激活身体内的免疫系统,动员出大量的免疫细胞及体液围歼消除,假如体内免疫功能缺陷,就会发展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6.内分泌功能失调
异位的子宫内膜,无论来源如何,其生长变化均与卵巢内分泌有关,雌激素能促进生长,孕激素能使其抑制,临床发现大多数患者,孕激素缺乏,因此助长了本病的发生发展。
7.遗传与体质的因素
临床观察发现,有家族病史的人患此病居多。体质因素中如肥胖、超重、身长过高等亦有一定关系。
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案,因病情的轻重,患者的年龄和生育情况而有所不同。如病情较重,或表现为重的痛经,或盆腔检查发现有肯定的内膜异位结节,就必须采取药物或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
采用药物来对抗或抑制卵巢的周期性内分泌刺激。最初是用睾丸酮类的雄性激素,副作用较大,而且效力亦不够强,已逐渐摒弃不用。后来则逐渐发展成了假孕疗法及假绝经疗法。
(1)假孕疗法是用强力的孕激素避孕药物,以更大的剂量不间断地长期服用,使得月经停止来潮,子宫内膜及异位的子宫内膜在药物作用下发生类似妊娠的反应,所以又叫假孕疗法。用于这种疗法的药物很多,并且还在发展,口服的主要有安宫黄体酮、普维拉、内美通等,肌注的有己酸孕酮。这种疗法至少要持续六个月,才可以使异位内膜停止活动,最后发生萎缩,从而产生疗效。
(2)假绝经疗法20世纪70~80年代,国外主要是使用一种叫丹那唑的药物,它是一种雄激素的衍生物,效果较好,我国目前也正在使用,但它有比较大的副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则广泛使用一种叫戈舍瑞林的药物,它主要是能非常强烈地抑制卵巢的功能,使其几乎完全失去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而且由于这种药物是一种长效缓释制剂,只需一个月皮下注射一次,非常方便。这类药物能使子宫内膜产生类似绝经妇女的萎缩现象,故称假绝经疗法。
2.手术疗法
一般认为卵巢上发生的巧克力囊肿,病变体积往往较大,或发生在其他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结节,体积在2厘米直径以上者,即不易用药物控制,而需要手术治疗;或者经过六个月甚至一年的药物治疗,病情仍不见好转,也应考虑手术切除。如果病人年轻,没有子女,手术时一般只将内膜异位的病变切除,而将子宫和正常卵巢组织保留下来。称为保守性手术。这种手术保留了生育的可能性,但复发机会较大。如已有子女且病人年龄较大(35),可以在切除内膜异位病变的同时,切除子宫,但保留正常的卵巢组织。此法从长远看来,效果优于保守性手术,但不能绝对防止复发。如果病人年近绝经期,或内膜异位病变过于广泛,难于彻底根除,则在手术时应将子宫卵巢一同切除。
近年来腹腔镜的广泛应用,已使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有了一种新的选择,特别是在国外,腹腔镜手术和“戈舍瑞林”药物的结合,已成为越来越广泛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