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勇儿子 洛阳张大勇“喊”大导演冯小刚商量事儿
冯导,您看《一九四二》赚的钱,捐给1942年出生、条件贫困的河南人,中不?
□记者 付首鹏
东方今报洛阳讯 这个消息对大导演冯小刚来说,或许很意外,或许也很难一时做出决断。昨日看了由其导演的《一九四二》首映礼后,洛阳市民张大勇有个提议,他想请冯导利用《一九四二》赚的钱,建个公益基金,用于救助1942年出生的、家庭困难的河南老人。
张大勇这个名字对东方今报的读者来说已经很熟悉了,他就是“中国寻人网”和“中国切尼斯网”创办者,“卧行中国”为无名尸觅回家路的发起人、行动者。提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张大勇说,电影《一九四二》反映的是发生在河南人身上的苦难历史、求生存历史。当年,因为“水、旱、蝗、汤”肆虐,饿殍遍野,河南饿死300万人,几乎相当于现在洛阳市人口数量的一半。电影在反映灾难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伤痛中人性的光辉、温暖和坚强,让人震撼,给人鼓舞。因此,它已不仅仅是一部电影那么简单了,而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一段应该永远牢记、催人奋进的历史。
“我是看了电视上播的首映礼才知道了这些,正像在首映礼中冯小刚说的那样,他和他的团队历时19年拍摄这部电影,动机是希望通过回顾这段历史,让大家尤其是年轻人重新认识和思考我们的民族性,唤起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张大勇说,因此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如何把它的价值最大限度发挥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张大勇说,他了解到拍摄这部电影投了2个多亿,但他认为这样一部电影,票房收入会很乐观,“我想给冯导提个建议,就是能不能拿这部反映河南大灾荒的电影所盈利的钱,成立一个‘1942电影基金’,用于支持河南1942年出生,现在家庭仍然困难,或者是备受疾病折磨的老人,让他们生活得更开心。”
昨日张大勇还把自己的想法,发在了网上,希望能引起重视。
■ 微评论
《一九四二》心灵直击
@过眼云烟 《一九四二》这部影片,让人感触很深。我们不应仅把它当成一部影片,而应该把它看做一本历史书,它让我们了解了1942那段极少被后人所知的历史,通过了解历史来反思我们当下的社会。
@鱼儿游 小时候,经常听到老人讲起他们小时候吃树皮的故事,那个时候半信半疑,甚至想不出当时是个怎样的场景、一个怎样的年代。
《1942》凄惨、悲凉,但又不让人太过伤感,灾难已成为过去,我们怀着一颗平淡的心去了解真相,缅怀在饥饿中逝去的逃荒者,而更多的应该是珍惜现在衣食富足的生活。
@自由行走的鬼 作为一部新片儿来说,冯大导演仅是正常发挥,心灵震撼程度上,远不如唐山大地震。同事们大都是河南人,对于这段历史,家里的老人有的讲到过,如果论故事,这个电影版本的故事,远远不如老人们回忆中的那般触目惊心。可能想表达的太多,而受时间所限,反倒让看的人什么都抓不住了。
■ 外媒体
《一九四二》:向大饥荒死难者的道歉
□叶匡正
像被人打了一闷棍,我走出影院时,脑袋蒙蒙的,那残酷而肃穆的影像仍在眼前晃动。当你跟随着漫长的逃荒人流在银幕中行进,你会感受到一种更真切、更严峻的拷问。饥饿的人在沉默中一个个死去,把问题留给了活着的人。那些历史事件你并未亲历,但你却感到一种负疚,对这苦难记忆的负疚。
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有时就像一个人一样,会把历史的苦难看作自己的隐私,总是希望人们知道得越少越好。然而,苦难却是历史留给人类最重要的经验。
饥饿让人感觉迟钝,苦难也会模糊人们的记忆。但对幸存者和其他活着的人来说,重新叙述那些苦难的故事,就是对逝者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对历史创伤的一种修复。
或许只有当我们重新感受这些在苦难重压下人性的尊严,重新感受他们的痛苦、绝望与恐惧时,才能明白正义、敬畏与悲悯的重要。《一九四二》更像是在代表历史和今天的人们,向当年所有无辜的死难者道歉。电影作为当下影响力最大的公共表达形式,显然承担着塑造公众集体记忆的责任。我们不仅需要历史学家的客观与准确,更需要这种影像艺术的叙述与感染力。只有让历史的苦难昭然若揭,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知我们这个民族,认识到我们如何走到了今天。
《中国青年报》一键分享到【网络编辑:郑国锋】【打印】【顶部】【关闭】
(原标题:洛阳张大勇“喊”大导演冯小刚商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