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疆黄执中谁赢了 《奇葩说》夺冠的黄执中其实早就红了 还改变了一代人说话的风格
猪肉荣:今日头条签约作者、电视节目主编
文剧店:不止于娱乐。
第三季《奇葩说》以黄执中夺得奇葩之王告终。
每一个大学期间玩辩论的,都知道一个名字:黄执中。
在那个靠影碟传播的年代,只有教练手中有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比赛录像,能借一个教室集体看录像,就觉得是一种享受。那时,视频挂网上还不盛行。
2002年,有幸在电视机面前看央视转播国际大专辩论赛,我就记住了这个名字:黄执中。他是台湾世新大学辩论队的队员,逢比赛几乎都拿走最佳辩手。
黄执中和所有的大学生辩手不同,他不会刻意的架构逻辑,他只会说丰满一个故事。内地所有的大学生辩手,其实都不大敢这样辩论,总会找一个最安全的方式,在自己弘大的逻辑框架和价值升华中寻找摧毁对方的战车。
对黄执中最深刻的记忆,是2002年国辩,当时的辩题是: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专才,黄执中的持方是专才。他站起来说的第一段辩词,就像聊天一样直指辩论现场演播厅的灯光师。他说,他上场前和灯光师聊天。灯光师说,娴熟的学会运用几个按钮,需要用尽一生的努力。
当时,我在想,在这样的国际比赛当中,辩词都是经过无数遍的论证、模拟对抗、逻辑搭建、例子的敲定,黄执中改变了辩词,还真够大胆的。或许这也是提前准备好的,但是,即便如此,依旧比同样准备辩词的其他辩手多一份说人话的接地气。
从黄执中开始,大学的辩论队开始模仿着“说人话”。那些接地气煽情的辩手,都会被教练或者观众赞美:很黄执中。那个时候,我们还在迷恋马斯洛层次理论的五大需求,抱着康德、福柯、佛洛依德的书一知半解乱侃的时候,黄执中全部推开,系上西装一颗纽扣,摸一下鼻翼,苦口婆心的说故事,道出一个简单不过的道理,然后潇洒的问一句:对不对?
结果,樯橹灰飞烟灭。
连马薇薇都说:看过执中学长的辩论,才知道原来可以这样说话。马薇薇有一次在奇葩说的1vs1当中险胜了黄执中,结果女王变身小女生,尖叫了起来。马东说,你干嘛这么兴奋?马薇薇说:赢黄执中诶。
马薇薇是第一届的奇葩之王,而且是步黄执中后尘,频频拿国辩最佳辩手的犀利女王,并且带领中山大学拿下了200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冠军。
按理说,两人的实力应该不相上下,但是能赢黄执中依旧能让她兴奋很久。是的。黄执中在华语辨坛的地位,就是这样。
从第一季《奇葩说》开始,黄执中就在了,只不过不是辩手。他的身份是教练,也就是说第一季第二季所有的选手都被他调教过,直到第三季他才化身辩手加入了奇葩阵营。
还记得在大学辩论队里,流行这样的一句话:在校园辩论里,我们都是过客,而不是归人。每届辩论队换届,或者说老队员退役,都会拿这句话来酸一遍。
这句话就是黄执中说的。
大学时若能入选校辩论队,起码要牺牲掉一个暑假进行封闭训练:早起背古诗词,背完了才可以吃早餐;早上听讲座,大学里社会学科类的老师轮番来讲课。中午很开心,允许午睡或者打牌;下午抽签分组,模拟辩论;晚上的训练比较残酷,自己和自己辩论,来回切换持方。
逢大赛时,一星期都泡在训练室,连上课都请假专心备战,立论推倒重来,再立论再推翻,身心疲惫,套上西装就直奔赛场。
退役后,第一反应时:是不是这辈子和辩论再也没有关系了?
而今,校园辩论延伸到了《奇葩说》,我们变得不是过客了。《奇葩说》也从第一季第二季的搏出位,变得越来越有内容。原来我们的生活,和辩论这么相近。还记得大学时,队友互相鼓励:不要把生活辩论化,要把辩论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