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诊断标准 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有哪些
腰椎间盘位于两个椎体之间,是一个具有流体力学特性的结构,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三部分构成,其中髓核为中央部分,纤维环为周围部分,包绕髓核,软骨板为上、下部分,直接与椎体骨组织相连,整个腰椎间盘的厚度为8mm~10mm。
髓核为一粘性透明胶状物质,约占椎间盘横断面的50%~60%。在儿童时期髓核与纤维环分界明显,但进入老年时期髓核水分减少,胶原增粗,纤维环与髓核分界不明显,被包绕在纤维环中通过形变将椎体传来的压力放射状散开。在腰椎运动时起类似轴承的作用。正常人的高度一日之内有变化,这与髓核的水分的改变有关。晚间较晨起时矮1.5cm~2.4cm,在老年人变化较少。
此外,髓核在椎体与软骨终板之间起液体交换作用,其内含物中的液体可借渗透压扩散至椎体,髓核的营养依靠软骨终板渗透,后者与海绵质骨密切相连,椎体的海绵质骨有丰富的血供与软骨终板之间无间质骨相隔,压力的改变可使椎体内的液体进行交换。
纤维环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由胶原纤维带组成,内层由纤维软骨带组成,纤维环的前侧部分和两侧部分最厚,几乎等于后侧部分的两倍,后侧部分最薄,但一般也有1-2层纤维,纤维环斜行紧密分层排列,包围髓核,构成椎间盘的外围部分,像一盘旋的弹簧,使上下椎体相互连接,并保持髓核的液体成分,维持髓核的位置和形状。纤维环可能因为长期姿势不当或外部冲击造成松动,一旦纤维环松动,髓核就发生移位刺激神经,这就成为通常所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软骨板为透明的无血管的软骨组织,在椎体上下各有一个,其平均厚度为1mm,在中心区更薄呈半透明状,位于骨后环之内。软骨终板内无神经组织,因此当软骨终板损伤后,既不产生疼痛症状,也不能自行修复。椎体上下无血管的软骨板如同膝、髋关节软骨一样,可以承受压力,起保护椎骨,缓冲压力,连接椎体和椎间盘之间的营养交换的作用。在幼儿时是椎体骨质的生长区域。
20岁以前腰椎间盘有血管分布,其后逐渐消失其水分含量也逐年降低,胎儿时纤维环和髓核的水分含量分别为80%和90%。30岁时分别降至60%和75%。
腰椎间盘突出检查:
体格检查:
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临床症状或体征即可作出正确的诊断。主要的症状和体征是: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腰4-5或腰5骶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X线片可排除其它骨性病变.
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
1、腹压增高如剧烈咳嗽、便秘时用力排便等。
2、腰姿不当当腰部处于屈曲位时,如突然加以旋转则易诱发髓核突出。
3、突然负重在未有充分准备时,突然使腰部负荷增加,易引起髓核突出。
4、腰部外伤急性外伤时可波及纤维环、软骨板等结构,而腰椎间盘突出症促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
5、职业因素如汽车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易诱发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
一、腰疼的情况:几乎大部分腰间盘突出患者都会有腰疼情况的出现。患者自觉腰部持续性钝痛,平卧位减轻,站立则加剧,一般情况下尚可忍受,腰部可适度活动或慢步行走,另一种为突发的腰部痉挛样剧痛,难以忍受,需卧床位息,会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二、腿部麻木、畏寒、走路出现跛行的情况:下肢麻木很多情况下会与疼痛伴发,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单纯麻木,有少数患者自觉下肢发冷、发凉。主要是 因为椎管内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所至。间歇性跛行的产生机理及临床表现与腰椎管狭窄相似,主要是由于髓核突出的情况下可出现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和 生理学症状。
三、腿部会出现放射性痛的情况:几乎五分之四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会出现腿部放射性痛的情况。常在腰痛减轻或消失后出现。表现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 腿后侧的放射性刺激或麻木感,直达足底部。严重的患者可为由腰至足部的电击样剧痛,同时多伴有麻木感。疼痛轻者可行走,呈跛行状态;重者需卧床休息,屈 腰、屈髋、屈膝位的姿态比较多。
四、马尾神经症状:主要见于中央型髓核脱出症,临床上比较少见。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碍。女性还可出现尿失禁,男性可出现阳痿。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全性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