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桑峪王国清 南桑峪村委主任王国清执政为民

2018-04-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南桑峪村的故事在黄河岸边的吕梁山中,散居着河津市下化乡南桑峪村的2100口村民.攀上该村所属的7.6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只见黄河在深谷中流淌

南桑峪村的故事在黄河岸边的吕梁山中,散居着河津市下化乡南桑峪村的2100口村民。攀上该村所属的7.6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只见黄河在深谷中流淌,道路在悬崖间蜿蜒,处处岩石裸露,生态条件恶劣。全村“地无十米平”,4个自然村的420户居民,找不到任何两户的房屋能够盖在同一高度的同一处地方。

但是,南桑峪村民却生活得很幸福,很满足。他们说,全村去年的人均收入已经突破4000元,今年将更多。他们说,全村刚刚完成了环村道路和村巷村街的拓宽石化硬化,过去雨天都出不去门的山里人,现在还能跑车运煤哩。

他们说,村里投巨资从黄河里5级提水,给每家每户安装了自来水管,只要伸手一拧,清水就哗哗地流。他们说,他们的山村小学安装了20多台电脑,前不久村里还花20多万元劈下了半个山包,填平了百米石沟,为学生开出一块操场……王国清的三个能不能王国清,36岁,现任南桑峪村村委会主任。

1996年,陵川县发洪水,他化名“王震华”,为失去亲人的苏秋风老大娘捐款5000元。

山西日报曾刊登专栏寻找“王震华你在哪里?”8年来他年年给大娘寄2000元,此间他还当选为山西省十大杰出青年,获得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他说,我是共产党员,河津市人大代表。群众为什么连续两届都选举我当村委主任?是相信我能够为村里执好政,掌好权,能够为他们办好事。如果不尽心尽力为群众谋利益,我就不配当村官,我就不配当党员。

王国清说,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全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就说到群众的心坎上去了。我当了几年村官,才懂得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对老百姓是多么重要。村官虽小,但对老百姓却关系重大。几年来,我始终把“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把为群众掌权、为群众掌好权作为执政目标,把“三个能不能”作为我的工作标准。一是能不能带领群众致富,二是能不能给群众解除疾苦,三是能不能让群众过上文明幸福的现代生活。

结果如何呢?王国清以他刻苦的努力完成了一张出色的答卷。几年来,特别是去年和今年,他和村党支部书记赵焕堂领导全村党员干部群众走上致富路,目前全村家家盖新房,户户达小康,仅运输车辆就达到100多部,平均3户1部。他们还解决了南桑峪村自古解决不了的行路难、吃水难,使偏远山村也具备了和大都市同等的交通和用水条件。自古南桑峪村的旧风陋习是压在群众身上的一座大山。而今村里移风易俗,实行了丧葬改革,生活增加了文化内涵,群众为此乐开颜……村民们说:王国清的三个“能不能”,其实都是“能”。

把群众的苦和难撂进黄河执政为民就要为民排忧解难。王国清当村官解决了南桑峪村的群众的几个“苦不堪言”。

第一个让群众苦不堪言的是路。南桑峪山高岭陡,4个自然村分居在4座山峰上。路窄弯急,山里虽有煤矿可难于行车。下雨下雪,莫说开车行走,就是村民出户和学生上学也不能如愿。泥泞和陡峭常把走路人滑到崖底深沟。群众苦不堪言。从今春开始,王国清想方设法筹资300多万元,请来四川工人,奋战7个多月,把4个山峰上的4个自然村的所有通村道路和全部村街巷道都进行了拓宽、油化、石化、硬化,总长度达20多公里。有的路就开在石崖上,还有的路砌了高高的防护石墙。彻底解决了自古以来没有解决的行路难。车能走了,人们再也不怕下雨下雪。

与此同时,王国清还带领干部群众打通了一条寺沟路。他们自筹200多万元,沿黄河石壁开山凿崖,造了5座涵洞,架了一座大桥,动石方24万立方米,砌石墙2400平方米,修路3公里多。就是这3公里路,将天堑变通途。把原来去乡宁县要走40分钟的路缩短为8分钟,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目前路边已建起了一座煤炭加工企业。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第二个让群众苦不堪言的是水。这多年村民吃水用水都花钱从山下买。每家每年水钱就1000多元。村民盖房光水费就花1万多元。全村每年为水支出200多万元。群众为此苦不堪言。王国清下决心解决此难题。他带领村委一班人筹集资金300万元,在5公里远的黄河边打井抽水,铺设5000米明管,在村里最高的山峰上建了石沧水库,凿开石板,埋下总长达50公里的地下水管,建起5个扬水站,一级一级将黄河水提到水库,然后流向每家每户和学校、工厂。现在每户村民一年水费最多100多元,盖房建厦用水最多千把元。国家水利部专家考察之后惊叹道:“南桑峪村解决群众吃水问题是全国山区的典范!”

第三个让群众苦不堪言的是陋习旧规。村里自古实行老人去世之后过1、2、3周年的旧习。一个人死了,就要折腾3年之久。每到忌日都要聚亲唤友,摆酒设宴,大操大办,既耽误生产,又浪费钱财。群众人人苦不堪言,但又不得不做。王国清让村委会下文件彻底废除了这套陋规,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统一酒席标准,规定老人去世只能搞一次祭奠,群众无不拍手称快。这一改,为村民每年节约50多万元。

村委会和党支部还筹资68万元,在村里盖了一座戏台,邀请文工团和剧团演戏演节目,山里人第一次在山里享受到了赏心悦目的文艺表演。2003年,村里给每位村民发放500元生活补助,还为60岁以上老人每人多发150元钱。村民夸奖说:“像国清这样的村干部多给共产党长脸!”

本报记者管喻 贺锴 本报通讯员姚夏池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网络编辑:张星秀)

·记住阿拉法特 · ·省城眼镜业祸起小作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