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节放假 青年节 比放假更重要的是对镜检讨

2018-08-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五四青年节的下午,一部分的朋友圈在晒假期,另一部分在为晒假期的朋友点赞.似乎除了主流媒体上的社论和专题,很少有青年人在真正关心青年节的意义.时下,身为青年,总觉得我们的群体哪里"生病"了,这种"病"让我们感觉时光在流逝,理想在远离.有句话说的很对,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青年节,何不让我们对自己进行一次对镜检讨,正视自己的今天和未来.青年节放假 青年节 比放假更重要的是对镜检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手机APP里订阅付费音频节目的人越来越多,上班

五四青年节的下午,一部分的朋友圈在晒假期,另一部分在为晒假期的朋友点赞。似乎除了主流媒体上的社论和专题,很少有青年人在真正关心青年节的意义。

时下,身为青年,总觉得我们的群体哪里“生病”了,这种“病”让我们感觉时光在流逝,理想在远离。有句话说的很对,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青年节,何不让我们对自己进行一次对镜检讨,正视自己的今天和未来。

青年节放假 青年节 比放假更重要的是对镜检讨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手机APP里订阅付费音频节目的人越来越多,上班听、下班听、跑步还听;在微信朋友圈里,有各种学习软件打卡的内容,在线背单词的、在线读书的,还有各种在线学习课程;上下班的地铁里,大部分人都在刷着各种微信公众号或者资讯类APP。

青年节放假 青年节 比放假更重要的是对镜检讨

碎片化时代,我们似乎陷入了知识焦虑的陷阱中。工作占据了多数青年人的生活,每个人都困在各自专业的小圈子中,我们担忧自己的知识退化,担心被新事物淘汰。

于是有了上面这些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方式。然而,结果怎样呢,我们的知识焦虑并没有因为付费课程和微信公众号而减轻,反而是被碎片化的知识和各种电子设备占领了自己的生活。

因此,我们还是在抱怨,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充实自己。实际上,我们忘记的是学习知识的初心,总是被功利性的学习目标所左右,总是寄希望于网络上这种“投喂式”和“快餐式”的知识获取方式,而不愿意花时间踏踏实实地去读一本书,分析一个问题,探索一个未知的领域。

幻想自由

每个人对自由的定义不同,有的人认为,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是自由,所以前些年人们对那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女教师异常羡慕,媒体更是会时不时替网友打探一下她的生活,是否真如所想。

有的人则认为,所有的自由都是建立在财务自由的基础上的,只有不再为生活开销而努力工作的状态,才叫自由。所以,近来类似于《小米即将上市,前1000号员工即将实现财务自由》的新闻,才会成为青年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内容。

互联网时代,一夜身价翻倍的财富故事似乎每天都在上演。青年人的思想和生活也每天都在受到各种外界力量的冲击。但如果对自由、尤其是对财务自由的向往,只停留在羡慕和幻想,又或是停留在自怜自艾,对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缺乏正确的认识,恐怕只能离心中所谓的自由越来越远。

新闻的热度过后,羡慕还是羡慕,幻想还是幻想,缺乏对自己的反思和自省,自己还是要每天被地铁里的人群挤得汗流浃背,还是要为了房贷车贷,还有养孩子的费用而奔波。到头来总是问自己,成功的为什么不是我?最后归结的答案就像在街头买了一张彩票一样,运气不好。

固守舒适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书中提到了一种观点,我们通常认为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是一种人类的进步,然而在人类进化的角度讲,却是一种人的能力的退化,单个人的生存能力变得越来越低,在寻求更舒适生活的过程中,越来越依赖于外界力量,由此产生了社会分工。

由此可见,寻求舒适区,然后保护自己所在的舒适区,是一种人的本能需求。然而,对于个人长远发展而言,正是这种本能在毁掉我们的斗志和勇气,毁掉我们隐匿的才华。

就业中,寻求舒适成为趋势。前几年,国家机关和省市的公务员岗位成为毕业生眼中的香饽饽,报考人数每年都直线上升,近两年,上升势头有所放缓,但成为公务员仍然是就业者向往的。然而,偏远地区的岗位常乏人问津。

职场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害怕自己的舒适被打破。我们整日抱怨现在的工作没有挑战,公司的待遇如何差劲,领导如何不重用自己,然而,在同样的岗位上、同样的年龄,还是有很多和我们一样的人,把自己工作和人生过得很精彩。而我们自己呢,并不是没有机会改变,而是害怕去改变。同样,我们也会用很多理由来安慰自己,我们有家庭,有孩子,生活不能冒险,经不起折腾。在固守舒适中,人不老,心已老。

精致利己

利己主义,往往是趋于人的本能,自然地去为自己牟取利益。然而,前面加上“精致”二字,味道就变了。用一句话总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一群懂得包装自己,懂得钻营,用智商把自私包装成美德的人。用通俗的话讲,这种人就是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人品不行,属于不能深交的范畴。

我们会发现生活中这样的人不乏少数,在权力者面前笑脸迎人、虚与委蛇,在无关者面前面色冷清、高高挂起,他们精于计算,把以目的为中心的利己行为当作是天经地义。他们甚至把一切的外界质疑当作是虚伪的道德批判。

最大程度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我们反对精致利己,也并不是要让我们所有人事事讲情怀,时时谈信仰,都去放弃小我,成就所谓的大我。而是希望我们每个青年,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要把自我看得“太重要”。

我们应该懂得,自私并没有错,也不可耻,但人的行为是要有边界的,放大的自私,其实也是一种“社会毒药”。

缺乏敬畏

曾国藩有句名言,“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一个人如果缺乏敬畏之心,最坏的结果自然就是逾越社会既定的规则。对于我们如今的青年人来讲,缺乏敬畏最大的表现就是:不在乎,不害怕,不尊崇。

在现实中一个很怂的人,在网络世界可能是位经常任意谩骂的“键盘侠”,他才不在乎自己的话伤害了谁,侵犯了谁的权利,敲下键盘时,只有他的内心在叫嚣,“你来打我啊,被我激怒了吧。你就骂了,你管得着吗,你能把我怎么着。”

这样的新闻时常见诸网络,护士给孩子输液扎针三次失败,家长对护士大打出手;孩子幼儿园不小心摔破皮,家长追着把幼教老师骂哭;行人与机动车道路抢行,“路怒症”司机暴打行人,等等。虽然这些都是特殊现象,但可以看出,如今很多人表现得越来越“无知者无畏”。对他人,尤其是在特殊情境下处于劣势地位的人,显得刻薄,毫不尊重。

轻狂的人,只会让人感到厌恶。而一个对社会、对规则缺乏敬畏心的人,却会成为有损于社会的隐患。我们希望年轻人始终心存敬畏,并不是要让大家迷信权威,畏缩不前,恰恰相反,而是要让青年一代人,心中有底线、有信仰、有原则,成为一个在社会心理层面上完整的人。(吴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