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二胡 《二泉映月》:明月朗照 人间天籁
《二泉映月》 黑陶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他三岁丧母,八岁读私塾,十二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十八岁被誉为演奏能手。二十一岁接替父亲担任道观当家道士后,他放任自流,染上吸毒等恶习。因病致盲流落街头后,一个说唱时事,在街头卖艺,以“瞎子阿炳”闻名的创作型民间艺人新生了。阿炳作品尤以二胡曲《二泉映月》最为著名,作品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悲鸣和诅咒黑暗、憧憬光明的心声。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曾说,“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坐着和站着听,都是极不恭敬的。”
作家黑陶长期关注阿炳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他认为失明者阿炳,长久地生活于社会和人世的黑暗低处。然而,正是因为此种复杂的“低”,使他酿制并最终为人类奉献出动人心弦的永恒音乐。黑陶通过数年寻访,找到十六位亲眼见证过当年阿炳生活的知情者。
受访者中,有阿炳抚养过的非嫡亲孙女钟球娣,有1950年阿炳录音时的在场者黎松寿,有阿炳的邻居许忆和,有当年洞虚宫内常替阿炳买酒读报的道士华寅生,有与阿炳有着深厚交情的锡剧前辈艺人邹鹏等。
受访者这些血肉丰满的感性回忆,为我们摹绘出一幅逼近于真实的、在社会和人世的黑暗低处长久挣扎的盲人音乐家肖像。黑陶最新出版的《二泉映月》是首本以第一手资料,反映民间音乐家阿炳真实面貌的口述历史著作,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填补了中国音乐史的空白。正如作者所言,也许以单篇视之,无法避免个人主观的烙印,但是,众多这样的回忆集合在一起,我们是否能够这样判定:它们正在接近着某种真实与客观。
阿炳的作品能够成为音乐史上的不朽作品,自然跟阿炳的勤奋和对音乐的领悟分不开。在《阿炳穷是穷,但志气蛮高》这篇访谈中,著名锡剧前辈艺人邹鹏谈到“阿炳的琴拉得好绝不是天生的,从他三访我师公袁仁仪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阿炳特别虚心好学。
听说为了拉好一曲《梅花三弄》,阿炳先后共拜访过十八位有名的琴师。”阿炳不辞劳苦,克服重重困难,向同行学习。这体现了阿炳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也跟阿炳的生存状态有关,他只有将二胡拉得更加精彩,才能够挣钱养活自己和家人。
音乐教授黎松寿在《我亲历了<二泉映月>的最初录音》中谈到,阿炳的艺术三绝是二胡、琵琶和说新闻。阿炳“说新闻”时敢说敢唱,勇于为劳动大众打抱不平,深受群众欢迎;阿炳弹琵琶每次都将琵琶横放在头顶,高举双手边谈边解释琴声所显示的音乐形象;至于阿炳的二胡技艺,黎松寿赞其前无古人,因为“阿炳的二胡声有股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瞬间便能引发听者心灵的共鸣”。
哪怕卑微如尘埃,也会有高山峻岭般的愿望。瞎子阿炳靠卖艺维生,他的人生是卑微的,但是阿炳音乐传达并呈示了人类的心灵颤动和精神图景,宛如人间天籁。通过这本图文并茂的口述实录,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阿炳这位音乐天才的伟大。(邓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