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栖霞寺简介 【江苏南京】栖霞寺舍利塔(力求完整篇)

2018-12-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南京之行,某人的最主要的目标是看"石头"和"砖头".此话怎讲,容后再作详解.先说此行的第二天,首先要看的就是栖霞寺的"一寺三国保"--明征君碑(一块石头).栖霞寺舍利塔(一摞石头).千佛崖石窟(一大堆石头).这其中,最吸引某人的,自然是最负盛名的栖霞寺舍利塔.南京栖霞寺简介 [江苏南京]栖霞寺舍利塔(力求完整篇)纵然曾经无数次地欣赏过它的各式照片,但真正地站在它的跟前,还是深深地被它的高大与精美所倾倒.有必要交代的是,栖霞寺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年间

南京之行,某人的最主要的目标是看“石头”和“砖头”。此话怎讲,容后再作详解。

先说此行的第二天,首先要看的就是栖霞寺的“一寺三国保”——明征君碑(一块石头)、栖霞寺舍利塔(一摞石头)、千佛崖石窟(一大堆石头)。这其中,最吸引某人的,自然是最负盛名的栖霞寺舍利塔。

南京栖霞寺简介 【江苏南京】栖霞寺舍利塔(力求完整篇)

纵然曾经无数次地欣赏过它的各式照片,但真正地站在它的跟前,还是深深地被它的高大与精美所倾倒。

有必要交代的是,栖霞寺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年间,这一点是没有任何疑议的,而其形制据考证当为楼阁式木塔。至于何时重建为现存的密檐石塔,则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最为人所接受的是五代南唐说。民国十九年,因塔刹缺失、塔之下部埋没已久,由当时著名的居士叶恭绰筹资,中国营造学社社员,中央大学建筑系卢树森、刘敦桢二教授主持,对栖霞寺舍利塔进行重修,设计制作石质塔刹,并修补基座损毁部分。

南京栖霞寺简介 【江苏南京】栖霞寺舍利塔(力求完整篇)

在挖掘阶基的过程中,发现一段勾栏残件,由此得以照式补制塔周之勾栏,恢复旧观。

民国二十三年,梁思成携林徽因南下考察栖霞寺舍利塔时,对重修工作称赞有加——“全部重修工作,除塔刹形制或有可疑外,至为谨慎精审,开我国修葺古建未有之佳例。”此后,除增设避雷针和铁栅栏外,栖霞寺舍利塔基本保持了民国时期重修之后的模样,这是相当值得庆幸的。

南京栖霞寺简介 【江苏南京】栖霞寺舍利塔(力求完整篇)

舍利塔除以罕见的带基座密檐式塔型而著称外,还以雕饰细密精致见长。其中尤以须弥座塔基束腰部分的八面浮雕佛传图(佛迹图)最为精彩,堪称唐宋之际江南石刻艺术和佛教艺术之杰作。目前人们普遍将这八面浮雕称为“八相图”,但鉴于“八相图”专指释迦一生中最重要的八个事迹(托胎、诞生、出游、逾城、降魔、成道、说法、入灭),而栖霞寺舍利塔的八面浮雕,表现的却远不止这高度概括的“八相”,所以个人认为,还是以内容和定义更为宽泛的“佛传图”或“佛迹图”作为这八面浮雕的称谓更为妥当。

(泉州开元寺东西双塔中的镇国塔,其塔基束腰部分现存浮雕佛传图37块,可作参考和比较。参见博文《泉州·东西塔(力求完整篇)》)

第一面:骑象投胎、摩耶说梦

 画面右前方,菩萨骑象乘云,自虚空降临。(流云的形状较为奇特,其后的几幅画面中的云团亦作此状。)

《佛本行集经》载:古印度迦毗罗卫国饭王第一大妃摩耶夫人婚后一直未育,心情低落,释迦前身持明菩萨乘一六牙白象,从兜率下,于摩耶夫人睡眠中,入其右胁投胎。

画面正中,带有阶梯的四柱三开间殿堂内,一人端坐于正中,一人倚靠于其右,左右两侧各有两人手持羽扇。这应该是摩耶夫人对净饭王讲述梦境的场面。

《佛本行集经》载:摩耶夫人次日醒来,即向净饭王讲述自己梦见菩萨乘象入于右胁。并认为此梦瑞相,请求净饭王找人解梦。

第二面:树下诞生、九龙灌顶

画右正中,为一华盖形大树。摩耶夫人右手扶树,太子悉达多从夫人宽大的右袖中落下,直立于天神举起的托盘上。天神作双腿跪地状。摩耶夫人身后有数人簇拥,有的持扇,有的端盘,有的托钵。树的右侧,有二女前后侍立、双手合十,这应该是经文中所提到的诸天玉女。

《佛本行集经》载:圣母摩耶行将分娩之时,至蓝毗尼园散步,在园中的“波罗叉”树下,立地以手攀住波罗叉树枝,生下太子。时有二万诸天玉女,周匝围绕,合十指掌。天帝释梵以细妙繑尸迦衣,裹于自手,承接太子。菩萨生后能言:“我此身形,从今日后,不复更受,于母胁中,不入胎卧,此是于我最末后身,我当作佛。”

画左正中,太子坐于六角平台的仰莲座上,座前有一束腰式香炉,平台左右各有一名贵妇合十肃立,应是太子生母摩耶夫人与养育他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贵妇身后各有两名执扇和托钵的侍女。太子头顶,九龙并排盘旋于云团之上。

《佛本行集经》载:太子生后,诸眷属四处觅水而不可得。圣母面前,忽自涌出二池水,一冷一暖,圣母随意取用。又虚空中二水注下,一冷一暖,洗浴太子身体。天帝释梵忽然来下,杂名香水洗浴菩萨。九龙在上而下香水,洗浴圣尊。

第三面:出游四门

由五个场景组成,表现太子出城游乐,作瓶天子分别化身为“生、老、病、死”和沙门,感化太子,诱其出家。

1、出东门遇老人:画面左前方,正中为弯腰驼背的老者,右手拄拐,左手被一童子牵着,身后还有一人双手搀扶着老人。

2、出西门遇死人:画面左后方,左侧室内一人仰面躺在床上,床侧两人伏身痛哭,床尾两人惊慌失措、向前作探视状,还有一人躺在地上,身体蜷曲,双手作捶胸状,一副悲痛欲绝的样子。

3、出南门遇病人:画面左后方,一名男性老者身躯颓坐于榻上,右侧一人搀扶着,左侧一人似乎在作抹泪状,门外还有一人似乎是在端着汤药进来。

4、出北门遇沙门:太子坐于马上,数人持华盖、棍子等物簇拥于左右和马后。两名身披袈裟的和尚,一人托钵,一人双手合十,迎面站立于马前。

以上四景在《佛本行集经》中都有具体描述,但老者、病者、死者、沙门均只一人。考虑到图画表达毕竟不同于文字,所以此处的佛传图中,改由数人演示其中一种情形。

5、出门遇产妇:和尚与老人之间,一名身着裙装的妇人盘坐于地上,腹部隆起,身体后仰,左手扶膝,右手支地,身后侍立一人,双手扶住妇人的头部,用身体挺住后仰的产妇。

佛经中虽常有“生老病死”之语,但并未作具体描述,故在佛传图像中也鲜见有“生”的场面。有博友认为,孕妇在路边分娩似乎不合常理,由此猜测这个场景应该是“病”,而室内那处“病”的场景才是“生”。但如果仔细观看,就不难发现,室内那名坐于榻上之人,明显是个男性老者。

所以这位博友的说法并不成立。另外,只要稍加思索,便可领悟:将孕妇分娩的地点设定于路边,正是作画者的高明之处。试想,如果将分娩的地点设定于室内,那就属于正常分娩,应该是件让家人欣喜万分的事情,也就体现不出“生”之痛苦。

而更为关键的是,如果产妇是在室内分娩,太子也就不可能亲眼看到分娩的过程。所以说,只有将孕妇分娩的地点设定于路边,才能既体现“生”之痛苦,又能让太子看到。

第四面:逾城出家、断发换衣、雪山修行

画面右上方。云团之上,一人骑马,一人在前引路。云团之下,绘有山仞、水波。远处还有一楼阁式建筑。

《佛本行集经》载:太子乘干陟马出迦罗城毗罗门,车匿在前引路,首陀会天,以神通力,隐去蹄声,不令人闻,夜叉钵足一众,各以手承马之四足,安徐而行。欲界魔王波旬,幻化出高山大河,阻碍太子前行。

画面左下方。似在一孤岛之上。两树之间,端坐一人,身形高大,两手上抬,此人应是主角太子;面前一人,坐于台上,双手捧一圆形物,举于太子面前,此人应是侍从车匿;中间站立一人,手持衣物,此人应是以天妙衣承受太子所断发髻的帝释;最后站立一人,身背长弓,此人应是化身猎师的净居天。

《佛本行集经》载:太子从车匿处索取摩尼杂饰、庄严七把宝刀,割去螺髻之发,掷置空中。天帝释,捧太子髻,不令坠地,以天妙衣承受接取。太子又自解其身一切璎珞及天冠,发现身着天衣,暗念此非出家之服,谁能与我袈裟色衣。净居天应时化作猎师之形,身着袈裟染色之衣,手执弓箭,与之交换衣物。

画面左上方。两树之间,一人趺坐于莲台之上。台前两侧,二鹿相对侍立。一般来说,双鹿与法轮的组合,表现的是佛陀鹿野苑初转法轮的情景,但此处人物形象较之后面几幅较为瘦削,且无背光,说明尚未成道,还处于苦修的过程。

第五面:牧女献糜、禅河沐浴

画面左上方。两女双手合十,跪于大釜两侧,釜下火焰燃烧,釜中食物浮涌,正中有喷泉状物,高有七层。这是牧女烹煮乳糜的场景。

画面正中。两树之间,佛祖趺坐于莲台之上,身后已出现头光与身光,说明此时已是精进苦行六年即将成道之际。台之左侧,一女双手举钵,两头壮牛跟随其后。这是牧女献糜的场景。

《佛本行集经》载:菩萨六年既满,求美好之食,善生村主二女,一名难陀,二名婆罗,取牛乳与粳米,煮上乳糜,奉献菩萨。煮乳糜时,乳糜涌浮,出高七仞。斟糜入钵。釜□不污。

画面右侧。菩萨赤裸上身,立于水中,水边大树之上,一人乘云腾空而下,伸手拉扯菩萨举起的右手。这是佛祖在尼连禅河沐浴的场景。

《佛本行集经》载:菩萨进食乳糜之后,从优娄频蠡聚落行至尼连河岸。脱衣入水,消除热气。浴后欲渡对岸,怎奈波流湍疾,加之六年苦行。身体羸弱,不能得越。河边有一大树,名頞谁那,树上之神。名柯俱婆,以臂接引菩萨,得渡彼河。

第六面:二商奉食、四王献钵

画面左侧。佛陀趺坐于莲台之上。两侧各有一狮,一立一坐,这是来听佛陀说法的两头狮子。台之左侧,两人手捧盒状物,这是向菩萨奉食的两个商人。二商之后立有一人,双手合十,可能是二商的随从,或是指引二商前来奉食的差梨尼迦林守护神。

《佛本行集经》载:北天竺国有二商主,一名帝梨富娑,二名跋梨迦,从中天竺获得厚利,返乡途中,经差梨尼迦林外,受树林守护神指引,向佛陀奉献麨酪蜜搏。

画面右侧。四人双手捧钵,其中一人跪地,三人站立。这是向佛陀献钵的四大天王。天王之后立有三人,不知是何身份。

《佛本行集经》载:佛陀正念当以何器而受二商所奉之食,四天王便共持四金钵,往诣佛所,佛陀不受。四天王又依次奉上银钵、颇梨钵、琉璃钵、赤珠钵、玛瑙钵、车磲钵,佛陀亦复不受。最后,四王奉上四石钵,佛陀受持。受钵之后,为免厚此薄彼之嫌,又将四钵重叠,发神通力合成一钵。

值得注意的是,此第六面的二商奉食、四王献钵,发生在佛祖修成无上大道之后,而第七面的“降魔成道”却是发生在佛祖即将成道之时。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难道是造塔的工匠在安装的时候搞错顺序了?

第七面:降魔成道

画面正中,菩萨趺坐于莲台之上,四周妖魔鬼怪持各色器物将其团团围住。这是欲界魔王波旬纠集部下干扰佛祖悟道的场景。

佛本行集经》载:菩萨在菩提树下参禅之时,发誓不成道则不起座。魔王波旬心生恐惧,召唤一切诸天、化乐兜率、三十三天、四天王等,并地居天、诸龙夜叉、诸乾闼婆,及阿修罗、紧陀罗、摩睺罗伽、罗刹毗舍遮等大众,现形容可畏之百千面孔、无量种种蛇身,以令菩萨退失起走。但无论魔众如何尽其威力,胁菩提树,却不能惊动菩萨一毛。

第八面:双林入灭、圣火自焚

画面右侧。两棵大树之间的正前方,平台之上,佛祖右胁而卧,众人围绕四周。这是佛祖双林入灭的场景。平台正前方有一须弥座香炉,香炉两侧各有一狮,跪伏于地,说明曾经听过佛陀说法的狮子也来哀悼了。

《涅槃经》载:佛在拘尸那伽城娑罗双树林,与四众天龙八部前后围绕。二月十五日临般涅槃,入诸禅定示诲众已,于七宝床右胁而卧。头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西方。背对东方。至于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

画面左侧。众人围绕金棺四周,金棺之下,大火熊熊燃烧。这是荼毗佛棺的场景。

《涅槃经》载:佛祖涅槃后,拘尸城内即作金棺七宝庄严,遣十六极大力士举棺而不能动。世尊大悲普覆,令诸世间得平等心,得福无异,于娑罗林即自举棺,徐徐乘空绕城七匝,渐渐空行至荼毗所。一切天人大众共举如来大圣宝棺置于香楼之上。拘尸城内三十六极大力士、一切海神持七宝大炬无数光焰,投香楼内不能荼毗如来宝棺。如来又以大悲力,从心胸中火踊棺外,荼毗七日。妙香楼方才焚尽。

以上是须弥座束腰处正面的八面佛传图,除此之外,须弥座束腰处转角八面还雕有力士、立龙各四组。

须弥座下方涩两级,其八面之雕刻也是精美异常。

底下一级雕刻卷草纹。上一级雕刻斗八水浪、凤戏牡丹等图案。

须弥座之上为仰莲座,座上为五层塔身。塔身每角立倚柱,正面刻作门形,其余各面浮雕菩萨、金刚、力士等像。

柱头之间有阑额,但无斗拱,仅出混石一层以承塔檐。每面混石上均刻一对飞天。这八对飞天个个面貌圆润,体态丰腴,专家普遍认定为五代时期风格。

第一层塔身较高。正面及相对方向刻有假门,门上有铺首和乳钉,门额之上有花窗。其余六面雕有普贤、文殊菩萨两尊,天王两尊、力士两尊。其中普贤菩萨除背光轻微风化外,其余部位基本完好;文殊菩萨雕像则已被人为铲平(传言是太平天国时期遭到破坏的);两尊天王和一尊力士的不同部位均有明显的破损和缺失。

其中,两天王和一力士雕像的左上或右上方还有一小块题记,分别为“■人徐知谦”、“作石人王文载”、“丁延■(矢見)作石”。

此外,第一层塔身各面转角倚柱上均刻有长短不一的偈语。某人虽在现场抄录有部分内容,但毕竟不够完整。故特将民国时期向达先生所撰《摄山佛教石刻小纪》和《摄山佛教石刻补纪》中记载的各柱文字附录于下:(红色字体为原文,括号内的黑色字体是根据个人抄录结果所作的更正。另,原刻中“云”、“礼”、“选”均作简体字。)

①经云:凡造福塔,先书此偈,使瞻礼之人,获福无量。■法从缘生,诸法从缘■,■■■■■,■作如是说。

②楞严经赞佛四句偈:■■■妙法,惚持不动■。楞严王世■,有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袛获法身。

③提谓经云:常行绕塔三匝者,表供养三尊,止三毒,净三业,灭三恶道,得值三宝。时提谓长者白佛言供养。

④金刚经四句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⑤ 佛赞迦叶佛塔偈云:真金百千担,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团泥,敬心诏(治)佛塔。

⑥绕(选)塔得何等福?佛言旋塔有五等福:一复得端正好色;二得声音好;三得■生天上;四得生王侯家;五得泥洹道。

⑦喜见菩萨礼日月灯明佛偈云:容颜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适曾供养,今复还亲觐。

⑧ 佛翘一足赞底沙来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界所有我尽见,一切■■■■■。

第一层以上各层塔身低矮,每面均雕有两个圆形龛,龛内各有坐佛一尊。各层塔檐均刻作椽子瓦陇形,损坏比较严重。

以上是为栖霞寺舍利塔的大致面貌。事实上,此塔可供欣赏和拍摄的细节还有不少,但作为外地游客,无论再怎么想看想拍,也总要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疏漏也就在所难免。所以,如果有哪位南京本土的同好,能够利用地利之便,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将此塔的所有细节一一拍摄下来,并作详细介绍,那才算得上是功德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