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词全集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2018-11-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陶渊明诗歌,按题材来分,大致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哲理诗三大类.重点谈谈前两类.陶渊明田园诗的中心主题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对农业劳动的讴歌,并通过对自身饱尝耕耘的艰难和亲历霜露的辛苦的种种回顾,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广大劳动农民的痛苦和他们的希望.如<和郭主簿>其一,写归隐后自给自足的富裕生活:"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陶渊明诗词全集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在他的笔下,田园生活如此

陶渊明诗歌,按题材来分,大致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哲理诗三大类。重点谈谈前两类。

陶渊明田园诗的中心主题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对农业劳动的讴歌,并通过对自身饱尝耕耘的艰难和亲历霜露的辛苦的种种回顾,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广大劳动农民的痛苦和他们的希望。如《和郭主簿》其一,写归隐后自给自足的富裕生活:“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陶渊明诗词全集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在他的笔下,田园生活如此美好:林木繁茂,清阴满庭,南风徐来,心旷神怡,给人以无比甜美的阴凉之感。

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中,第一首抒写自己躬耕之初的新鲜感受和喜悦心情。作者写到在春天的田野里,诗人兴致勃勃,情趣盎然。一路上觉得小鸟在为他放声歌唱,春风扑面,好像欢迎他的到来,从而情不自禁地想到古代柱杖而耕的荷蓧丈人,领会到这位先贤的高尚情怀。其二表示对古代的躬耕隐士长沮、桀溺的怀念,对孔子“忧道不忧贫”的至理名言,表示出不以为然的态度。

陶渊明诗词全集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归园田居》五首是陶渊明弃官归田的第二年新写的一组诗,可以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第一首写去职归田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

此诗开头二句,说自己从少年时代起,就缺少那种适应世俗的风度,本性所爱即山水自然。“误落尘网中”,尘网指官场,整个官场好像一张捕捉鸟兽的罗网,自己入仕,是误落尘网,是“迷途”。《感士不遇赋》说:“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陶渊明诗词全集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三十年”一说为“十三年”之误,因其从29岁开始出仕,到41岁辞彭泽令回家,恰好历13年头。一说即30年,是指少年学诗书(六经),实际上也等于误坠“尘网”,到41岁归隐,也是30年。

“羁鸟”二句,他把仕途比作“尘网”、“樊笼”,因此自己即如“羁鸟”、“池鱼”,这是隐微含蓄而又生动具体的比喻。这种被禁锢的痛苦不断折磨他,而由于“性本爱丘山”的本性,终于使他在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之后,欣然归隐。

“开荒”二句说明他归田思想的胜利,实现了躬耕的愿望。以上八句,是用最简练最含蓄的语言,概括地叙述了他自己的前半生。诗的后段,正面写他自己回到田园,重温田园的自然景物和生活气氛,抒发出内心的欣慰之情。

“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几句,写归隐所在的农村景色,很自然地写出了乡村中那种和平安宁的生活气氛,与“尘网”、“樊笼”的官场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这几句描写,没有任何特别的东西,既没有精雕细琢,也没有雄浑壮伟,却在平淡之中显示出一种自然的美。

这也就是陶渊明所追求的哲学境界。“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写他家门庭萧寂,室内闲静的气氛,由此来表现自己不慕荣利、淡泊宁静的个性,最后很自然的过渡到回到田园后的欣慰心情,落实到全诗的主题所在。

第二首同样是满怀激情地歌唱田园生活的美好。第三首写自己的劳动生活:

这是从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生活的真切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要注意的是,陶渊明的参加劳动,并非是“消愁解闷的一点小动作”,而是真正作为自己衣食所依的生产劳动。劳动者的甘苦、希望、忧虑,作者都有亲身的体会,因此,他表现出来的感情是真挚的。

尤其是到了陶渊明的晚年,经济上遭遇到一系列的挫折之后,作者更是将生产劳动作为生存的主要手段了。贫困的家庭生活和多年的劳动实践使他大大缩短了与普通农民之间的距离,思想感情也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我们看他54岁留下的《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一诗,诗中凄切地倾诉了他平生坎坷的悲惨的遭遇:

生逢乱世、早丧发妻、风旱虫涝、收成寥寥;夏天挨饿、冬天受冻,五十四个春秋过去,没有一天安宁。诗中辛勤悲苦的气氛和朴素的语言,如果没有半生躬耕生活的切身感受,对劳动和劳动农民没有相当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是写不出来的。这也可以看出诗人世界观的深刻变化。

陶渊明的田园诗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他的田园诗,写出田园生活和田园风光。他所写的农村生活,都具有审美的性质。他能够在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中显示出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即使是写乞食,写移居,也是如此。

可以说他是第一个从农村劳动的田园生活中,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有深刻意义的美,并且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的人。他善于从平凡的景物和日常的生活里捕捉住最具特征的事物加以描绘,并把它和自己的思想情绪结合起来,使自然景物染上浓重的感情色彩,达到浑融深厚的艺术境界。

如《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几句,在最普通、最平常的农村景物中,充满了诗意,呈现出不平常的外貌。反复咏吟,我们会发现可爱的不仅是自然景色本身,而是他们渗透着诗人对田园生活无比热爱的感情,从而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以往的研究者,往往注意到陶渊明的田园诗,对于其他一些抒情写志、讥讽时事的咏怀诗,则不太注意。其实这一部分无论是数量与思想深度,都是研究陶诗所不能忽视的。

关于陶渊明的咏怀之作,重点谈谈他的《饮酒》二十首和《杂诗》组诗。

关于《饮酒》诗的写作时间,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李长之《陶渊明评传》认为作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北京大学《文学史参考资料》认为作于义熙二年(406年),逯钦立《陶渊明集》认为作于东晋元兴二年(403年),王瑶《陶渊明集》系于义熙十三年(417年),钟忧民《陶渊明论集》认为是晚年之作。

不管作于何年,这一组诗是陶渊明归隐之后的以借饮酒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咏怀寄慨之作。萧统说:“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

”他是领会了陶渊明作诗的真意的。这组诗前有一小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耳。”序中声明这是醉后题诗,预留退步,以备不测,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

序中可以反映出作者在写这组诗的孤寂痛苦的心情,借酒浇愁,用酒来排遣他深切的苦痛与孤独寂寞心情。所以第一首“衰荣无定在”便认为人生衰荣无定,没什么可奇怪的,因此人生应该达观,而实际上是作者无力挽回此形势的感慨。

如第八首《青松在东园》,以孤松自况,表现自己高洁坚贞的人格,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而在陶渊明看来,要做到不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就必须坚持其归隐道路。

所以《饮酒》诗中写了大量这样的内容。如第九首《清晨闻叩门》,通过作者与田父的交往,用设为问答的句式,表明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决意志。所以我们说陶渊明的归隐是人微言轻、一个不肯同流合污的正直文人自觉地与腐朽堕落、不可救药的上层统治阶级的彻底决裂,是为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作出的激烈反抗。

再看第五首《结庐在人境》,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此诗似是写隐居生活的悠游自在,实际上也看到诗人深埋内心的难言的苦闷,当然也包括对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然的喜悦。作者先从自己的隐居写起,当时有所谓“形隐”与“心隐”的区别,“形隐”即身隐居于山林,“心隐”即身居朝市,而神藏林野之中。

所谓“心远地自偏”,是“心隐”,即精神超脱法,说明只要能真正鄙夷世俗利禄,抛弃荣名,虽“结庐在人境”,也能做到隐逸。而“采菊东篱下”这两句千古名句,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反映出的一种悠闲恬静的境界。

据说采菊服食可以延年,所以陶渊明采菊可能为了服食。但其实不必坐实此句,采菊仍是为了“寄意”。菊,是高风亮节的象征,而南山又是隐居之所(陶之隐居,大体以庐山为中心的农村),所以采菊而见南山,是借以暗寓其摒弃市朝鄙俗的高趣。

此句将田园自然之美的赏悦、健身延寿的愿望、励志持节的省悟三者熔于一炉了。所以“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古人用意深微。”而“见”字用得尤佳。《文选》改“见”为“望”,“望南山”。

苏轼谓此一换,“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东坡题跋》云:“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合,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王国维认为此句是“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也就是境与意合,情与境融。

(《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指诗人移情入景,把自己强烈的感情注入物境。把自己的感情移加到景物上。情往感物,物因情迁,于是景物皆注上诗人感情色彩。无我之境,指诗人主观感情隐于景中,达到了情景交融,景恰能传情,情恰能称景,意与境妙合无垠,我与物浑然一体,前者感情外露,后者感情内敛。

前者壮美,后者优美。)下面写山气之佳,飞鸟归林,既写景色,又隐喻作者的归隐。因为作者常将官场比尘网,自己出仕是“误落尘网中”,而归隐是“羁鸟恋旧林”,“鸟倦飞而知还”,可以说,鸟是诗人的艺术化身,诗人目送归鸟栖山的时刻,也正是诗人自赞结庐隐居的时刻。

而最后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作结,表明自己对归隐的真谛的领会,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所以此篇虽列“饮酒”之作,却通篇无一酒字,而是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事真、景真、情真而见其意之真,以纯朴自然不假雕琢的艺术风格,表现了作者的耕隐生活及其思想感情。

《杂诗》共有十二首,也非一时之作,这之中有不少写到自己少年青年时的抱负。如第五首:“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跳跃着一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少年英雄的身影。其二《白日沦西阿》,写归田之后,却没有抛弃自己的崇高理想而消沉颓废,但有志莫伸,又使内心充满着痛苦和煎熬。

其四《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一首,写自己胸怀壮志不能实现,晚年只能求“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表示对贪利求名的蔑视。

陶渊明的《咏荆轲》,是一首借咏史以咏怀的诗。此诗作于刘裕代晋自立之后,作者热情地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英勇事迹,而对当时的暴乱政治和无辜者横遭杀戮的现实表现了极大的愤慨。由这首诗和《述酒》等诗,可以看出陶渊明“并未忘怀世事”的一面(鲁迅语)。

像这样“火气”十足的作品,还有《读山海经》组诗十三首,这是鲁迅先生特别推崇的,认为陶渊明并非一味的平淡,还有“金刚怒目式”的,就指这组诗。十三首诗,第一首是总序,写幽居躬耕之暇读《山海经》和《穆天子传》的乐趣,其余各首都是分咏书中所载的奇异事物,而用意皆在借古喻今,借神仙荒怪之论,发其悲愤不平之慨。

如《精卫衔微木》一首,借歌颂精卫填海和刑天争神的顽强斗争,寄托诗人的不平之气:

最后的四句说精卫与刑天同为异类,尚且斗志顽强,毫无顾虑,死后也不懊悔,何况人类。但可惜她们过去只是空有这种雄心壮志而已,而实现这雄心壮志的美好时刻,何曾等到了呢?正如我过去空有雄心,现在年岁已老,实现这壮志的佳期又何能等到?这就是此诗的主旨。

陶诗的最大特点是自然平淡,语言质朴,含义深远。平淡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朱子语类》云:“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沧浪诗话》云:“渊明之诗质而自然。”都指出其自然平淡的特点。

元好问《论诗绝句》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云:“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羲皇上人,伏羲以上时代人,即淳朴天真,无忧无虑之人。

晋代诗虽有建安遗风,但风云气少,儿女情多,而陶渊明诗以自然平淡见长,和谐优美的意境,独树一帜,与时风迥异,因此并不妨碍他是晋人。)这句话也概括出陶诗的风格真髓与时代精神。这里举苏轼《东坡诗话》的评价,可更具体说明陶诗的风格,《东坡诗话》云:“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质而实绮”,是说外表质朴而实际却很美丽,“癯而实腴”,是说外表乾枯而实际很丰满。内容平淡自然而含意深远,语言平淡自然而精练高洁,“言有尽而意无穷”,在平凡之中见出不平凡,这就是陶诗的艺术境界。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说:陶诗艺术境界的特殊地方,就在它把平凡的生活中所蕴含的美极为自然质朴地写了出来,同时把它与玄学、佛学所要解决的人生解脱问题联系起来,因而使得这种艺术境界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意味,这就是陶诗的“平淡”的特色所在。

这是从审美的角度来揭示陶诗的特色,也揭示了陶诗把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达到浑融浓厚的艺术境界的特点。 我们看《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是田园诗、咏怀诗、哲理诗?都难以确定,三者兼而有之。诗中景、情、理三者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读者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会不同的奇趣,让读者沉入无穷的联想和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