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读张炜《陶渊明的遗产》

2019-01-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知道桃花源记,于是知道了陶渊明.那时候觉得桃花俗,就连带不喜欢陶渊明,而且他的诗看不懂,不像"床前明月光,"不像"处处闻啼鸟"不像"春风吹又生."那么通晓明白,简单上口.知道陶渊明,还有"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当官总是普罗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吧,因为一般人当不上官,于是多少有点酸葡萄,于是就对能当上官而不愿当官之人生出钦慕之情,就觉得比那些官,和当不上官的人,高出一大截.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读张炜<陶渊

知道桃花源记,于是知道了陶渊明。那时候觉得桃花俗,就连带不喜欢陶渊明,而且他的诗看不懂,不像“床前明月光,”不像“处处闻啼鸟”不像“春风吹又生。”那么通晓明白,简单上口。知道陶渊明,还有“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当官总是普罗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吧,因为一般人当不上官,于是多少有点酸葡萄,于是就对能当上官而不愿当官之人生出钦慕之情,就觉得比那些官,和当不上官的人,高出一大截。

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读张炜《陶渊明的遗产》

那时候对当不当官也没有多大兴趣,而且至今还以为好多人,大部分人是喜欢混迹官场的,哪怕小到只管几人的班组长,当一个多赚点钱,能管人的官,再小还是满心欢喜。

(目前为此,我还没有见过不乐衷于此之人,名利终难抛舍啊。)所以就觉得挂印而去的陶渊明好假,很长一段时间误会他是民间传说或戏曲人物。

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读张炜《陶渊明的遗产》

一直到读了他的《闲情赋》,真真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喜欢一个人,愿意成为她的衣领,衣带,洗发水,画眉的眉笔,睡觉的席子,走路的鞋,照亮的蜡烛,扇风的扇子,和放在膝盖上的琴,真真刻骨相思绝无仅有。因为心里已经有了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农民形象的陶渊明,在我心里,农民最多写写“锄禾日当行,汗滴禾下土。

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读张炜《陶渊明的遗产》

”冷不丁一个痴情深种的陶渊明,接着又来了一个没死先写给自己写悼诗的陶渊明:“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初看真真好震动,明白的大实话,死就那样子,所有一切再也享受不了,生活过的日日夜夜,去过的地方,住的房子,爱的人,习惯的点点滴滴,抛开再也顾不了了,……死到底是什么?粗暴的干预,没有商量,愿不愿意都没得选,还好有最后一句“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上升到精神层面,含着眼泪微笑,心跟着静下来,——为什么是我,克服种种不甘心。这可是死啊,死了就活不过来了,就算活到一百岁也不想死,……

这是我知道的陶渊明。

张炜的陶渊明是另一个样子。他从更高更远的地方看待陶翁,掀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温情闲适的面纱,给我们一个做为人的,有喜怒哀乐,焦虑困惑绝望,亦有小小欢喜的陶渊明。甚至由陶渊明生发出有关自由,丛林法则,目的与工具,尊严与人性,失败之美,林林总总涉猎到哲学美学文学社会学,(真的好怕写这样冠冕的话,总担心会说错意会错,亦是真心不喜欢看。

)或者张炜说起更明白一些,若是换一位作者,不是具有作家与学者双重身份,感性与集于一身的张炜,也许就没有这么正和我意的感叹了。

有好多思想,我们有时会想,却又想不明白,它们就像飘摇的影子,蓦然间惊鸿一瞥地闯入心里,还没有弄清怎么回事,就消失不见了,却留下惆怅与困惑,甚至不确定,到底有没有想到呢,张炜在书里说:“人们感觉开阔的日子明朗,伴着景象,当绿草展现在平原的远方,黄昏的光线尚未趋入朦胧,白日的闪亮已化作温柔的微光。

世界的深处常常显现,不可接近,人的意义,充满怀疑,劳思伤神,灿烂的大自然照亮了他的日子,而远处驻立疑虑中黑暗的问题。”

他谈到艺术:“一个人如果在生活中常作戚戚,又怨又怒,无法超越苦难,就会丧失全部审美的趣味。这样的人终究是物质和世俗之人。一旦有了机会就会不停地诉说和渲染自己的苦难,甚至当成莫大的资本去夸耀,断然不会有新鲜的创造力滋生出来。”

他告诉我们怎么生活:人不能过多地将自己当成“工具”来使用,不能总是驱使自己去实现一个“目的”而忙碌,哪怕这“目的”十分崇高。因为那个“目的”也许是永存的、永远难以接近的,而自己作为一个“工具”却很快会被磨损一空,完结了。

那个“目的”不仅就此与自己无关,而且还因为与许许多多人无关而变得另人生疑。如果不把自己当成一个“工具”,而是当成一个活泼的有心的生命,一个人就会十分在乎自己的心情与愿望,在乎自己是不否快乐与满意。总是依顺某种理念去做,将其当成了高于心灵的指示,并告诉自己这个理念很重要很伟岸,甚至不可置疑,于是就理所当然地把个人当成了不必珍惜也不必重视的“工具”。

还有每个人都惧怕的失败,到了张炜这里也是一种财富:失败造成的艰难、挣扎、阴暗的生活图景,给“失败者”本人及他周边的人,包括不得不正视的旁观者,都会带来屈辱感和许多难言的感受,总言之是。种沮丧、怜惜,很低落的情绪。

亦有自己独特的美,只有“失败”才能让一部分人暂停下来,走入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平静期和冷寂期。“失败”具有一种凄美,具有特殊的安顿的力量。还具有一种牵引力,能把人引向不存一丝奢望的真实地面,让人结束悬浮状态,在一种相对踏实的境地中,回观他人和自己。

人在这种独特的环境下,思索从来没有思索.过的问题。在“失败”的独特世界,再次找到平衡之后的安逸感和安全感。“失败”对于一般人讲,称得上一场灾难,能够化灾难为平易和持久之人,稍稍享受“失败之美”的人,最终还会变得强大。

​各种思想颇值得沉思,咀嚼一翻的。

最近工作很不愉快,甚至到意志消沉的地步,从前不在意的事情,比如升职,活儿的多少,领导对待事情的态度,甚至加班费都计较起来,亦搞不清自己到底怎么回事,一直看到这句话:“论语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这种物质分配均衡的必要性,常常不是作为法律去固定的,而是作为一种理想引起无穷无尽的向往。这不是粗陋的平均主义,而是一种生存哲学,应该与简朴、创造、个人空间等联系一起考虑,如此方能发现它的道德深度和伦理深度“真的是这样子,我并不是嫌钱少而是觉得不公平,我想要心情的平安。这个,在现在的单位是不可能了,至于原因则是说来话长,不说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