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是什么意思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上云就上阿里云
阿里集团做点事,通常很善于渲染情怀。这在它们的文案与广告上,一直有所体现。
比如这几条slogan:
2015年阿里云在央视投放的广告,就用了这句。夸克当时特意做了解读,从理念看,它的价值足以媲美“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而且,我们还将它与IBM10多年前年央视广告语“随需应变”(On demand)做了对比,论证了两个巨头的商业理念变迁,恰恰迎合了两个不同的时代。
但是——
如果你昨天在北京、广州、深圳、杭州等一线城市以及部分二线城市机场现身的话,一些广告画面可能会让你有点惊讶。
看下面的图。阿里云的广告。
它竟然用了这样一句:“上云就上阿里云。”
真土啊。直白到露骨了。不知“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出自哪个操盘者,看到新一句,不知怎么想。这完全颠覆了阿里高大上的文案形象。看上去,阿里云这是要去中国农村刷墙的样子。跟“买香烟,到东头(小卖部)”一样的姿势。
就让夸克给你来分析一下吧。在我们看来,它应该是故意采用了这种风格,基本逻辑大概是这样子的:
为什么这么说?继续看。
3年前的“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一句广告语,确实很有诗意,富有哲思。但当初在云栖大会上推出时,不要说一般民众,就连许多行业人士也要琢磨半天,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内涵。夸克君在深圳宝安机场看到几个行业人士还在广告牌争论它的意思,哈哈。
它其实传递阿里云云计算服务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那就是归约到技术与数据层面的成长驱动力。
过去3年,你能看到,阿里云从杭州向全国密集落地的云栖大会上,主要就是围绕这一核心理念进行分解,并与中国区域市场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紧密结合,展示了超强的理念革新力、生态思维、技术与产品创新力,以及接地气的落地部署及实践能力。
过去3年,云计算行业几乎言必称计算,言必称技术与数据。当然,还有具体而微的行业规律与企业运营的规律。阿里云这句经典的广告词,很大程度上,扮演了整个中国云计算行业的核心话语体系。
不仅行业、企业如此,中国政府尤其是地方也是如此。几年前,地方政府虽然都有自己的所谓三年、五年云计算行动计划等等,甚至还开辟了许多园区。但是,落地实践的案例并不多,大部分曾经一度停留在示范工程与示范项目上,远没有成规模化的普及。
而过去3年多,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一幕。记得很清楚,贵州是中国第一个全面落地云计算战略规划的省份,“云上贵州”落户阿里云平台之后,引发许多省份效仿。浙江、江苏、广东等许多省份都有了大规模的企业“上云”计划。其中浙江2017年“十万企业上云”行动,几乎成了其他省份效仿的典型案例。
一个熟悉阿里云近期进展的朋友对夸克君透露,湖南省正在频频与阿里云接触,当地已规划了通盘的云计算战略,许多方面颇有些与浙江对标的意思,视野非常开阔。
事实上,我们还看到更多。普通的民众甚至都已对云计算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知。
这个时候,“上云就上阿里云”,明显就是一句壮行语了。
相比侧重理念传播的“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它确实直白、土气。但新的市场周期,整个行业需要的是具体部署、落地实践的路径,不是在那里再持续讲云计算的价值。于企业来说,这已是常识。眼下不是要不要数字转型、云服务的问题,而是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这应该就是阿里云此刻最真实的用意了。
不过,夸克认为,新的广告词里,应该还有一重用意。既然未来侧重具体实施的路径,阿里云应该有借此传递某种信心的意图。
“上云就上阿里云”,是一种祈使句,带有一点不容置辩的自信。问题是,它真的有这种能量吗?
我们确实早就感受到这种优势。截至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已经落户阿里云。过去3年,我们还看到,它已持续渗透许多大型企业集团、电子政务、关键行业、智慧城市,并开始以整个平台的输出模式,来参与地方政府规划的更大规模的产业转型与结构升级。
还有更早的全球市场数据。Gartner去年9月发布的公有云报告显示,2016年,阿里云营收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亚马逊和微软。而其增速名列榜首。
这种的市场龙头,用直白的广告宣告新一轮市场周期的来临,确实有它的自信在。
当然,我们不会就此认为,阿里云的地位真的一劳永逸了。关键的还是它提供的路径是否合理。这就需要对竞争格局做一个简单的辨析。看看为何阿里云敢这么喊号子。
市场竞争者当然一大堆。云计算概念板块早已风光多年。海外有亚马逊、微软、谷歌、IBM、甚至英特尔们,而腾讯、金山也只是本地两个较大玩家。事实上,华为、百度、京东、美团、浪潮等等一波ICT属性明显的公司,早已涉入其中。云计算一度是中国最火的概念板块。我记得2009年,几乎是一窝蜂上马云服务项目,因为主要迎合资本市场,那时有一句调侃的话说,云计算成了“云算计”。
你肯定能罗列出许多巨头与核心公司的竞争优势,从而认为,阿里云的地位,未来可能不那么稳固。
我们确实能看到,一些巨头在自己核心的领域胜过阿里云。阿里云甚至也要依赖它们的技术与方案才能运营。
比如,核心部件处理器、核心存储、服务器及相关系统、电信管道等一系列ICT基础设施层面,阿里云都无法绕开。它需要这类公司的支撑。
阿里云是阿里19年技术与商业平台化沉淀的凝结。它的优势就是能够在自研的基础上,打破许多行业壁垒,整合全球范围最适合的技术与方案,服务于最广阔的群体。
很多竞品确实能提供局部的方案,但若对比综合服务能力,至少在中国,眼下没有一家能比它完整对抗的平台。阿里云诞生的基础,决定了它比其他更多同行拥有最大的基础客户群体。它是全球ICT效率的最佳体现符号,也是各种智能技术的应用集大成。
阿里云诞生于2009年。应该说,过去10年,这家公司扮演了中国云计算领域最核心的推动者。
当云计算理念快速普及,整个社会各行各业云计算服务开始走向大规模落地的周期,阿里云的这种优势会更加明显。因为,它是那种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平台化企业。
这一优势,在地方政府主导的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中,尤为明显。政府当然可以找许多云服务供应商,一起做方案,但是这种需要许多成本,而且存在很多技术壁垒,许多项目的推进会遭遇扯皮,成效未必明显。阿里云综合平台优势,19年来尤其是最近10年足可验证的大规模云服务,正是中国云服务大规模落地的效率符号。
这里面,其实有阿里云超强的营销策略在。你能看到,最近三年,阿里云栖大会几乎是在定义中国区域市场。因为,中国每个地方的产业结构有较大差异。你能看到,去年,它将工业云总部落地广东,那绝不是偶然。这与广东省的优势产业特征与升级反向直接关联。
而地方政府之所以越来越倾心于阿里云,我想,更多还是源于这样的背景:它们已经看到,云计算是能改变新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动能。
我记得很清楚,三年前,阿里前任CTO王坚博士在“云上贵州”落户阿里云平台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这是中国一次新的改革开放。借助新的ICT基础设施,中国内陆省份能获得相比沿海发达省份的差异化优势。
夸克相信,“上云就上阿里云”广告语的背后,应该有阿里云乃至阿里集团对于这种一国宏观形势的清醒判断。
写到这里,可以结束了。不过,我们想补充一点竞争的信息。我们确实也能看到,广告语背后,也有阿里云背负的巨大压力。
要知道,2017年,亚马逊云计算业务的营收已达170多亿美元。而阿里集团2017年财报显示,阿里云营收为112亿人民币。相差甚远。
我们相信,“杭州”的本土地位虽然大幅领先,但它应该绝不满意于相对“西雅图”的劣势。广告语的背后,应该有阿里云对未来几年营收规模的渴望。
我们看到,阿里云也时常怼一怼亚马逊。但得承认,亚马逊云计算领先,不是偶然。要看到以下几个方面:
商业平台的历史积累,对基础设施服务的沉淀,功莫大焉。而亚马逊超前的服务理念也有赖于美国在全球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整体优势。
体会一下,1995年的中国是什么样子。那时绝大部分普通人还没上网。AWS雏形诞生的2006年,中国不要说云服务,连智能手机都还没普及,移动互联网还没真正落地。苹果第一款智能机诞生在2007年,品质安卓机根本没面世。
这种局面是否会一劳永逸延续下去?
具体企业的竞争,我们给不出答案。但有一点,亚马逊若还想保持前几年云服务增幅,相对困难。
不止是基数变大问题,还有这样的原因:第一个阶段的云服务,更多是在原来IT时代信息化基础上,结合移动互联网风潮,做出的初步云端一体化服务。这个阶段,亚马逊的风格占尽优势。但新的阶段,这种套路已很难大规模纵深落地。新一轮化数字转型,需要云服务商必须深入到一个国家、区域、具体行业、具体企业、政府或者诸多机构的微观层面,才能做到扎实、有效的服务。
就是说,云服务虽然名字叫“云”,但绝不是只靠技术与产品,坐在办公室里或依靠一帮渠道伙伴就能大规模落地的。你必须深入到各行各业才可能捕捉到云服务的秘密。
这背后,比拼的根本不是计算,而是看谁更熟悉行业深处的世界,然后才是匹配的技术与的数据。当然,与客户深入沟通、落地服务的意识也极为关键。
在这个层面,随着时间演进,亚马逊想在每个区域都做到精耕细作,可能吗?
显而易见,不可能。未来,它只能保证关键市场、关键行业与关键客户的服务,最大多数的群体,它反而很难深入其中。
其他企业当然也一样。如此,未来的比拼,除了团队、技术、产品之外,就要看你身处或最容易接近、渗透的关键市场在哪里。
所以,面对海外枭雄亚马逊、微软、谷歌、IBM们的冲击,“上云就上阿里云”里面可能还有一重自信:这是我的土壤,来自星星的你们,不可能有超越的机会。
当然,还有许多因素,也不太可能让亚马逊们深度参与:云服务模式,很多领域关涉国家安全。“棱镜门”之后,我们看到,许多国家都要求数据、服务器必须落在当地。
这就意味着,若想获得诸多机会,必须最大限度地做到本土化。过去跨国公司某些优势反成了劣势。亚马逊们不可能放弃美国关键的支撑,将重心放在中国市场。这决定了它的参与度一定也很有限。
这根本不是一国排外的话题,而是产业规律演进、云计算服务落地的问题。
当然,本地也有持续冲击阿里云的力量。除了腾讯、金山们,还有巨头华为。据说华为内部早就将阿里云视为最大对手。去年,我们参加的华为上一场大会上,采访环节,华为相关人士以一种文革式语言直接怼过阿里云,说它飘在空中,而华为自己则脚踏实地。其实这句比较可笑。阿里云独立的实践都已经10年之久,客户群广泛,而华为云内部也承认,自己思考挺早,涉足却很晚,这里面有它的紧迫感,也能理解。
至于双方的博弈,虽然华为局部强悍,我们也非常理解其“云管端”一体化的垂直服务优势,但因它更多还是依赖硬件形态,博弈较深,在视野与维度不太可能比阿里有更广的整合空间。本质上,它与阿里更像是合作伙伴,只是在一些关键的微观技术与行业布局上,华为有自己的优势。
从这点上看,过去3年,阿里云在中国甚至海外风生水起,既是阿里商业模式的自我革新,也是迎合一个新的时代。如今这个新生的力量,开始通过接地气的方式打广告,既是为自己与阿里代言,也是站在时代前沿,为整个行业、整个社会代言。它标志着,中国ICT升级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周期。广告语背后,有中国经济大规模融合的背景,而全新的成长动能已经体现在新的基础设施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