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苏慧 传教士苏慧廉计划建华中联合大学后因一战夭折
核心提示:1883年1月12日,英国揩我工会派到中国的传教士,22岁的苏慧廉到达温州。嘉会里巷位于温州旧城中心,这条小巷今天仍延用旧时的名字,苏慧廉的前任李华庆,在这里购置了房子,建了街头教堂,初到温州苏慧廉就住在这儿。
三十年间作为一名传教士、教育家,苏慧廉所经历的种种,同样也映射者中国晚清那段动荡的历史光影。苏慧廉去世后,被安葬在英国牛津的玫瑰山墓园,他的墓地没有墓碑,仅有四条浅色的花岗岩嵌于土中,表明它的地界。也许苏慧廉在中国的足迹依然会被时间的风尘所掩盖,但正如他墓地里铭文所刻的《圣经》中的那句话一样,苏慧廉对中国的影响将"功业长存"。
凤凰卫视1月18日《我的中国心》,以下为文字实录:
曾子墨:回顾百余年的温州宗教史,我们发现有个叫苏慧廉的英国传教士,他在温州度过了长达25年的时间,期间他传播福音,设立禁烟所、修医院、建学堂,当然他的身份并不只有传教士。离开温州他成为了山西大学堂总教习,回到英国他在牛津大学是著名的汉学家,今天我们将追寻苏慧廉的足迹,开启这一段段尘封的历史。
解说:1884年10月4日晚,十几位基督徒在温州嘉会里巷的街头小教堂做礼拜,开头的赞美诗还未唱完,门外就出现了异常情况。
沈迦(《寻找·苏慧廉》作者》):有人咚咚咚咚敲门,但你去开门又发现没人,等你把门一关,又听到有人敲门,其实就知道,其实是有人故意地来捣乱。
解说:教堂的负责人苏慧廉,在对方又一次敲门时,把人拉入教堂,外面传出"洋人打人了"的喊声,随后民众开始向教堂内扔石头。
沈迦:甚至有一个石头差点砸到苏慧廉的脑袋上,正好他的后面站着一个中国的教徒,其实是当时他的一个仆人了,那个仆人为他挡住了身上的一劫,如果那个石头砸到苏慧廉头上,可能当时就一命呜呼了,然后有人就放火,放火就来烧这个教堂,并且几乎同时整个城里,六处跟外国人有关的建筑同时着火。
苏慧廉初到中国传教 效仿保罗"入乡随俗"
解说:这次事件被成为"甲申教案",当时中法因越南主权问题交恶,民间有传言说,法国人将打到温州,作为温州屈指可数的洋人,传教士苏慧廉自然成了民愤的对象。我们只好匆匆逃离,狼狈不堪,我家燃烧的熊熊烈火映红天空,苏慧廉这样描述那天的情形,对他来说一年多的心血几乎归零。
1883年1月12日,英国揩我工会派到中国的传教士,22岁的苏慧廉到达温州。嘉会里巷位于温州旧城中心,这条小巷今天仍延用旧时的名字,苏慧廉的前任李华庆,在这里购置了房子,建了街头教堂,初到温州苏慧廉就住在这儿。
沈迦:他说他在那游游荡荡的时候,只有那狗跟着他,他觉得他跟狗一样是一种孤独的,这样的一个角色。
解说:苏慧廉后来是这样回忆的,一个悲伤的我,沿着狭小、拥挤,并且还股难闻气味的街道回到冷清的家,我不会说当地人的语言,我前面的生活也许是死亡,谁有知道呢?
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苏慧廉决定效法耶稣的门徒保罗,和犹太人在一起就做犹太人,和希腊人在一起就做希腊人,到了温州就和温州人在一起做温州人,想做温州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苏慧廉要攻克语言这一关,厨子、鸦片抽食者,都曾是他的老师,因为无法用语言交流,一位姓杨的老师采用了动作教学法。
沈迦:老师不会英文,他只能用中文教他,他讲到一些关键词的时候,只能用动作表示,比如说讲到滚,滚动的滚,他就自己躺在地下在那滚来滚去,让苏慧廉呢明白这个字是滚的意思。
解说:外国人学汉语难在发音,苏慧廉用拉丁字母为温州方言注音,有了这套注音方法,对苏慧廉而言,说温州话不那么难了,四后来苏慧廉的拉丁文注音温州话,在温州百姓中也普及起来,没多少文化的百姓可以阅读《圣经》,有人甚至用它写信,这本《温州土话初学》就是苏慧廉编写的课本。
郑张尚芳(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就是一担谷子,就是一间房子,是这样的,就是一棵琵琶。
解说:苏慧廉的这套注音方法,让赴温州的传教士可以很快掌握温州话。
吴圣理(温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副主席):我听我的爷爷,他们传下来讲,这些外国人下午到达温州,晚上聚会的时候,跟温州人一起聚会唱诗的时候呢,居然能够用温州话唱歌,温州的信徒觉得很奇怪,这些老外怎么那么聪明,刚刚到温州怎么会用温州话来唱歌。其实呢这离不开苏慧廉他的工作,他事先呢就把这些诗歌上注上拉丁文拼音,寄到英国,让那些准备到温州来传福音,传教的人呢,事先在家里面就学习温州话。
解说:不到半年,苏慧廉就能讲一口流利的温州话,有一天晚上,苏慧廉做完礼拜回家,撞到本地一家商店的大门上,手里的钥匙也掉了,为了找钥匙他用温州话请里面的人,点一下灯借个光。
沈迦:没想到里面传出那个店主的辱骂声,他说你这个骗子,你的借口也太好了,说掉了钥匙,哪里是有这种可能性,为什么,因为苏慧廉讲的地道的温州的方言,人们根本不信,这是一个来自外国的人讲的,人们把他当成一个本地的骗子。
解说:语言的僵局打破了,苏慧廉开始了他的传教工作,在街头教堂,苏慧廉除了自己讲道外,还聘请了一位本地人做帮手,为了宣传福音苏慧廉动了不少脑筋。
吴圣理:一些农民,每天挑一担柴,就是火柴,烧饭的火柴,挑到温州来卖,一天就是上午挑下来,卖掉之后下午回家,苏慧廉就对那个人讲,他说你一天你都干什么活儿,他说我就是这样挑柴卖的。他说这样,你礼拜天这一担柴,你就挑过来给我,不管我需要不需要,你把这一担柴就卖给我,(你)那天就在这里听道。
解说:苏慧廉费尽口舌但收获甚微,为了更好的宣教、布道,苏慧廉开始重建在"甲申教案"时被烧毁的教堂,他亲自设计,教堂的外观是哥特式的,而青砖、山墙等细节中也蕴含了中国建筑的特征。
吴圣理:这个人很有远见的,他知道教堂建起来不是短时间的,而是百年大计,所以他为了安全起见,考虑到温州这个地方白蚁比较多,所以建教堂的时候,就从英国买回来这么六根柱子,现在我们看教堂大堂里面,看到的两根黑色的柱子,这不是中国本地的木头,而是从英国运过来的,白蚁不咬蚀。
解说:这座教堂分为可容纳近百人的街头教堂和容纳三百人的礼拜教堂,在之后的百余年中,教堂不断扩建、修缮,一直延用到今天,如果温州人叫它"城西教堂",每个周末教徒们还会相聚于此。
解说:除了在教堂传教,苏慧廉还到乡村传播福音,这张苏慧廉坐在山椅上的照片,就是去乡村传教时留下的。
沈迦:每次到乡下去的时候,对他来讲都是一场长途的旅行,他会带两个仆人,其实一个是他的传道的助理,一个就是给他生活上给他挑担子,挑着被褥啊,带着几天吃的东西。
解说:每当苏慧廉一行到达村子里,当地的百姓很快就会围上来,苏慧廉的仆人先给百姓讲讲道,苏慧廉再进行补充,发放福音小册子,质朴的乡下人会留他们吃饭住宿,有时苏慧廉会在村民家中小住几天。苏慧廉发现当时中国的医疗水平低,卫生条件差,霍乱、伤寒、天花、肺病等疾病经常流行,因为缺医少药,治愈率也很低,每年有很多人因病死亡,接受过简单医学培训的苏慧廉,尝试用西医的方式,帮助病人缓解病情。
吴圣理:感冒、发烧,如果用中草药的话,可以治但时间要长,用了一些西药呢马上就立竿见影,为了帮助别人解决一些身体上的疾病,所以他带来一些药,通过治病来传福音,所以很多的人得到治疗之后,这些老外,外国人过来,他倒是蛮好的,虽然上帝不认识,耶稣不知道,但通过他们的爱心行为也感动了很多的人。
解说:有时苏慧廉还会给病人做点小手术,一次一位眼睑内翻的老人,要求苏慧廉为他手术,苏慧廉切除了老人眼睑皮上的皮肤,在缝合时他发现针很难穿过皮层,苏慧廉后来回忆,老人的呻吟几乎令我心跳停止,看上去我就要惹上大麻烦,我可能永远也完成不了缝合,最终会因杀人被抓。
实际上老人并没有流多少血,很快就康复了,视力也比以前好了,尽管苏慧廉自称是"对医学非常无知的青年人",但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却是,"温州有一位金发碧眼的神医",经常有人慕名去找苏慧廉。
那时候的温州鸦片泛滥,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穷苦百姓,很多人都有吸食鸦片的经历,有传教士就把鸦片描述为,折磨中国社会最大的罪恶之源。一次从西溪来了一个有毒瘾的人,姓丁,他曾是风水先生,苏慧廉的妻子路熙是这样描述的,因为抽鸦片,他就像骨架,衣衫褴褛,脸色苍白的像个死人。
沈迦:那个人是一个病人,他竟然爬了两天两夜,爬到苏慧廉所在的家门口,衣衫褴褛地爬到他的门口,告诉他别人说你是神医,你能够不能够帮我戒毒。
解说:丁先生的请求让苏慧廉很惊讶,他回答我从来没有想过帮你戒毒,不想试验,这责任太大了。丁先生再三恳求,并坚定地表明,自己会不惜任何代价戒烟时,苏慧廉接纳了他。
沈迦:他就把他收留在自己的家里,他说我只用了两种东西,第一种就是西药,戒毒的一点西药,第二个就是祷告。
解说:苏慧廉用了奎宁和一点补药,经过三个礼拜的治疗,丁先生戒掉了二十年的毒瘾。
沈迦:戒毒成功了以后这个人就信教了,并且这个人后来回到方山以后,在那边开出了当地的第一个教会,苏慧廉也是受这个人的启发,觉得既然温州有这么多人需要他来给予,西药加祷告来给他戒毒的话,所以他后来就决定,我应该办一个相对正规的戒毒所,不能收留这些穷人在我家里,所以他在城西教堂,就开创了第一个戒毒所。
吴圣理:这个房子就是过去用来戒毒的房子,吸鸦片的人,让他们在这里接受治疗,传福音即拯救他们的灵魂,也医治他们肉身的一些疾病,解除他们一些精神上的一些捆绑。
《我的中国心》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