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灭元 历史上的陈友谅是一个怎样的人?

2018-08-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陈友谅无论是在<明史>这样的官方正史中或是在<倚天屠龙记>这种武侠小说中名声都不太好,当然这种名声不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作为失败者难免会遭到一些抹黑,因此近些年来就出现了一些关于他的翻案文章,然而有的翻案文章为翻案而翻案,以致于罔顾事实一味吹捧.陈友谅灭元 历史上的陈友谅是一个怎样的人?其实历史上真实的陈友谅既不像传统印象中那么不堪,可也绝不像一些翻案文章吹嘘的那么伟光正.客观而言:陈友谅身上有难能可贵的一面,可也同样有着重大缺陷.要知道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那么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

陈友谅无论是在《明史》这样的官方正史中或是在《倚天屠龙记》这种武侠小说中名声都不太好,当然这种名声不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作为失败者难免会遭到一些抹黑,因此近些年来就出现了一些关于他的翻案文章,然而有的翻案文章为翻案而翻案,以致于罔顾事实一味吹捧。

陈友谅灭元 历史上的陈友谅是一个怎样的人?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陈友谅既不像传统印象中那么不堪,可也绝不像一些翻案文章吹嘘的那么伟光正。客观而言:陈友谅身上有难能可贵的一面,可也同样有着重大缺陷。要知道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那么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他的生平事迹。

陈友谅灭元 历史上的陈友谅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朱元璋可能是起点最低的:一个凤阳乡下的放牛娃愣是一步一个脚印奋斗成为九五至尊,开创了延续近三百年的明王朝。然而在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的八年前有一个人差点先于朱元璋上演草根逆袭成皇帝的历史大剧——这个人就是朱元璋争夺天下过程中强大的竞争对手陈友谅。

陈友谅灭元 历史上的陈友谅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刚才说朱元璋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出身起点最低的,其实更确切的说法是在中国历代正统帝王中他是出身起点最低的,因为在朱元璋称帝八年前在采石五通庙登基称帝的陈友谅的出身背景和朱元璋真有一拼:朱元璋是一个穷苦放牛娃出身,而陈友谅则出生在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一个渔民家庭,就出身背景而言基本属于同一层次。

陈友谅的祖父陈千一本姓谢,因入赘陈家而改为陈姓氏。

当时的社会氛围对入赘者是相当歧视的,如果不是生计无着没人会愿意入赘,由此可见陈友谅家祖上的家境是很不好的。不过陈友谅也有比朱元璋幸运的地方——至少他没经历过幼年父母双亡而辗转流浪的生活,幼年时代的陈友谅还曾入学读书,尽管受限于家境没能继续深造考取功名,却也识得几个字,同时他体力过人,练得一身好功夫。

据说早年有个算命先生在看过陈友谅家的祖坟后说:“这家日后定会富贵”。长大后的陈友谅在县里谋了一个小吏的职位,乡邻们都以为陈友谅家的富贵也就是应在当个县衙小吏上,然而陈友谅志不在此。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正月陈友谅投身红巾军起义。从个人私德来看:“陈友谅”这个名字起得完全就是名不符实——他为人既不友善,也不谅解。他对自己身边并肩战斗的战友可以随时痛下杀手。这很可能同他早年的人生经历有关:他们家是当时最低等的渔民——吃、住都在船上,身上总有挥之不去的鱼腥味儿,而他祖父的入赘经历本身在当时也是被人瞧不起的,因此早年的陈友谅可谓是受尽白眼。

也许正是在这时养成了他强烈的功利心——他的一生是追求建功立业的一生,为实现出人头地的目标他可以不择手段。

陈友谅加入红巾军后一开始是在红巾军将领倪文俊麾下效力。这个倪文俊与邹普胜、赵普胜、傅友德并称徐寿辉手下四大金刚,徐寿辉在这一帮猛将的辅佐下被拥立为帝,建立“天完国”政权。

本来徐寿辉定这么一个国号是为了在笔划上压过大元,不过这个国号似乎也可以理解为他完蛋的速度是以天计算的。果不其然天完国建立没几天就出乱子了:身为天完国丞相的倪文俊自以为博学多才、文武双全,不愿再效力于徐寿辉,于是密谋暗杀徐寿辉。

然而倪文俊的密谋却被徐寿辉发觉了,眼见事情败露的倪文俊匆忙逃到陈友谅处避难。在倪文俊看来:陈友谅是自己的老部下了,正是在他保举下陈友谅才被升为独当一面的元帅。

然而陈友谅毫不犹豫就把这位前来投奔的昔日恩师的人头献给了徐寿辉,不过他这么做可不是因为对徐寿辉的忠诚而纯粹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因为3年后羽翼丰满的陈友谅就杀了徐寿辉,篡夺了天完国政权,随即改国号为汉、定年号为大义。怎么样?是不是觉得他真就像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里塑造的那个阴险小人形象呢?

当然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只看个人私德,还得看其在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事实上很多为后世称赞的明君在个人私德上是有瑕疵的:汉高祖刘邦在彭城之战后丢下父母妻儿独自逃命;唐太宗李世民杀兄逼父;宋太祖赵匡胤欺孤儿寡母而得天下;明太祖朱元璋大杀开国功臣;一代女皇武则天为登上帝位不惜杀害骨肉至亲.

.....陈友谅在个人私德上就是一个阴险小人,这不值得我们去为他翻案,不过我们似乎也无法一口咬定他在个人私德上就一定比上述所谓明君更为糟糕。

心狠手辣的陈友谅对百姓却提倡行仁政——他的军队以纪律优良著称,甚至在朱元璋得天下后明朝的官方正史也只是指责陈友谅阴险狡诈,却从未曾记载过陈友谅放纵部下欺压百姓。相比官方正史而言:也许老百姓的态度更能说明问题——即使在他兵败身死之后仍受到湖广百姓的虔诚哀悼敬重,以致于位于如今武汉长江大桥蛇山引桥南侧的陈友谅墓几百年里香火不断。

陈友谅的军队规模最大时有近百万精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愿意跟随陈友谅呢?这就证明其身上必定有过人之处。

我们当然可以认为:陈友谅安抚部下、百姓的行为是一种作秀行为,实际上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然而问题是哪位封建帝王不是如此呢?应该说陈友谅在相当一段时间还是颇得人心的。

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包括吴王张士诚、明太祖朱元璋都曾一度接受过元朝的招安,只有陈友谅从头到尾始终坚持反元立场毫不动摇。政治上把驭人之术玩得炉火纯青的陈友谅在军事上的能力也是极为出众的:至正十八年(1358年)陈友谅率军攻陷安庆。

四月破龙兴路(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五月分兵攻取邵武、吉安路(今江西吉安),而自己则领兵进入抚州。八月破建昌路(今江西南城)。九月破赣州。十一月破汀州。

至正十九年(1359年)三月破衢州、襄阳路。十月遣部将王奉国攻信州(今江西上饶)。1360年陈友谅挟持徐寿辉进攻朱元璋。当朱元璋得知陈友谅率大军攻击时陈友谅的舰队已攻占采石,随后开始攻打应天的最重要屏障太平,太平只有花云手下三千守军,陈友谅把船开到城墙边,士卒用短梯从容攀上城头将三千守军一举歼灭。

1353年陈友谅趁朱元璋出兵安丰之际率兵围攻(今江西南昌)。这次军事行动陈友谅号称出动了60万大军,刚一开战就将洪都抚州门的城墙破坏了30多丈。负责坚守抚州门的将领邓愈迅速集结部队用火铳对汉军进行连续射击,同时在崩坏的城墙上架设木栅工事。

最终在朱文正、邓愈将领的顽强抵抗下陈友谅在围攻洪都85天后被迫撤围。解了洪都之围后朱元璋同陈友谅决战的时刻也到来了:1363年8月朱元璋乘陈友谅进攻洪都受挫之际分兵据守鄱阳湖口以阻断其后路,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生死对决由此揭开帷幕,与此同时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炮舰对攻。

据《国初事迹》记载:陈友谅率大船进鄱阳湖来侵,徐达弃围援之。与此同时朱元璋本人也亲领舟师往征,在此次军事行动中朱元璋一方动用了衣甲、铠仗、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火枪、将军筒、铁炮、神机箭等所有当时所能动用的先进装备;而作为对手的陈友谅同样拥有类似的装备且拥有更为强大的舰队:此战陈友谅的舰船均是上下三层甲板能跑马的超大型舰船,这已与日后明成祖朱棣以一个大一统王朝打造出来的郑和船队相差无几了,实在难以想象这是一个割据政权的武装力量。

关键时刻朱元璋命部下驾驶7艘火药船在迫近敌舰后顺风放火,一时间赤壁之战的一幕似乎重演了。

说重演还不确切,因为陈友谅比曹操更惨——曹操好歹还能退回北方东山再起,而陈友谅已彻底没机会了,因为他中箭身亡了。当朱元璋得知陈友谅的死讯时说道“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由此可见朱元璋是把陈友谅当成自己最大的对手。

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也提到“国史于陈友谅、张士诚辈辄书寇,夫寇非所言也。彼未我臣,何寇焉。俱田间布衣,仗尺剑起事,虽仁暴悬殊,亦自有幸不幸焉”。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吴晗则对陈友谅评价道“陈友谅虽然失败了,但他毕竟是反对蒙汉地主阶级统治的英雄人物,在历史上起过作用,当时人民对他是同情的、怀念的,他的坟墓到今天还在新建的长江大桥下被保存着,供来往游人悼念。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意识到:陈友谅在战略眼光上终究还是不及朱元璋——对此历史作家蔡东藩有这样一番评价:”吾谓友谅亦有自败之道,江州失守,根本之重地已去,及奔至武昌,正宜敛兵蓄锐,徐图再举,乃迫不及待,孤注一掷,丧子弟,失爱妃,甚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是可见国之兴亡,实关人谋,不得如项羽之刎首乌江,自诿为非战之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