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叫什么 此些原因告诉你 汉文帝为什么不大力削藩?
文景之治是华夏大地上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盛世,《北齐书?文宣帝纪》中有着这样的描述:“周曰成康,汉称文景,编户之多,古今为最。”
但是同样是在这样一个盛世中,却爆发了一场不下于盛唐时期安史之乱的一场大混战——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的根由还是在于汉高祖当年建国时期,以“分封子嗣,以保宗室”的思想为指导的郡国并行制度。郡国并行制度导致诸侯王权利过于膨胀,严重威胁中央政权,要知道汉初的时候,在诸侯王手中掌控的郡县数量要远远超过大汉天子所能直接统辖的数量。诸侯王在封地内又有着独立的军权、财权、官员任免权,这样一个不稳定因素,时时威胁着大汉中央的政局稳定。
一、得位不正,需要维稳
汉文帝继位以后,在面临着这个严重的内忧问题的同时,他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需要担心:他的皇位得之不正!
汉文帝已经是西汉的第五位皇帝,但他却是汉朝第一位皇帝汉高祖的第四子,他的皇位是从他的侄子手中得来的。
汉高祖去世之后,汉惠帝当仁不让的继承皇位,但是因为母亲吕雉过于强势,所以汉惠帝在皇位上平平淡淡的坐了几年,就撒手而去了。之后的吕后就更加强势,先后拥立了汉惠帝的两个儿子登基,垂帘听政了八年之久。而这时各诸侯国的国王都是吕后名义上的儿子,对于这个强势的“妈妈”,谁也不敢说什么。
吕后去世之后,周勃、陈平趁机发动政变,一举铲除了跋扈的诸吕,拥立汉高祖的第四子刘恒继位,继位的刘恒即汉文帝。
汉文帝虽然待人宽厚,但他毕竟是被政变者推举出来的,这个皇位坐的就很不稳,各个诸侯王都对皇位虎视眈眈,所以为了不激化紧张的局势,汉文帝对各地诸侯王百般忍让。
因此在文帝朝,诸侯发动的两次叛乱,因为没有得到各地响应,所以都被中央很快平定了下来。
二、匈奴大患,南越不宁
从汉高祖建国开始,匈奴一直以来都是汉王朝的心腹大患。在国力不如匈奴的汉文帝时期,中央选择了继续和亲与忍让。但是这种忍让并非是一味地妥协求和,而是不断地积极防备:一方面“募民实边”,保证边疆的稳固,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畜牧业,建立国家的马场,培养汉人自己的战马,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将来与匈奴一决雌雄而准备着。
不论是“募民实边”,还是建立马苑,都是十分耗费精力的事情,汉文帝的精力大多都消耗在这里,哪还有多余的功夫去处理内部王室倾辙?只要诸侯不动乱,就先姑且这样平静下去,留到处理完外患,再处理这些纤芥之疾不迟。
同样的,北方危机时刻威胁着中央,南方的南越国也是一样。这支秦人的余部本来在高祖时期就已经俯首称臣,但是后来又让吕后逼反了,成为威胁帝国南方的又一大患。
汉文帝继位以来,就不断的派遣使者游说南越国王,最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的说服了这一南方的大敌,使得国家蒸蒸日上。
三、找到机会,就捅一刀
其实,汉文帝虽然精力不在这里,但是如果机会合适,他也不介意下手捅诸侯们一刀,为以后彻底平定内部做一做功课。
直到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汉文帝才等来一个机会:齐文王刘则死了,却无子嗣继位。文帝趁机将最大的齐国分为六个小国。同时又封刘长的三个儿子刘安、刘勃、刘赐等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
如果没有汉文帝这快准狠的一刀,等到汉景帝时候诸国叛乱,可能就不是吴王刘濞挑头,而是实力最雄厚的齐王了,那样的话,景帝与周亚夫能否顺利平叛,可就不好说喽。
汉文帝之所以没有与诸侯在这一时期决斗,说到底还是不想破坏这难得的国力上升期。在这种国力上升期,如果因为一场战争而打断,损失的可就大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