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生卒 汉文帝的“窗帘”:汉朝人怎样看汉朝事的一则例证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汉史按惯例称其谥号为孝文帝,前180年至前157年在位,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刘恒的母亲是汉高祖的薄姬,他是汉惠帝刘盈之弟,在周勃与陈平等诛吕后被大臣和宗室联合迎请至长安,即皇帝位。
汉文帝在历史上被称为贤明和仁慈君主,是中国古代好皇帝的典范。他和他的儿子汉景帝执政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是战国秦汉以来,中国缔造统一大帝国后的第一个太平盛世。正是在他们治理时期,中国古代国家和社会达到了第一个繁荣丰裕的时代。
关于汉文帝,古史文献关于其美德的记述极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其节俭和反对奢侈的一贯立场。他的节俭故事中,尤其出名的是这样一件事:“集上书囊以为前殿帷。”
简单解释这件事:大汉朝的皇帝在长安居住办公,主要在汉初萧何主持建造的格外瑰丽宏大的未央宫,而未央宫前殿则是皇帝大会群臣,集议军国大事的地方。古代没有玻璃制品,宏大的宫殿必须采光,因此有许多轩窗,为了保暖需要,大殿那些门窗就必须采用丝布制品作帘幕,即所谓帷幕。
据两汉人们传说(这些传说也普遍记载于汉人撰述的官私史籍),汉文帝觉得使用那么多丝织品来做成帷幕是太浪费了,因此,他就下令宫中工匠和制作人员,把各地和群臣上书时封装竹简和木牍的麻布袋子拆开,洗净,拼缝起来,做成未央宫前殿的帷幕。
可以想象,列侯和群臣在上朝时见到这样的帷幕,心里会是什么感想:皇帝是珍惜物力,爱惜民力,力倡俭朴的。
汉文帝真是太省了。
与今天要说的事有关的另一个人也是汉朝人,不过是东汉末年人,叫应劭(约153—196年),字仲瑗。从汉文帝和应劭的生卒年月可以看出,他们的活动时间大约相差前后300年。
应劭是东汉末年,也就是《三国演义》时代的人。他的父亲应奉,在汉桓帝时期做过司隶校尉,即首都洛阳和首都直属地区的最高警备长官,博学正直,是社会败坏和官风颓靡时代的一位名臣。应劭在《后汉书》里有传,他的简历不必细说,与本文有关的是,他写了很多书,主要是汉献帝被曹操迎接到许昌陪都以后,他根据家学,重新撰写和编辑了各种法律礼仪著作,为汉末的重建皇朝礼仪制度作出了极大贡献,因此,他被今人称为法学家。
在应劭遗世的著作中,还有一种很奇特的书,叫《风俗通义》。这书大约写于他做泰山太守的时期。关于本书的宗旨,按他自己的说法,大约是为了承袭与复兴《诗经》以来上古中国的观风传统——朝廷观察、记录人民生活方式和意见的活动。
根据汉人最重视的儒家经典《孝经》,皇朝的为政,重心在移风易俗,即创建合于道德的美好社会。而汉末的乱世,在王莽篡夺之后,社会人心混乱,风俗败坏;所以,他一个法学家要写风俗的书,以便正本清源。
《风俗通义》
《风俗通义》是一本汉朝书,那时印刷术尚未发明,图书以抄写流布,所以宋明以来,人们根据各种罕见古抄本进行校勘和编辑。古图书的版本文献学历程太复杂,省略不说。简单说,明朝嘉靖时进士余姚人胡惟新编辑一种《两京遗编》,这是明朝皇家内府收藏的图书,这套书收集刊刻了《风俗通义》等几种两汉书籍。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商务印书馆王云五主编的《丛书集成初编》据《两京遗编》影印了该书,因此得使应劭的大著在现代广为人知,称为研究汉代历史人文的重要资料。
《两京遗编》版的《风俗通义》(也是本文依据的版本)共十卷,因为讲风俗,所以很多是有关古代与前代事情的传闻笔记,内容庞杂。在其第二卷有“孝文帝”一条。这条与本文题目有关,应劭先记录了汉文帝的先进事迹,其中包括以上书囊做窗帘的事情,然后,针对此事,他展开了相当的驳论。
作为汉朝的臣子,应劭立志为大汉的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但他并不盲从。
《风俗通义》“孝文帝”条有关原文是这样的:
孝成皇帝好《诗》、《书》,通览古今,间习朝廷仪体,尤善汉家法度故事。常见中垒校尉刘向,以世俗多传道:孝文皇帝生于军,及长大有识,不知父所在,日祭于代东门外。高帝数梦见一儿祭己,使使至代求之,果得文帝,立为代王。
及后,征到后期,不得立,日为再中。及即位为天子,躬自节俭,集上书囊以为前殿帷,常居明光宫听政。为皇太薄后持三年丧服,庐居枕块如礼,以至发大病,知后子不能行三年之丧,更制三十六日服……有此事不同。对曰:“皆不然。”
《风俗通义》中关于孝文帝的部分
简单翻译下:
汉宣帝的孙子、汉元帝的儿子、大美女赵飞燕的老公汉成帝喜欢学习《诗经》和《尚书》,不时也学习大汉的朝廷礼制和传统,特别是汉朝历代先帝的为政风格和往事。有一次,汉成帝去见学问家、掌管皇城卫戍的将领刘向,成帝问道:民间普遍有这样的说法,称孝文皇帝生于战时军中,长大后不知道自己父亲是谁,因此每日在代国东门外祭祀父亲。
汉高祖经常梦见一个小儿祭祀自己,于是派遣皇家使者到代国地方,果然找到了因战乱而失散的儿子,这样就把孝文帝立为诸侯国代国的国王。
后来,高祖临终,本来是要立这位特别孝顺的儿子为帝的,但因为代国路途遥远,导致孝文帝后到长安,因此失去继承高祖帝位的机会。当时中午时分竟然出现了全日食。后来的后来,因为诛灭诸吕,孝文帝终于还是当上了皇帝。
身为皇帝,他的生活非常节俭,他用各地和群臣尚书的麻布袋做未央宫前殿的帷幕,经常住在明光宫听政。他为母亲薄太后持三年的儒家丧礼,居住在陵墓旁边的草庐中,枕着石头的枕头入睡,以至于生了大病。他因此明了后人不能再执行这种古老的丧礼,于是便制定了服丧三十六天的新丧礼……可人们对这些事的说法并不一致。刘向回答说:“统统不是那么回事。”
刘向(约前77年~前6年) 本名更生,字子政,系汉高祖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刘向是汉成帝时代以学问著称的,他本人从汉宣帝时代一直沉浮宦海,在朝廷服务到汉成帝之时,且对话发生在皇帝之间,可见汉成帝所听说的关于其祖先的神奇传说,在刘向所代表的大汉官方学术界是完全不被认同的。
刘向画像
刘向跟皇帝澄清汉文帝的不实传说,是历史记载的汉朝重要人士公开出来正式否认有关传奇的第一个人。应劭只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而已。
应劭的著作也是呈现皇帝的,当时是汉朝著名的末代皇帝汉献帝。应劭的驳论原文如下:
谨按:汉高三年,魏王豹叛汉附楚。汉使大将韩信击虏豹姬薄夫人,传诣洛阳织室。汉王见薄姬,内后宫,幸之,生文帝。二年而为王者子,常居宫阙内,不弃捐军中,祭代东门。高皇后八年后,九月巳酉夕即位,就未央,幸前殿,下敕令。
即位时以昏夜,日不再中。文帝虽节俭,未央前殿至奢,雕文五采,画华栋碧珰,轩槛皆饰以黄金,其势不可以书囊为帷,奢俭好丑不相副侔。又,文帝以后元年六月巳亥崩未央宫,在时,平常听政宣室,不居明光宫。及皇太薄后,以孝景二年四月壬子薨,葬南陵,文帝先太后崩,不为皇太薄后持三年服……
应劭的按语其实后面议论引述还很多,但有关事实的重要的部分在此,大约意思是映证刘向的意见:薄太后作为楚汉战争时被刘邦俘虏的魏王豹的夫人,一直在刘邦宫殿中,汉文帝刘恒也是生长于宫阙之中,两岁即被立为代国的王,故什么生于乱军之中的事不可能的;次,他即位时是半夜,无法有什么中午日全食;复次,文帝虽然节俭,但未央宫雕梁画栋,门窗内饰多用黄金宝玉,用上书囊做帷幕未免美学上不可思议;最后,文帝先于薄太后二年去世,哪来什么守孝三年,还更改制度什么的?
这段简单事实罗列基本可以把关于文帝的种种神话完全打破。但应劭本段的一大价值是,他记录了刘向与汉成帝的一个重要讨论:既然事实完全不如此,那么,为什么会有历来关于汉文帝的那些美好传说呢?
应劭记载了刘向对汉成帝的解释:一种好人更好,坏人特坏理论。汉文帝时期为政并不是尽善尽美,个人性格和操持也不无缺点,但文帝有一种优点,他善于倾听臣下的意见。几乎随时随地,只要有人进谏进言,他随时会停下来辇车,如果大臣说得对,他就当场称赞“说得好”;如果说得不对,他也只是笑而不语,因此大家都很爱戴这位皇帝,所以,就越传越好,什么好事都归到他头上,事实不够,就编造一些特美好的事,安在他头上。
刘向跟汉成帝讨论这些事情有一个中心思想,他希望汉成帝以其祖父汉宣帝为榜样,而不要迷信名气极大的汉文帝。对了,这位刘向正是在汉宣帝时期走上仕途的,宣扬汉宣帝的功业,其实也是自高地位。还有一层,应劭如此含蓄地向此刻在军阀和权臣曹操庇护下的汉献帝讲这些故事,很显然,是要激励献帝做一个向汉宣帝那样的中兴之主。
顺便说下,应劭写书的时候,正在曹操的政治和军事对手袁绍手下做事。因为曹操父亲曹嵩被徐州太守陶谦手下士兵杀死的事,他有保护不力的责任,所以他弃官而逃,托庇袁绍。虽然当时袁曹尚未翻脸,但应劭对曹操的态度不难想象。
总之,因为汉文帝的“窗帘”问题而引起的这几段来自汉朝的文字大约就是这样了。这里值得注意,也颇令人惊奇的是,从汉文帝到汉献帝,几百年间,在这个中国最早的统一帝国时期,大臣相对比较容易进言,同时,在有关讨论中,即使牵涉伟大的先帝,人们也是可以较自由地议论的。这也为《史记》、《汉书》和《汉纪》这些当时的文献所证实。
这些言论也表明一件事,在汉朝学者之中,汉文帝并不是一位完人皇帝,而是有诸多缺点的伟人,而且成就也有限。当然,按照今天人的标准,文帝少年在与胡人接壤的代国为王时的很多缺点,也许并不算什么问题,反倒是其个性和人格中可爱的地方;比如,他喜欢纵马驰猎,曾亲自与猛虎和野猪格斗。
他为人很有武士风格,没有那么多规矩和架子;他一边重要正直勇猛之士担当国家大任,一边却喜欢和邓通这样的弄臣玩乐,他把国家公事与个人生活区分得很清楚。诸如此类。
可是汉朝的人们对此看法不同。对于他们来说,关于本朝先帝的故事都是包含重大政治意义的理论问题。他们通过对先朝圣君贤臣的故事的驳难与诠释,要推广自己认可的政治理念,影响他们面对的皇帝,借此塑造社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为自己赢得身前富贵和身后英名。在那时,历史学同时就是政治学。
这样,天下皆知的好皇帝汉文帝必须被编造出上书囊窗帘这样的故事。而刘向和应劭这一类人对此则必须正本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