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质斌的父亲 邢质斌在当播音员的日子里
前不久的一天晚上,杭州电视台演播大厅里正在举行一场由杭州市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自编自导自演的“星光耀钱塘迎春晚会”。这台由杭州文广集团主办的文艺晚会除了让杭州一批广播、电视工作者以演员的身份在舞台上演唱外,还特意请来了被称为“央视新闻播音老大姐”的著名播音艺术家邢质斌,为经广大观众和评委评选出的杭州广播、电视节目优秀主持人致颁奖词。
短发齐耳的邢质斌身穿一件朴素得体的藏青色服装,文质斌斌的脸上自然流露出亲切的表情,她站在有鲜花和背景图案的颁奖播音台前,用字正腔圆的声音朗诵着带有诗意的颁奖词,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很快就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这一切跟她所走过的播音之路有着密切的关系。
邢质斌在当播音员的日子里
徐忠友
女知青走上播音路
1947年11月,祖籍山西省昔阳县的邢质斌出生在河北省隆尧县一个教师家庭里。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她父母调到北京工作,邢质斌也跟随父母来到北京。儿时的邢质斌是听收音机长大的,最初她没有见过电视是啥样的,更没有想到她长大后会当上一名电视播音员,只在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的书里和报纸上看到过有关电视的介绍。
1964年7月,邢质斌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毕业后准备复习参加高考,后来“文革”便开始了,她作为知识青年被下放到河北省中南部的宁晋县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农村的文化生活是单调的,每天参加繁重的劳动之余,她最主要业余生活就是收听有线广播。
通过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报纸和新闻摘要节目》、《各地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她可以了解到北京和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而且播音员的声音纯正优美,听着也是一种享受,听多了她还会跟学唱歌一样模仿“播音”。
久而久之,她觉得自己的讲话与播音员有些接近了。说来也巧,当时邢质斌下放的大队买来一台扩音机、几只大喇叭,成立了一个播音室。经社员们推荐,来自北京的她因平时表现好和普通话讲得准,就成了这个播音室的首任不脱产“播音员”,每天业余时间主要的任务是播几条《毛主席语录》和大队的会议通知。
后来,公社又成立广播转播站,已当过大队播音室“播音员”的邢质斌被“提拔”为公社广播转播站的“播音员”。公社广播转播站的主要职责是转播县广播站的广播,平时在机房以值机为主,有时也播些《毛主席语录》、公社的会议通知,还有就是公社开广播会议时,她播一些文件或配合做好广播会议的转播工作。
不再像在大队里那样还要参加田里劳动,属于全脱产的,在当时能找到这份工作已是相当不错了,所以邢质斌非常珍惜。她平时一边认真学习一些播音设备的使用知识,同时继续模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的播音技巧,并不断进步。
虽然邢质斌最初播音的机会不多,内容也较少,但她的才华已经有所显露,不久就被宁晋县人民广播站调去了。县广播站跟公社广播站就不一样了,每天有自办的新闻节目,对播音员也有相对的要求和标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播出后,邢质斌的播音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后来她经播音专家推荐,进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创办的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学到了许多播音方面的理论知识,真正成了一名水平不错的县级播音员。
遇“伯乐”进入北京电视台
邢质斌的父母住在北京市宣武区,她谈好的一个男朋友也在国家二机部的一个下属单位工作,为生活方便起见,后来她便调回北京郊区的大兴县人民广播站,随着工作阅历的增长,邢质斌播音的经验越来越丰富,逐步形成了吐字正确,节奏感强等播音风格。正在这时,她又遇上了一位改变她人生轨迹的“伯乐”。
那是1973年年底的一天,时任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录音科科长、后任中央电视台党委副书记的宋培福来到大兴县的岳母家过年。他在收听大兴县人民广播站新闻节目时,一位播音员的声音震动了这位录音科长的耳膜。
那声音亲切纯真,那声音甜美动人,那声音抑扬顿挫,那声音似熟非识,对与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很多播音员打过交道的宋培福来说,第一听觉就觉得是出自她们之口,但细细分辨又觉得不是。哪会是谁呢?宋培福就问了岳父,老人家告诉他这个播音员是大兴县广播站的,叫什么名字也说不上来,因当时播音员是不报自己名字的。
春节期间宋培福也不便去打扰人家,过了春节他就离开了岳母家回到北京电视台上班,但他的脑子里就贮存了大兴县有一个声音像“小钢炮”一样有穿透力的女播音员的信息。1974年夏天,播音力量不足的北京电视台准备招聘几名播音员,宋培福就派录音科的李茂福去了一趟大兴县人民广播站,很快将那位叫邢质斌的女播音员带到宋培福的办公室。
当时才23岁的邢质斌衣着朴素、身材中等、有一头乌黑的短发,给人的感觉是很朴实,但一开口那铿锵有力的声音犹如是交了一张优秀的答卷,很快得到宋培福等负责人的认可。
通过政审后,过了两个月宋培福就先以借调的名义去了趟大兴县人民广播站,站领导也很支持,同意邢质斌借调。宋培福便将邢质斌连人带行李用小车从大兴拉回到北京城,并让她第二天到北京电视台报到。不久,她就正式调进了北京电视台,捧上了在人们眼中的“金饭碗”。
北京电视台是上世纪50年代末组建的,于1958年5月1日试播,9月2日正式开播。当时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同属国家广播事业局管理。最初台里的条件很差,几十个工作人员就挤在北京复兴门外2号国家广播事业局大楼东南角的几间房子里,记者配备的是笨重的AK16摄影机,节目胶片是用人工冲洗后用放映机播放的,直到1965年后才有第一台摄像机,一般都舍不得用,所以播出来的节目很单调,图像也很差,电视屏幕上雪花点多还有各种晃动的条纹,常被人们形容为“看不见的战线”。
当时,北京城里只有几千台黑白电视机,全国各大城市加起来也只有12000台黑白电视机,电视的影响远没有广播、报纸大。北京电视台最早的也是第一位女播音员是沈力,她是1958年进台的;1960年2月,18岁的赵忠祥成为第一位男播音员;1960年9月,又招了一位女播音员吕大渝,直到1974年上半年只有3名新闻播音员,邢质斌进去后就成了台里的第4位新闻播音员,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工作后,就参与一些新闻节目的播音工作。
成为央视《新闻联播》的女主播
1975年,北京电视台通过微波向全国2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传送电视节目,同时也开始转播部分省、市电视台的节目,一个以北京为中心,连接全国各地主要城市的电视播出网初步形成。1976年3月29日,全国电视工作会议在北京前门饭店召开,创办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成了会上提出的一项主要内容。
同年的7月1日,北京电视台向全国多个省、市电视台传送信号,《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开始试播,当时以外景片和播音员口播结合播出,播音员一般不出镜,新闻出时间约为10~15分钟左右。
电视真正走近众多普通百姓面前的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后,为了让群众瞻仰毛主席遗容和收看9月18日“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的实况,全国大多数县以上城市都从五金公司中将仅有的几台黑白电视机搬出来,放在大街上播放,很多普通的市民是第一次收看到电视,这对后来的电视普及是有推动作用的。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科技和工业有了快速的发展,北京电视台播出设备和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与此同时,各地黑白的小屏幕电视机摆上了五金公司的货柜,最初购电视机是凭票的,一般还买不到。后来电视机的数量不断增加了,还有彩色大屏幕的,慢慢就普及开来了。
由于电视机多了,老百姓对电视的需求也增加了,在这种情况下,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名为中央电视台;1980年中央电视台将国际新闻也组合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时间也增加为30分钟,在每晚的20时播出。
1981年7月,邢质斌首次与赵忠祥以男女播音员搭档的形式在荧屏上出现,播送《新闻联播》节目,播出时间也从每晚20时提前到19时。与此同时,电视文艺节目内容也丰富起来,播出了国产和香港及日本的电视连续剧。
随着《新闻联播》节目的正常播出和水平显著提高,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收视率快速提高。在城里电视机已进入普通市民家庭,有些农村由于农民一时还买不起电视机,村里一台电视机就像电影放映机一样,每天晚上都有村民集中到电视机旁收看电视。
有些观众已给北京电视台写信提意见和建议了,包括批评播音员读错字,这对播音员的要求就越来高了。刚进电视台时,邢质斌是以可塑性强、天赋好而著称,她的声音穿透力强,音质很好,平时吃辣椒都没影响;她吐字好比机关枪,节奏把握得很准,念字极少有差错。
可她很快就意识到光凭这些基本功是绝对不够的。“学历偏低,理论知识不强”,这些是她的薄弱环节,既是她的压力,也是她的动力。她就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渐渐地她的播音水平就越来越高了:吸气一大片,吐气一条线,高亢正义,大气磅礴,行云流水,掷地有声;她端庄大方,正襟危坐,无论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政令的发布,还是国内外突发事件的处理,以及普通新闻的播音,她都从容不迫,自如应对。
作为国家电视台一名新闻女主播,她就像一幅不会褪色的画像,每晚悬挂在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电视屏幕上。
在邢质斌长达28年的新闻播音经历中,她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大活动新闻,包括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她都播报过,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分别在现场成功解说了1984年和1999年的国庆大阅兵仪式。
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她成长为国内著名的播音艺术家,央视《新闻联播》和《整点新闻》的资深播音员、播音指导,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播音学会的常务理事。
2006年11月25日晚,全国“金话筒奖”在天津市隆重举行了颁奖典礼,邢质斌荣获“金话筒”奖。在接过奖杯之后,邢质斌非常平静地发表了自己的获奖感言:“我认为得不得这个奖其实不是很重要,既然在新闻播音岗位上,我不能辜负领导和观众对我的厚爱。给了我这个奖,就是要我善始善终做好工作吧。”
民间有句老话:“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新老交替是人间的自然规律。”2009年7月8日,61岁的央视女主播邢质斌在送走因病去世的央视男主播罗京后,并于7月初办好退休手续。中央电视台在相邻的恩菲大厦一家酒店里为她举行了欢送会,并摆了6桌欢送宴,除央视新台长焦利因出差未到场外,其他领导和播音组组长李瑞英等同事均出席欢送会。
央视领导充分肯定了邢质斌30多年来为中国的新闻播音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并要求她退休不退职,欢迎她今后为央视的重大节目担任播音或解说,为培养年轻的播音员作指导。
邢质斌退休后,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过问过她退休后的生活情况,并鼓励她好好保养身体。她平时深居简出,可找她的人很多。有人找她参加商业活动主持和拍摄广告,她都一一婉拒了。但对我国一些重要的活动播出,她会不怕劳累、不计报酬去参加。如在前几年,她就参加过建国60周年大型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解说工作,一天在现场要跑上百个来回,可是她却乐此不疲,出色完成了解说任务。
(本文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邀研究员,著名传记文学作家、资深新闻工作者、历史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