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的画 从齐白石画作看当下中国画创作的反思
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去年底在北京保利以9.315亿元成交,成为中国最贵艺术品,齐白石艺术作品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而在此前由北京画院主办的2017"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第五届年会"上,与会学者研究讨论的范围包括了齐白石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篆刻和诗文艺术,同时也涉及了齐白石的生平交游以及作品收藏情况,其中颇多新的观点。
由北京画院主办的"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第五届年会"共分为三个场次,再加上开幕式上的主题发言,共有23名专家学者参与了研讨。参会的理论家既有来自台湾地区的老一辈学者王耀庭先生,也有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及国家画院的中青年理论家,同时还有故宫博物院、四川省博物馆等文物系统的专家。
参会人员在年龄结构、专业领域以及地域范围都比较全面,可以说汇聚了全国范围内长期致力于齐白石艺术研究、展览、传播、收藏及关注这一领域的专业力量。
此次研讨会理论家们研究的角度、选题、方法各异,讨论的范围也包括了齐白石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篆刻和诗文艺术,同时也涉及了齐白石的生平交游以及作品收藏情况,并囊括了齐白石艺术的国际传播以及出版展览活动。
参与研讨会的参会理论家们都做了充分准备,选题比较具体明确,总体来看博物馆界的研究者大多是结合他们所在机构收藏的齐白石作品作为对象,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小切口大延伸,通过这些具体作品来考证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学院里的理论家大多选取了一个题材类型,结合具体作品来深入推进,完善健全原有的专题研究;在理论深度层面,画院的学者则主要通过齐白石的艺术讨论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艺术理论问题,反思了当前美术创作的活动,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同时还有一些学者对于既成的齐白石研究定论发出了质疑,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新问题。
一、个案研究丰富多元
博物馆系统的专家们详细介绍了本机构对于齐白石作品的收藏情况, 包括收藏的数量、来源,主要题材和风格倾向,以及他们对于齐白石艺术的研究与展览出版情况。这使不同地区的齐白石作品收藏机构互相沟通了信息,交流了工作经验,也商讨了交流合作的意见。这为齐白石艺术收藏机构开展互动,合力推进齐白石艺术的研究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另外还有一些博物馆届的专家,例如王耀庭先生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齐白石肖像画的研究,他探讨了齐白石对于西画技法的认识和看法;朱万章先生对于广东省博物馆藏的齐白石山水画的研究,他讨论了齐白石这个时期的风格对他后来衰年变法的作用;还有张玉丹女士对四川省博物馆藏齐白石篆刻的研究,他们都通过对具体材料的分析。
这些研究均以具体的作品为探讨资料,对于齐白石艺术中的一些大问题比如衰年变法、齐白石与张大千的交往等有所触及,澄清了一些没有真凭实据的观点,也填补了一些研究空白,完善和丰富了我们对于齐白石人生与艺术中更多细节的认识。
齐白石
二、专题讨论深入推进
齐驸、刘安昵等来自学院的年轻学者利用西方的研究方法,对某类题材作品进行详细分析比对,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大大深化了论界对于齐白石艺术的专题研究。齐驸女士通过对齐白石梅、菊题材的研究,她重新思考了齐白石进行衰年变法的动机目的以及红花墨叶风格的形成过程,质疑了以往我们认为的陈师曾劝说和促成为主导作用的论调以及卖画市场主导论,她认为艺术家的求新创变完全是一种自我主导作用。
刘安昵对于齐白石公鸡画的研究,通过对各博物馆现存的齐白石同题材系列作品的比对,详细探讨了齐白石这类作品的创作时段,题材组合变化,风格形式演变,以及思想情感表现中心迁移的过程。
另外还有韦昊昱通过对齐白石诗文的分析,张楠对齐白石画笺的讨论,这些研究角度新颖,材料真实,展示了年轻学者的独到见解,也更加推进了我们对于一类题材在齐白石艺术生涯之中发展、延续和转变的脉络的了解。
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
三、新材料引发的新问题
另外随着对齐白石研究的边缘史料的发现和重新开掘,包括对于绘画之外的诗文材料以及对于旧材料的深度考察,一些学者也开始对于原来齐白石研究中的一些定论问题开始重新反思,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很值得我们重新思考。林木先生发出了齐白石成名之问,张涛先生发出了齐白石与陈师曾的关系之问,这些问题都把齐白石研究推向一个新层次,颠覆了我们对于齐白石的惯常认识。
这一部分的研究有着振聋发聩的效应,也成为本次研讨活动的亮点,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这说明我们许多对于齐白石的认识和研究还存在很多疑点和误区,要突破民间传奇、政治影响甚至齐白石本人的主观倾向等因素的蒙蔽,真正认识和客观评价齐白石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北京画院的学者吴洪亮通过收集与整理齐白石、徐悲鸿与大雅宝胡同艺术家群的交游资料,考察了一个重要的艺术生态圈体系,对于梳理20世纪中国艺术大家之间的交往和影响有着重要意义。吕晓女士通过比对胡适、黎锦熙以及邓广铭为齐白石修订的年谱条目,再进一步与后来研究新成果以及齐白石本人的文献和作品题记相比对,发现了很多歧异之处,她本人通过分析考证,力求澄清这些疑点,提出了一些问题,并希望能够规划重修一部更加准确和完善的齐白石年谱。
齐白石山水作品
四、国际视野中的齐白石
来自国外的专家贝米莎女士更多介绍了国外对于齐白石艺术的研究与传播情况,她主要介绍了学者齐蒂尔与齐白石交往以及对于齐白石艺术的研究。西上实先生讨论了瑞光与齐白石的交游,瑞光学习宋刻丝和石涛风格的山水画,齐白石对这种创新山水画的评价,并涉及到姚华对齐白石的评价等问题。
北京画院的专家周蓉女士、姚震西先生则主要讨论了齐白石艺术在国内外的出版和传播活动,强调了出版对于齐白石艺术传播的意义。周蓉女士主要介绍了国际范围内齐白石艺术的出版和展览情况,姚震西先生从出版的角度回顾了20世纪齐白石的作品在国内的出版和传播情况,他们提供的角度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和研究齐白石的艺术带来诸多启迪。
五、反思当下的中国画创作
来自画院、艺术研究院的中青年学者更加注重思考带有理论性的问题,他们结合当前中国画创作的实践来探讨齐白石的艺术写意精神,为现实的艺术创作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
于洋、朱京生、张桐瑀、顾村言等更侧重于对于齐白石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探讨,他们通过对齐白石所继承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进行总结,并与当下的中国画的创作现状进行比对、反思,着重发掘齐白石艺术对于现实的意义。
于洋通过解读齐白石艺术的写意内涵来审视现代的大写意绘画,朱京生主要考察人物画领域里的写意问题来重新比较齐白石与当代中国画;张桐瑀认为当代中国画繁荣但不发展的原因在于书法的弱化,以及西画教育方法对于传统中国画传承模式的干预。
顾村言通过分析齐白石毕生创作最"惜墨如金"的山水画,认为其诗书画综合的修养与"我与为我"的率真精神对当代山水画有颇多借鉴与警示之处。马明宸提出了当代中国画写意精神缺失的几点原因,包括传统诗书画印四位一体模式的丧失、手绘训练的忽视以及书法修养的蜕化。
他们都认为当代中国画创作写意精神缺失的原因在于对于书法和文化涵养的忽视,重新强调了中国画创作的书画同源、文史学养以及人生感悟等元素,这些问题对于当下的中国画创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综观本次齐白石艺术国际研讨会,专家们提出的新观点、新问题很多,在总体研究倾向上面,一方面是在增补、完善和丰富一些过去的空白领域。另一方面,新的参与者和研究者们也带来了一些全新的角度和方法,并且开始对于原来的材料进行全新的运用和思考,逐渐推翻原来一些惯常的结论,这对于促使齐白石研究更加客观化和公正化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