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英工笔人物白描稿 何家英工笔和写意精品展
【编者按】“人物画就是要画形象,画这个时代的人物的形象。”作为中国当代人物画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何家英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工笔画的传统和西画中严谨扎实的造型技法,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观点,创作出一大批洋溢着时代气息的作品。
同时,他用工笔画里的严谨和情趣去建构他的写意画,呈现出生动的造型和讲究的笔墨。读他的画,你会从中找到一种真诚细腻的激情和梦幻般的理想色彩。2016年4月15日,“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艺术家系列精品展——何家英精品展”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40件作品呈现工笔和写意之美】
本次展览将展出何家英工笔及写意作品近40件,其中工笔作品20件、写意作品20件,既有各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品,也有近期写生创作的新作,如《山地》、《落英》、《大凉山的女人》、《偏梳苗妇女》等。
何家英为人物画向当代性的转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的作品让人感受到视觉的惊奇化,也让人们获得极大的愉悦,或伤感,或迷茫,乃至莫名的心灵感伤。
何家英的作品中,最受关注的是他的工笔人物画,而从工笔画中派生出来的写意人物画同样达到极高的画格。何家英说:“在我看来,工笔和写意都是手段。工笔可以描摹得比较深入细致,写意可以发挥得更加舒展随性。如果用文学打比方,工笔好像是大部头的章回体小说,严谨细微,最后表现出的是有质度和内涵的东西;写意则好像是诗歌和散文,随意闲适,最后表现出的是文人的品格和追求。”
【工笔和写意:两种手段表现人物形象】
何家英,1957年出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天津美院学习中国画;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他擅长工笔和写意人物画创作,代表作品有《山地》、《十九秋》、《米脂的婆姨》、《酸葡萄》、《魂系马嵬》、《秋冥》、《朝·露·桑》、《舞之憩》、《杨开慧》等。
兼容中西的工笔人物画
何家英的工笔画创作始于80年代,《春城无处不飞花》、《街道主任》、《山地》的出现,是何家英转向工笔、回归传统与借鉴西方相融合的作品,体现了那个时代农村特有的淳朴;1988年后,人们开始追求包含知识和现代时尚生活的社会价值观,这使其绘画对象转向城市年轻知识女性,具有时代气息的《酸葡萄》、《红苹果》、《落英》等作品便诞生了;1999年的《秋冥》是其工笔人物画的高峰之一;进入21世纪,他又创作了《舞之憩》等作品。
何家英在工笔画领域能取得重大成就,与他独特的创作理念分不开。在他眼里,继承传统和创新其实是“一事两步”,哪一个都不能丢。在画面表现上,何家英在写实造型的基础上,将传统线描与西方人体的结构、透视等有机结合,又保持传统中国画线的主体。
何家英认为,“用工笔去表现现实的人,并且能够具备一种艺术精神高度,这本身也具有了一定的创造性。这就是价值。如果说我具备的一点儿特点,那就是把人物画得更深入、更概括,把中西法融合得天衣无缝。”
创作于1981年的《街道主任》是何家英的第一幅工笔作品,也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工笔画真实和独立的一道分水岭。画面描绘的是一个典型的街道妇女主任的形象。
“她是个活生生的人,她具有小市民的习气,心里头可能也有某种阴暗的东西,她有权利,欺负人,挺霸道的,也在做着服务工作,所以这就是人性的善和恶的双重性格,因此,街道主任的出现就是我的作品进入现代化的一个关键,一个转折。”在这里,他实现了当代中国工笔画的两个突破,即写实的突破与题材的突破。
创作与1983年的《山地》使人们看到何家英一种新的美学思想的成熟,即“衡中西以相融”。画中的老汉顶着午时的太阳垦荒,他赤裸的双臂、粗大的双手、结实的肌肉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画中的石坝、小草都是通过直接写生得来,黑石头采用特技办法“打蜡”,直接染出肌理的效果,石坝、镐头等先勾线,经色墨互破冲洗出来。画面语言完全是纯正的中国画用笔,线条组织也是工笔画的,但人物的线条、造型却偏向西式。
在何家英的工笔人物画中,女性形象占据了绝大多数,其中既有古代仕女,也有现代的女子,还有人体的写真。对此,他表示,女性自古以来都是被表达、被审美的对象,因为她们身上存在各种各样诗意的美的形态,在生活中,女性之美远远超越了男性之美。在对女性的表达上他是理想主义的,他遵循着古典主义艺术的法则。
创作于1984年的《十九秋》以独特的艺术面目抓住了一个十九岁农家少女的心理状态与金秋季节环境的微妙关系。何家英将普通的场景以梦幻般的世界呈现出来,在大胆的西洋画构图中,大片强烈的红色形成油画般绚丽的环境色彩,而树干的粗犷和人物的柔细则形成了遒劲与淡雅的线的对比。
创作于1991年的《秋冥》是何家英工笔人物画的最佳代表之一。画中女孩抱膝坐在满是黄叶的树下,歪着头趴在双膝上沉思,乌黑的短发一丝不乱,白色的衣裙使人物形象在金黄色的秋景里显得楚楚动人。这幅画的细节处理的尤为精心,例如少女的毛衣是何家英将蛤粉调和后灌入针管,挤出如毛线般的线条,再一针一针的“织”上去,表现出的质感令人惊叹。
《朝·露·桑》 何家英 200×148cm 1992年
《朝·露·桑》画的是一群采桑的农家姑娘,人物造型朴实、健美、大方,带有清晨的朝气、露珠的莹洁和桑叶的鲜嫩。作品把西画元素自然融合在笔墨色彩之中,保持着中国画传统的纯正品味,画面效果又相当清新。
从工笔画中派生的写意人物画
90年代中期开始,何家英开始了创作上的转型期。他在写意人物方面的创作上着力更多,在作品数量上也有所增加。这些人物画延续了他的工笔作品的很多创造,如人物造型、色彩等。其用笔的特点是何家英工笔画“提速”后的结果;其色彩仍然保持着画家一贯的敏感与细腻。这些作品在中国当代美术中仍然有着鲜明的特点。
对于写意画,何家英认为它追求文雅、淡定、超世,饱含中国文化的哲理、境界、玄思……这是他感兴趣的东西。“一个中国画家,如果只画工笔,是不完整的中国画家。
”而关于工笔画和写意画的关系,何家英认为,“我的工笔画与写意画相互作用——工笔画里注入写意性,写意画中注入精致性。总体来说,我的工笔画得比较大方、磊落,其中的趣味性和绘画呈现出开合的力度都是写意因素。
而写意人物则力求达到精到和传神。绘画最怕匠气,原因是面面俱到或面面俱不到。无论工笔写意,着眼处要求画家的精气神凝聚起来,描绘到位,但需要放松的地方则意到笔不到,不画也应具有画意。”
创作于2004年的《孙中山在天津》描绘了孙中山最后一次莅临天津时在国民饭店发表宣言的情景。孙中山此时已经病入膏肓,但是他的身躯依然挺拔,神色态依然坚韧,充分显示出一位卓越政治家甘为祖国献身的风骨和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
画中人物厚重的中式长衫、宽檐帽均以墨线勾出,线条粗犷率意;面部以素描法为之,五官立体,以赭石渲染出阴影,通过微妙的光影变化和明暗转折刻画出准确的结构,颇具写意画的意趣。
创作于2011年的《杨开慧》是何家英以建党九十周年为命题所画的作品。以往表现杨开慧的许多画作常塑造概念上的英雄形象,一般着墨于光辉高大的形象特征。
何家英却画了她一手哺育孩子,一手执笔写信的普通情景,在此,何家英更希望赋予杨开慧一个人本身的人性,“她是革命工作者的同时又是孩子的母亲”,这样一个双重身份的革命者更能触动观众的心弦。画中人物的衣服都以粗简的线条快笔画出,只在面部、手部细致的刻画,背景简单而开阔。
何家英在今年创作了一批以少数民族为主角的写意画,包括《侗族女孩》、《大凉山的女人》、《偏梳苗妇女》、《丹巴丽人》等,这些作品用粗犷肆意的线条、浓淡干湿的墨笔表现出人物的美好特征。
【像读诗一样品味何家英的画】
何家英以融写实精神和东方诗意为一体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代中国画发展成功的个案。在当代艺术思潮中,他以唯美方式重彰了东方所独有的和谐与大美的境界,他的许多作品都洋溢着饱满的时代精神,正如画家方增先所说:“一改当时流行的概念化程式,使趋于僵化的中国人物画重新获得了感知、表达现实生活的能力。”
对于自己的创作,何家英表示:“在寂寞困苦的年代,我每天12小时沉浸在工作里,一张画小的至少画一个月,大的就是几个月。其实每一个行当,都是修行的过程,探索一种真谛,更广更深,才能见到'庐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