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华书画 方外丹青有妙手 ——于建华和他的《方外书画家》
天空长满了月光,有幸踩着明媚的节拍与著名收藏家于建华和上海学林出版社的褚大为先生一起在沙澧河畔相聚。在月光的轻抚下,惬意地一边喝咖啡看褚大为先生一丝不苟地泼墨作画,一边咀嚼《大河报》收藏版刊登的于建华的书法作品。这时,建华拿他将要出版的《方外书画家》书稿给我看,这是继中秋佳节赏月赏画之后我看到的又一抹亮丽的风景。
建华大部分的赏析文章和他的书法一样形成了独到的"于体"风格。他善于从名人的琴条或扇面或立柱或四扇屏上用简约的文字对书画作品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分析赏鉴。让读者不但从中触摸和咂品到书画本身的艺术魅力,更能带领读者一同聆听到中国历史文化苍茫而来,一路澎湃激荡的回响。
建华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弟子,从他成为居士的那天起就有一种使命感。他深知佛教对中国文化,特别是诗词书画艺术的影响之大。他知道历代有建树的书画大师很多是以佛家思想来审视、评论、参悟画理后进行创作的。他把有史以来僧家的书画名家进行了梳理、考证,把每个朝代的书僧、画僧串联起来,从历史流变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书画僧家们的艺术传承及风格嬗变。
我细数了一下,建华收录的书画家达1200多人。以两汉为源头,循着朝代的足迹对历代方外书画名家进行探寻。特别是对历史上"谜"一样的书画高僧进行了详细阐述,传神描摹。比如,在写到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朱耷时,他把八大山人心灵的特殊状态和险恶的生活环境做了详细介绍。
八大山人是在怎样的"高危"政治境遇下选择了颠、选择了禅、选择了画,又是怎样把他对新朝的愤懑,他的无奈和孤寂一一镌刻在他的绘画之中,给读者来了个全景展示。
建华在写到与八大山人同时代的另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石涛时,也进行了严谨的考证,着重介绍了石涛如何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创新者。在对 "亦道亦佛"、"非道非佛"、思想矛盾的石涛做全面解析的同时,建华也让读者了解到了他曲折艰苦的艺术成长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