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艾嘉电影山河故人 试析《山河故人》的文本及后电影文化产业意义
摘要:电影《山河故人》在艺术创作层面延续了贾樟柯电影对现实关照和思考的主题,在电影视听方面有了对自我风格的突破;在商业层面,用成熟的商业电影发行模式在国内公映,产生的公众影响力在贾樟柯的作品系列中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都为贾樟柯在故乡山西围绕电影《山河故人》所做的商业探索奠定了基础,这些探索为国内文艺小众电影的生存模式提供了新的参考方向。
关键词:《山河故人》;贾樟柯;文本;产业
《山河故人》是继《三峡好人》之后,贾樟柯导演时隔9年在国内公映的故事片作品。贾樟柯团队穿梭于全国17个城市为《山河故人》做路演、点映,因此在电影公映前,各路媒体对贾樟柯的采访已经在网上广为流传,同时诸如“三种画幅”“讲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21条细节助你解读《山河故人》”等剧透信息也充斥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为这部电影的口碑和流传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些公众人物和普通观众对《山河故人》的主观读解,与贾樟柯自身对电影的解读交融在一起,耐人寻味。将这部作品放置于贾樟柯的作品系列中,不难发现其一以贯之的美学追求,以及贾樟柯对视听形式方面突破的尝试。
一、贾樟柯电影系列人物谱系的延写
贾樟柯一直有意对其电影中出现的人物做连续式的个体描摹,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做到电影艺术的“普通百姓个人史”的撰写,进而达到其经常提到的“文献”的高度。赵涛出演了除《小武》之外的所有贾樟柯电影的女主角,她的银幕形象从《站台》里的尹瑞娟开始,在随后的电影中饰演的人物都可以称之为尹瑞娟的化身。
从20世纪70年代的花季少女生活到《山河故人》中未来古稀之年的涛,她在《山河故人》中饰演跨越三个时代的“涛”,是贾樟柯电影系列的主线人物。
《小武》中的“手艺人”小武,在《任逍遥》里依然是那个夹着公文包四处晃悠最后在大街上被警察带走的“小武哥”;《站台》里在车站抓小偷的尹父,在《小武》里依然是被小武尊称为郝老师的警察,在《山河故人》中其饰演一位退休开电器商店的父亲角色,最后在火车站安详离世,其在《山河故人》中的出场,完成了这个说着标准汾阳话的“父亲”形象在贾樟柯电影中担任叙说中国30多年以来普通百姓个体变化的任务;《山河故人》中短暂出现的在煤矿看场的斌哥,是《任逍遥》里在小城市叱咤风云“混江湖”的斌哥,也是《三峡好人》里那个抛弃妻子到三峡做生意的斌哥,在《天注定》中他作为煤矿老板焦胜利的得力助手再次出场;《山河故人》中的主角梁建军,是《站台》中剪掉自己长发开始全新生活的张军,他的生活轨迹在贾樟柯的电影中也是相对完整的;值得一提的是韩三明,这个现实生活中贾樟柯的表弟,在贾氏电影中第一次是在《站台》中以矿工的身份出现,此后他又以韩三明的真实名字出现在《三峡好人》中,为了寻找离家出走的妻子独自一人来到三峡,在《三峡好人》结束时他带着一群工友回到山西继续做矿工,而韩三明和这群矿工又一起出现在了《天注定》中,在临近春节时和工友一起回奉节接他的老婆,在《山河故人》中真实的韩三明被一个外形极为相似的演员替代,只保留了这个贾樟柯电影中近乎符号化存在的名字“韩三明”。
这些人物在年龄、职业、身份等方面的变化被贾樟柯捕捉进而融入电影之中,模糊了现实的“真实”与电影人物命运“纪实”的界限,电影中人物的变化加入了贾樟柯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观点。
二、为叙事载体服务的“三种画幅”形式变化
电影中“画幅”的变化曾在多部电影中出现。美国青年天才哈维尔·多兰在其导演的电影《妈咪》中使用了1:1画幅和16:9画幅的切换,几个切换点出现在男主角和母亲之间关系发生微妙变化时,反映了主人公的情绪波动;同样的画幅切换也出现在韦斯·安德森导演的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画幅的切换与电影中叙事视角的变化相对应。
利用媒介的变化来展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也是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标志手段,电影《山河故人》中出现的三种画幅4:3、1.
85:1和2.35:1相对应的是以当下为坐标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画面,三种画幅所代表的是三种被认可的主流媒介载体的印象——DV电视时代、胶片电影宽银幕时代、数字电影超宽银幕时代。
尽管《山河故人》的故事是虚构的,但贾樟柯还是在电影中加入了诸多真实素材。第一段的1999年里出现的“煤车抛锚”等片段是贾樟柯本人当时亲自拍的DV素材;第二段2014年的段落里,沈涛的父亲在候车室去世的段落,灵感来自于2011年11月的一则“老人太原火车站去世,僧人候车室握手超度”的新闻;在第三段2025年想象的未来空间,贾樟柯安排了MH370飞机遇难的家属到澳大利亚悼念的场面。
贾樟柯对媒介发展的敏感,体现在他所有的电影中,运用媒介声音的传播载体、方式、内容的变化来侧面反映整个社会的变迁。
从《小武》和《站台》中的广播,到《任逍遥》里的电视,再到《三峡好人》中的手机,以及《天注定》中的ipad。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更是以手机作为展现三个年代发展的重要道具,科技日益发展带来的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沟通更加方便,但恰恰相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困难,到了未来的2025年父子之间的沟通不得不借助于谷歌翻译,这是贾樟柯电影里一直出现的对媒介和媒介声音反思的主题。
从贾樟柯最近的作品《天注定》和《山河故人》中不难看出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和内容受微博等当代媒介影响的痕迹,《天注定》中出现的四段故事均来源于网络传播的真实事件。《天注定》和《山河故人》片段式的叙事,符合了当代大众对信息“直播式”的传播和“碎片化”的接收以及“拼贴式”还原的过程。
三、风格化的流行歌曲运用
对流行歌曲的运用也是贾樟柯电影的鲜明印证,《小武》中的歌曲《心雨》是重要的叙事线,《站台》和《任逍遥》更是直接以歌曲名命名,《山河故人》延续了这一特点,相对于《Go West》较个人记忆的歌曲,叶倩文的《珍重》更具大众性。
《珍重》一共在电影中出现了五次:第一次是在沈涛父亲的商店里顾客拿的CD播放的片段;第二次是沈涛在经历三人情感纠葛后惆怅的望着文峰塔时响起的无声源音乐片段;第三次是沈涛在火车上和父亲谈起自己的男朋友时由她自己哼唱的片段;第四次出现在沈涛回到父亲去世的候车室闭上眼睛时音乐响起,一直持续到沈涛和到乐在火车卧铺上用ipad一起听;最后一次是由张艾嘉饰演的中文老师在课堂上播放的黑胶唱片。
《珍重》五次的重复出现都由不同的载体播放,都出现在电影中人物情感发生重大变化时,贾樟柯非常克制地运用了这首歌曲,每次歌曲的出现都在高潮部分戛然而止,显然歌词不是贾樟柯着重表达的部分,这首歌是电影中分量最重的配乐,更是串起三个年代主要人物情感的情节点。
与贾樟柯其他电影相比,《山河故人》是贾樟柯电影作品系列中配乐最多的一部,弱化批判,强调叙事节奏,强化情绪的渲染,但《山河故人》依然和贾樟柯以往作品一样,坚持反省过去,关注当下,思考未来,讲述山河情事和故人情怀,就像贾樟柯在他的著作《天注定》的扉页上所说“纵然高铁出没,私家飞机遨游,只要山河大地在,侠(情)义就在”。①
四、《山河故人》后电影文化产业模式的探索
在成熟电影工业体系中,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和营销是电影商业模式里最重要的盈利手段之一,相较于商业电影的衍生产品(如书籍、游戏、玩偶、原声带等)的开发而言,国内艺术电影的后产品开发就显得相对薄弱,贾樟柯在这方面的探索显然迈出了第一步。
电影《山河故人》上映之后,贾樟柯在其家乡山西汾阳推出了“山河故人家厨”主题餐厅,提出了创立贾樟柯艺术中心、建设种子影院和种子剧场的计划,以及与平遥政府合作举办的2017年10月“首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等;贾樟柯和他的团队还推出了“暖流文化”和“以上传媒”两家公司,致力于独立电影和新媒体等领域的运营。
导演贾樟柯除电影制作人之外,拥有多重的身份,这对其未来的发展和山西本土文化的传播乃至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来说,都可谓意义重大。
2016年《山河故人》上映之后,围绕电影本身挖掘、发展周边文化产业,贾樟柯团队密集地推出商业项目,这是贾樟柯身为导演近20年的自身价值和影响力的集中爆发,对于他日后的电影创作(如古装电影《在清朝》等)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其次,贾樟柯对山西本土文化传播使命感的文化自觉,对山西本土“晋”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的影响,贾樟柯在筹建艺术中心时提出要建设“山西的文化地标”,扩大了山西地域旅游、地域经济的增长;再次,这也是贾樟柯在支持青年导演的“添翼计划”之后,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对艺术电影良性发展的持续支持。
中国的艺术电影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艺术院线”“电影艺术扶持基金”等领域在以贾樟柯团队为代表的推动下逐渐走上正轨,这些探索为国内文艺小众电影的生存模式提供了新的参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