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识途学摄影 初一老马识途文言文:老马识途的智慧
初一老马识途文言文:老马识途的智慧
鲁冠球管理日志“老马识途”的智慧在哪里?生活,是用来经营的,而不是用来计较的。感情,是用来维系的,而不是用来考验的。爱人,是用来疼爱的,而不是用来伤害的。金钱,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衡量的。谎言,是用来击破的,而不是用来装饰的。
信任,是用来沉淀的,而不是用来挑战的。鲁冠球是中国民营企业家中的“常青树”。从15岁辍学打工以来,他带领万向创造了细分领域的巨人——万向集团。在40年领导企业的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带团队,管企业、踩准宏观调控节奏的管理智慧。
他每一次都能“老马识途”的智慧在哪里?面对宏观调控要怎么做?面对行业不景气要怎么办?如何抓住未来趋势和发展的机遇?企业百年长青,对待员工和组织建设有什么秘诀?本书以“管理日志”的形式,用12个章节展开描述鲁冠球在企业经营、团队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独特智慧,为当下企业管理和研究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作者简介
屈波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系,现为蓝狮子签约作者。曾经在王志纲工作室从业八年,为知名策划人王志纲的首席文字助手,执笔写作的作品有:《大盘时代》、《城市中国》、《找魂》等。出版著作《中国狮——一座城市崛起的30年记忆》、《与你的梦想一起奔跑》、《我奋斗在最残酷的战场上》等。擅长人物与细节刻画。
精彩书摘
序 一棵“常青树”的田野笔记
此刻,为鲁冠球的这本管理日志写序言,我的内心充满了特别的温馨和对生命的感怀。
我第一次见到鲁冠球是1990年。那年我大学刚刚毕业,服务于一家通讯社。鲁冠球的万向节厂在杭州城外的一个小镇,从他的窗口望出去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直到今天我还记得他与我一起站在窗口看风景的情景,他用一口浓重的萧山口音说:“我就是不进城,我要在这里造一个工业城。”
那次访谈之后,我写了一篇《中国企业界的“常青树”》,发表于《瞭望》周刊,也从此后,我成了鲁冠球和万向集团的常年观察者。
鲁冠球创业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成名于20世纪80年代,是当时乡镇企业的代表人物,与天津大邱庄的禹作敏并列为全国乡镇企业协会的两位副会长,时称“北禹南鲁”。进入90年代中期之后,他日渐低调,退出了镁光灯的聚焦。
而此后的十多年里,与他同时代的企业家或沦落、或退役、或归于平淡,唯有他领导的万向集团仍然以高速发展的姿态向前推进。卡尔·马克思曾经说,“一切价值都可以还原为时间”,这一论述在鲁冠球和万向的发展史上展现得最为清晰。
二十余年来,鲁冠球离他的梦想似乎已经很近了,他还在那座被翻修了多次的楼里办公,从他的窗口望出去满目厂房,再也看不到绿色的田野。每年元旦到春节期间的某一天,鲁冠球都会邀请数十位传媒界的新老朋友温馨小聚,在宴席开始之前,他总会作一个简短的致辞,报告过去一年来企业的发展情况,它往往是由一连串的数据和事实所构成。
每当此时,很多老朋友都会惊叹于万向的发展速度之快,同时也会感觉到,这家他们关注了十年乃至数十年的企业已经变得越来越陌生了。
这次《鲁冠球管理日志》的编纂,是对这位中国企业家的管理思想的一次初级梳理。另外一位我很尊重的企业家柳传志曾说,中国企业发展三十余年,一直是在照着别人的“菜谱”炒菜,到今天,我们或许也应该有自己的“菜谱”。他所谓的“菜谱”,当然就是原创的、中国式的管理思想。它们的原型一定不在书斋里,而在那些常年在经营一线、有长期管理经验的企业家之中。
鲁冠球属于原创型企业家,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更不要说读什么商学院了,所有的商业智慧都是在生产经营的第一线跌打滚爬地摸索出来的。他与二战之后的日本那一代企业家,如松下幸之助、井深大、井植熏,以及台湾的王永庆、香港的李嘉诚等,非常相近。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才是一国商业精神、管理思想的“原料”和“菜谱”书写者。
翻读书稿,我好像跟这位亦师亦友的老朋友又进行了一次交流。鲁冠球至今仍操着一口浓重的萧山口音,乡音似已难改,而他的思想也同样洋溢着来自土壤的清新。他的语言非常生动,很多精辟的管理思想都是用口语化甚至顺口溜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在我看来,鲁冠球在四个方面的常年思考,对中国企业界的后来者们是有借鉴价值、并值得研究者加以提炼和系统化的。
第一是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他很早就提出了“两袋投入”、“人人头上一片天”,提倡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多年以来,万向经历多次经济危机和产业转型,其高层、中层管理团队仍然保持着惊人的稳定性,而且个人成长能够与企业发展同步,这在中国企业界非常罕见,鲁冠球对此的思考非常细密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是企业的专业化与混业经营的思考。专业化与多元化被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成长模式,后者多受诟病,而前者的长期坚持又非常艰难。万向从创业的第一天起就没有离开过制造业,在汽车配件产业的持续投入和专注经营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同时,它又涉足多个产业,呈现“一干多枝”的格局,其中,它在金融和能源领域的进取最值得关注。鲁冠球对企业成长路径的辩证思考、独特的战略观以及捕捉战略性机遇的能力,在本书中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展现。
第三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试验。众所周知,实施国际化战略是中国企业成长为国际性公司的必由之路,可是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们很少看到成功者,其中,华为、海尔和万向是几个仅见的案例。万向是最早走出去的中国民营企业之一,也是少数获得了初战业绩的企业,鲁冠球在这方面的坚持和智慧少为人知。
第四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鲁冠球很少把慈善挂在嘴上,甚至在这个老派的江南人心中,说出来的慈善就不是慈善了。他对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有常年的默默实践和思考,乡镇企业——我们现在已经很少使用这个名词了——在崛起之初的一个重要使命是解决农村就业人口和实现农村的城镇化、现代化,很多企业家早已忘却了这个出发时的目的,而只有鲁冠球等少数人仍在顽固地坚持。
一棵大树之所以能常青,需有天时、地利与人和,需综合考量它的成长环境、土壤条件、树种基因、周边物种竞争——当然还有运气的成分。这本《鲁冠球管理日志》是一本很初级的田野调查笔记,却因其对象的杰出,而有着特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