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吴王阖闾:呼啸的剑气
以呼啸的剑气作为一个王朝的开场和谢幕,吴王阖闾的生命意象冰冷而凌厉。
这个在史书中最早被称为公子光的春秋人物是这样改写自己名字的。公元前515年,吴王僚趁楚平王驾崩,大举兴兵伐楚,这个立足未稳的王没有想到他的班师凯旋会卷进一场策划周密的宫廷政变。觊觎王位多年的吴国贵族公子光早在僚出征之前,就结交了一个叫专诸的刺客,让其天天研习厨艺,伺机下手。
当不知就里的吴王僚欣然赶赴公子光为其接风洗尘的邀约,专诸在为其呈上一盘香气四溢的鲈鱼的同时,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庖厨将一柄纤细的鱼肠剑瞬间刺进了吴王僚的咽喉,也刺开了一片新的天空。当公子光以胜利者的身份谛视着吴国的子民,他已经有了一个霸气外露的名字——阖闾。
阖闾即位之后,马上就将那柄为他立下大功的鱼肠剑函封起来,流血的宫廷政变他绝不希望在自己身上重演,与此同时,这个抱负远大的王者开始抽出自己的另一把治国之剑。彼时的吴国,正面临着重重危机,周围虎狼之国环伺;而国内,“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在这种内忧外患的背景下,阖闾意识到不励精图治,富国强民,吴国将很快为人所灭。正因如此,他即位后的首件大事就是大胆起用从楚国投奔而来的文武全才伍子胥,与之“共谋国政”,他听从了伍子胥“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的建议,积极发展生产,鼓励农民开荒屯田,他自己则“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左传•哀公元年》),力倡节俭。
随着国力日盛,物阜民丰,阖闾开始为自己的春秋霸业做准备,他精选士兵,教之以战、骑、射、御等各种军事技能,同时,督造水师,广置战具,不惜重金请工匠制造武器,一时间,,“吴作钩者甚众”,欧治子、干将、莫邪等一批能工巧匠纷至沓来,尤其是吴军装备的“扁诸”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
”当阖闾手中的“扁诸”之剑凌厉出鞘,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王者闪着寒光的远略雄图。
在发展生产,精良装备的同时,阖闾没有忘记严整的治军,他深知,再强大的补给,再精良的装备,如果没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铁军,同样无法在大国争霸的战场上赢得主动,为此,他通过伍子胥请来著名的军事家孙武,而孙武为阖闾带来的不仅是充满智慧的十三篇兵法,更有一套严明的治军思想。
这位十八岁便以煌煌兵书投奔阖闾的齐国人,在其兵法《计篇》中开宗明义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特别是领兵作战的统帅,更应认真分析形势,必要时“君命有所不受”,孙武练兵斩吴姬的故事可视为这一重要军事思想的体现。
彼时,吴王阖闾对孙武的兵法很感兴趣,但又不知其真正带兵如何,于是便挑选了一百八十名宫女,同时令自己两个宠姬做队长,组成一支姹紫嫣红的队伍,借以试探孙武的演兵能力,娇骄二气的宫女们显然没把这个远来的齐国人放在眼里,尤其是两个宠姬仗有君王在侧,更是肆无忌惮,只顾相互嬉笑。
接下来的结果已是众人皆知,这两个宠姬均死于孙武剑下,后世由此对孙武的决绝果断称颂不已。
其实,人们更应关注的是吴王阖闾,因为就在宠姬被斩之后,孙武不但未被降罪,反而因其军纪严明而被官拜将军,让其与伍子胥一起训练吴国士卒。当训练有素的吴军在姑苏台下排开整肃萧森的阵形,阖闾长剑远指,兵戈相见的春秋时代已经注定要上演一场好戏。
由此,吴军接下来的攻城略地便成为必然。公元前512年,吴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很快翦除了楚国的羽翼——徐国,6年之后,阖闾认为大军攻楚的时机已经成熟,调集全国精锐,“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阵。
”(《吕氏春秋·简选》)以奇袭之术在柏举大溃楚军,随后,吴军在伍子胥的的指挥下一路势如破竹,五战五捷,以三万兵力大败十倍于己的楚军,只是后来因楚臣申包胥哭秦廷引来援兵,楚国方逃过灭顶之灾。经此一役,楚军元气大损,而吴国则声名远播,“东征至于庳庐,西伐至于巴蜀,北迫齐晋,令行中国”,顺着手中的剑光所指,吴王阖闾正一步步展开自己的霸业雄图。
如果不是在与越国的交战中意外身亡,阖闾的梦想还会走得更远。公元前496年,阖闾利用越王允常刚死,新君勾践初立之机,亲率大军攻越,这本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役,但阖闾的霸业却被越国将军灵姑浮的一支长戈瞬间截断。当被击成重伤的阖闾一路溃败还师,并终因伤重不治,死于归途,他那柄征战沙场的长剑砰然坠地,春秋霸主之梦已化作滴血的残阳。
“琴调冷声闲虎丘,剑光寒影动龙湫。 醉眼悠悠,千古恩仇,浪卷胥魂,山锁吴愁。”作为“吴中第一胜迹”,苏州著名景点虎丘每天都在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而徜徉于碧树红花之中,剑池是人们的必由之地。相传阖闾墓就在深深的剑池之下,《越绝书》记载:“阖闾墓在虎丘山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
”其墓中“铜椁三重,倾水银为池,黄金珍玉为凫雁”。因阖闾生前酷爱宝剑,下葬时以“鱼肠”等名剑3000柄殉葬,故有“剑池”一称。此后,相传勾践、秦始皇、孙权都曾遍寻于此,均悻悻而归。这位两千多年前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的王者,用三千柄宝剑作为自己的葬器,既在向后人昭示着自己的梦想,同时,也在昭示着自己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