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后代 郑成功为什么不配合李定国攻俩广?
郑成功在永历时期虽然坚持抗清,但是他的主要意图并非真的要恢复大明,而是要保住自己的军队、地盘等固有利益,可以说私心大于公心。也许有人觉得笔者刻意贬低郑成功的形象,但是事实证明以上所言并非妄言。
1653年,清廷曾试图招降郑成功,并许诺封其为海澄公,拨泉州一府供郑成功供养部队,而郑成功虽无意归降,但是也与满清朝廷你来我往,按照郑成功或者后世亲郑的文献来说,这是缓兵之计,利用假和谈来积攒力量,当然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结合当时的形势来说可知郑成功此说不过是掩人耳目罢了,他的主要目的不是忠于明朝,而是要壮大自己的力量,并以此要挟清廷,好割据自立,自成一家。
1654年,原属大西军的著名南明将领李定国转战广东,李定国联络东南沿海的郑成功想东西夹击广东,一举消灭广东境内强大的清军,但是此时郑成功正在与清廷议和,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不让清廷对自己有疑心,郑成功对于李定国的夹击邀约置之不理,李定国去书十多封都没能收到郑成功的明确回复,最终李定国势单力薄,东西夹击的计划宣告失败。
1659年,郑成功和鲁监国部属张煌言发动长江战役,大军沿长江而上,沿途州县望风而降,郑成功大军包围了南京城,但是郑成功并没有一举而下,而是等待了十几天,没想到却被各地来援的清军击败,郑成功立即登船撤退,并未通知此时正在南京上游的张煌言,导致张煌言被清军包围,最终张煌言的大军被尽数歼灭,张煌言仅以身免。
种种迹象表明,郑成功在东南沿海的十几年中,更多的是积攒实力以自保或者自立,并没有时时刻刻以整个抗清形势为重,丧失了多次与西南军队联合作战的机会,虽然郑成功的坚持客观上为南明朝廷减轻了压力,但是郑成功的功绩并不足以抵消他对大局犯下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