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宪北击匈奴 “罪臣”窦宪北击匈奴为何能让罗马帝国覆亡
罗马帝国崛起于公元前2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西汉时期。全盛时期是在元98年—公元117年,那时的罗马帝国经济空前繁荣,版图也达到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全盛时期包括蛮族领域控制了大约5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当时的东汉王朝也只有611万平方公里。
世人大部分都知道罗马帝国的衰亡除了其帝国内部的腐化和离心外,更重要的是蛮族的入侵。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野蛮残暴的蛮族大部分是来自于东方的,其中东汉北击匈奴的大将窦宪,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那么那些原本聚居在东方的匈奴人,怎么会相隔万里跑到了地中海的区域呢?又怎么会导致了罗马帝国覆亡呢?
1、早期的窦宪完全没有与匈奴的作战经历
罗马帝国的兴起与衰亡,正好与同时期的东方大国汉朝在同一纬度。有兴趣的人也不妨查一查他们各自的兴衰时间对应的时间点。提到汉朝,抗击匈奴一直以来都是纵横西汉东汉每一朝的永恒话题。汉初国力尚弱,面对强大的匈奴往往馁于对抗,采取和亲,妥协的政策。
汉武帝时期决心不在示弱,开始对长期压制汉朝的匈奴人予以痛击,同时也为了证明汉武帝时期国力的强大。说道抗击匈奴的英雄,卫青,霍去病自是熟为人们称道。而窦宪的功绩却往往被人们忽略,甚至不为人知。
罗马帝国崛起与西汉鼎盛处于同一个时期
但是,窦宪北击匈奴的功绩和对汉朝的贡献,确是卫青与霍去病所无法比拟的,“列其功庸,兼茂于前多矣”。他一举收复了汉朝的北疆草原,实现了东汉光武、明、章三代都没能完成的凤愿。这里面,除了有很大的历史机缘外,还惨杂了各种内在外在的复杂因素。
首先有一点,窦宪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非常卖命,而且卖命卖的出奇。难道是因为他爱国爱的深?还是恨匈奴恨的切?
窦宪并没有与匈奴作战的经历
当然不是。不但不是,窦宪早期可以说是不负责汉朝北防事务的。他抗击匈奴的军事生涯来源于他自己的主动请缨,而他主动请缨的原因,是因为他犯了死罪。他想要赎罪,想要活命,于是就主动提出要带兵抗击匈奴。也就是说,早期的窦宪,是完完全全没有打过匈奴的,没有一点与匈奴人的作战经历。
2、窦宪抗击匈奴的出发点被当时人们诟病,以至于其功绩不为人所知
关于窦宪抗击匈奴的原因,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建初二年(77年),汉章帝立窦宪之妹为皇后,窦宪任侍中、虎贲中郎将。这段时间里面,史载窦宪“赏赐累积,宠贵日盛,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可汉章帝死得太早了,以至于窦太后临朝称制时,窦宪以侍中的身份,内主机密,外宣诏命。
加上章帝遗诏,任命窦宪的弟弟窦笃为中郎将,窦景、窦瑰为中常侍,于是,窦宪兄弟都在亲要之地,威权一时无两。窦宪还牵朋引类。他见太尉邓彪为人谦和礼让,委随不争,便尊崇他,推举他为太傅。
窦宪想做什么,就鼓动邓彪上奏,而自己再告白太后,因此,言出计从。另外,屯骑校尉桓郁,几代都做皇帝的老师,性情恬退自守,窦宪也把他推荐上去,让他在宫禁中给皇帝讲授经书。于是,内外协附,没有人能对窦宪不利。
早些年,窦宪的父亲窦勋因犯罪被杀,负责窦勋案子的人叫韩纡。窦宪坐大以后,便开始了报复,他罗织罪名杀了韩纡,割下首级在窦勋墓前祭奠。都乡侯刘畅来吊章帝之丧,却向太后告了密,说窦宪公报私仇。窦宪怕刘畅对他造成威胁,公然派遣刺客在屯卫之中杀死刘畅,而归罪于刘畅的弟弟利侯刘刚,并且派人审问刘刚。后来真相破露,太后大怒,把窦宪禁闭内宫之中,剥夺了他的兵权。
窦宪犯的是诛灭三族的大罪。他自知自己难逃一死,于是就向窦太后求饶,说只要能放过他,他愿意不辞万死为国效力,北上抗击匈奴。
但是窦太后为什么能答应呢?总总现象说明此人是一个危险分子,如果他重掌军权,不怕他日后倒戈报复吗?
也就是说,窦宪的抗击匈奴,在世人看来是去赎罪的,是为了求生的,而不是一个正常的爱国行为。人们也都不看好这样一个人能对抗击匈奴出多大力。
但事实,却远远出乎人们的意料。窦宪抗击匈奴的历程和效果,远远超出了他之前的任何一代。
窦宪北击匈奴作战图
3、窦宪横扫北匈奴,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覆亡
不但有关连,而且关联巨大。
我们不妨来看看窦宪是怎样与匈奴人作战的。
窦宪横扫北匈奴
东汉时期,匈奴分为南北两派。南匈奴由于在早期的与汉朝的对抗之中损失惨重,故而到了东汉时期已无力和汉朝对抗。而北匈奴却趁势崛起,南北之间的兼并战争也是不断。南匈奴有时为了抵抗北匈奴的攻击,时而向汉朝求援。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那就是,窦宪的实际指挥权是非常有限的。执金吾耿秉虽为副手,却是窦太后钦点的,也就是监视窦宪的。因为自己毕竟是戴罪之身。没有完全的指挥权,也就意味着自己很难建功。
怎么办呢?窦宪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他主动拉拢了南匈奴的部队,许给他丰厚的利益。同时,他还给当时的乌桓首领赠送大量财物,向乌桓首领借兵,并请求其帮助自己共击匈奴,事后平分北匈奴的土地。他还聚拢了当时被匈奴人打散的羌胡人,得到了三万多羌胡兵,把他们编入自己的部队。
就这样,他直接控制的人马增加了数倍,并且都以骁勇善战的胡兵为主,个个都是不要命的亡命之徒。以游牧民族来攻打同样是游牧民族的匈奴,其战斗力自然也远超汉人部队。这也从侧面决定了窦宪的这次出击匈奴远远比同一历史时期的其他军事行动更为有效。
窦宪命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等率汉兵和胡兵一万多,与北单于在稽落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作战,大破敌军。敌众溃散,单于逃走。窦宪整军追击,直到私渠比鞮海(乌布苏诺尔湖)。此役,共斩杀名王以下将士一万三千多人,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来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万人。
第二次大规模进攻是在燕然山附近。当时北匈奴的残余势力败逃集结于燕然山下的龙城。本来逃亡的匈奴军想在次休养生息,可没想到窦宪不给他们丝毫喘息的机会,派大军包围龙城。围困了几个月,城内的匈奴人粮食吃完了以便人为食,等于说城内的人自相残杀,北匈奴势力几乎灭绝了。窦宪登上了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因北单于已逃到远处,窦宪一面派司马吴汜、梁讽携带金帛追寻北单于,一面就地扎营,大肆屠杀匈奴人原住民。北匈奴人心离散,吴汜、梁讽所到之处,宣明国威,前后有万余人归降,在遭到小部分的叛乱之后,这万余人被集体屠杀。加之当时羌胡人趁火打劫,占领匈奴大部分草原,使很多匈奴原著局民不得不被迫迁徙。匈奴人从未遭此灭顶之灾,一路向西逃窜,发生了大规模的迁移活动。
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专门记录了当时的迁移情况。根据他书中的记载,当时“这些从获胜的敌人面前逃跑的匈奴人”,采取了“转而向西方进军”的战略。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实际上是在汉军和胡兵的屠杀下集体向西迁移逃命。他们先是长途奔袭到欧洲的黑海和多瑙河一带,接着又同这里的原住民哥特人等一起,继续向西侵袭,直到兵临罗马城下。
当时的罗马帝国,内忧不止,国家财政濒临崩溃。于是这些从东方来的匈奴人便舍弃了东回家园的想法,转而联合当地蛮族进攻罗马帝国。最终导致了这个古老帝国“在众多‘蛮族’的强大军事压力下”,一朝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