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琳家在哪 陈若琳:家乡变化大 母校是永远的“家”
在中国体育史上,至今为止只有三位运动员能够在奥运会中拿到5块金牌。而在这三人当中,就有一位是我们江苏籍的跳水运动员陈若琳——她不仅是江苏体育的代表,更是在中国体坛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而她,至今也才不过25岁,里约奥运之后功成身退,在中国人民大学重启她的学生生涯。身为土生土长的江苏人,陈若琳毫无疑问是江苏的骄傲,而她,对培养了自己的家乡,一直心怀感恩。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晨瑆
之前,逢年过节回家,看到某条路,就会觉得,原先长得不是这样啊?都翻新了;然后再有一次回去,这咋又变了!陈若琳
她被启蒙教练"截和" 走上了跳水之路
陈若琳出生在南通,她的跳水生涯也是从南通开始的。而走上跳水这条路,其实是"阴差阳错",这要归功于她的启蒙教练"截和"(麻将术语。形容抢先一步获得)。
"小时候身体不太好,所以我爸想让我去锻炼,3岁就把我送去体校。本来想让我去练体操的,但是体操教练说我太小了,建议过一两年再去;到了差不多四五岁的时候,刚好进到体校门口就看到跳水教练了,那位跳水教练正好跟我爸认识,就问我爸带我来干什么?我爸说送我去练体操。那位教练说,体操那么辛苦,跟我去练跳水吧!于是,我就这样走上了这条路。"陈若琳说道。就这样,中国体坛或许失去了一位体操冠军,但收获了一位跳水天才。
在南通接受启蒙训练的经历,因为当时年龄太小而有些记忆模糊了,但她还是记得,那时候的南通不是很大,训练场离家也不太远,每天快快乐乐的去训练。几年之后,她从南通去往省城南京,开启了其跳水生涯的新一段历程。时年才六七岁的她,远离家人来到省城,最初的感触是"想家"。
"因为当时还小,才几岁,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就要离开家,跟着一些不认识的朋友在一起,所以当时更多的是害怕和想家,"陈若琳回忆道,"当时是在南京集训一个月,集训完了之后南京方面觉得我练得还可以,就把我留了下来。其他人都回南通了,就我一个人留在那儿,所以我真的很想家。"
说起小时候刚到南京的生活,陈若琳说她哪儿都不熟悉,也不敢出去玩,只能整天待在南体校园里;不过,当年纪渐长,后来进了省队之后,待得时间长了,又认识了很多小伙伴,"大家在一起还是挺开心的",终于告别了初来乍到时的孤独感。几年之后,训练刻苦的她顺利入选国家队。
母校南京体育学院
是"家"一样的存在
南京体院,是陈若琳的母校,这座盛产奥运冠军的高等学府,可以说是江苏运动健儿永远的"家"。个中意义,陈若琳的体会自然很深。
"以前会觉得,这像一般学校一样,大家生活在一起。但后来慢慢的,就觉得越来越像家,尤其是我去到国家队之后,在北京,训练会很辛苦,有时就特别想回南京,特别想家。现在退役之后,我还是想,有机会能在南京多待待,毕竟这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
说句题外话,南体的风水环境真的养人啊!紫金山就是我们的后花园,山水城林在咱们学校完全体现出来。有人问为啥江苏会出那么多世界冠军,我会告诉他因为有南体如此好的环境,有这么棒的训练条件,有非常出色的专业教练。"陈若琳说道。
对于自己所取得的成绩,陈若琳一直都非常感恩。她笑称,自己一路走来,一个是家人的支持,一个是遇到的"贵人"多:"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是我首先要感谢的,不是所有的家庭都那么支持自己的小孩搞体育项目,而他们一直很支持我;江苏所有的教练,南京体院的领导们,还有院长,每当我有什么问题的时候,心理状态有起伏不稳定的时候,我们江苏的教练、领队院长,像杨院长总是第一时间帮我解决,而且每次都处理得非常好,很感谢他们这么多年对我的帮助和支持。
还有国家队,我的教练和领队,能有今天这个成就,和他们都分不开。在我现在这个年龄段,达到这种成就,遇到的‘贵人’真的很多。"
家乡的变化真是大
走在街上要迷路
在国家队的时候一直忙于训练和比赛,现在又在人大沉下心读行政管理专业,这让陈若琳回家的次数并不多。"我现在很少有时间能够回来,因为现在平时都有课,没课的时候来回跑其实也挺累的,还是希望自己有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去读书,"陈若琳坦言现在很享受目前的学生状态,"上大学后精神压力没有那么大,以前主要想着怎么样去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退役之后,确实放松了许多,精神不像之前高度集中。"
不过,她每次回到家乡,不论是南通还是南京,她都会惊叹于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南通来说,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离开家了,我每次回去,每次感觉都是不一样的。之前,逢年过节回家,看到某一条路,就会觉得,哎,原先长得不是这样的啊?都翻新了;然后再有一次回去,哎,这咋又变了!
城市就是这样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在让我回家,我一个人在街上走恐怕还真不认识路,可能真能走丢了!再拿南京来说,南京不管是文体、工商、经济都是越来越好!"
而就着这个话题,陈若琳也表达了对江苏发展大会的祝福:"作为江苏人,我衷心祝福江苏发展大会可以圆满成功,在我们勤劳的家乡人民共同努力下,江苏会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