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中国古代人的年龄雅称文化

2018-01-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二.再说儿童.对儿童时期年龄的说法更多,更为复杂有趣.按笼统说法,儿童时期指的是一岁到十六七岁的时段.但是,我们说的幼年,也包括在其中一段,

二、再说儿童。对儿童时期年龄的说法更多,更为复杂有趣。按笼统说法,儿童时期指的是一岁到十六七岁的时段。但是,我们说的幼年,也包括在其中一段,即三岁到十岁左右;而少年时代,指从十岁到十五六岁的时段。未成年人称为“童子”、“童女”、“童牙”、“童冠”、“童丱(gun)”、孺子、稚、稚齿、稚嫩等。“童牙”典出《后汉书》。甘罗十二岁报国,故有“甘罗童牙而报赵”之语。细分开来,有的词语与牙齿有关。龆龀(TioChn)是古词,说的是儿童,龆与龀,意思都是指儿童乳牙脱落,开始长出恒齿。也就是说,从幼儿到儿童时期,乳牙的脱落是一个分界线。“稚齿”、“童龀”即由此而来。
有的词语与头发有关。头发是儿童成年与否的标志,而发饰也是年龄标志。

”“总角”是儿童时代的发型装饰。古人不剪发,孩子头发长了,就紧贴发根扎在一起。因为扎成向上分开的两个发髻,形如角,借指幼年或少年。“童冠”、“童丱”意思相同,都是指即将及冠的男孩子。冠、丱,是儿童束发的样子。髫(tiao)的意思是古代儿童下垂的发式。所以人们说垂髫年,垂龄年,指的就是儿童。“留头”,专指女童年龄。古代女孩子幼年剃发,稍长,先蓄顶心头发,再蓄全部头发,全部蓄发叫做“留头”。古代的冠、笄就是头上的装饰。“笄”,是女子用簪子将头发簪起来的样子。古代女子十五岁绾起头发,插上簪子,以表示成年。女子十五岁开始行笄礼,“笄年”指的是十五六岁的少女。而“童女”是指女子未笄者。

过去女子十五岁视为成年,按现代科学说法,十五六岁还是未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岁实行冠礼,又称“冠年”,之前是“未冠”,之后是“及冠”。
有的词语与学习有关。幼稚不懂事的,被称为“童蒙”,识未开知就要启蒙,所以,就编出很多启蒙读物,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等,开发儿童智力。九岁是“数数之年”;十岁是“外傅之年”;而“舞勺之年”说的是十三岁。数数之年当好理解。这个“外傅”指的就是老师。《礼记》内则说:“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古代称保姆为“内傅”,老师就是“外傅”。就是说,十岁就到了上学读书的年龄,要请老师进行系统教育,并寄宿在学校过集体生活。

“舞勺”的含义很有味道。舞勺是古代文舞的一种。还是《礼记》说:“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意思是到了十三岁,虽还没有“成童”,但要增加学习量,不光学习四书五经,还要“先学勺,后学象,文武之次也。”那么,什么是舞勺呢?原来,勺,籥也。籥(yu)是古代《礼》中的一种文舞。到十三岁的时候,这是男孩必修的功课之一。那么,籥又是什么样子呢?籥是古代的管乐器,分为吹籥、舞籥两种形式。所吹的籥,似笛而短小,有三个孔;所舞的籥长而有六个孔,可以手执作舞具。古书说,舞勺的时候,“左手执籥,右手秉翟(d)”,籥以竹制作,长约三尺;翟,是雉鸡的羽毛,捆在木棍上。可以想象,孩子们左手拿着竹子做的籥,右手拿着雉鸡羽毛做的翟,手脚配合默契,手舞足蹈,嘴中很可能还吆喝或者唱着什么,是不是很滑稽的样子?十五岁谓“舞象之年”。

古代十五岁,谓之“成童”,要掌握射御之术。所以,古代说舞象,也是“舞武”、练武的意思,就是使用干戈(兵器)来进行的所谓“舞”。我觉得,“舞象”就是现在学校进行的军训。不过,现代的军训,不接触武器,而古代的军训,是用实物进行训练的,而且还进行步阵法、武器的应用等训练。
还有很多形容赞赏的词语,也被用作儿童少年的模糊年龄。如骥子、雏凤、凤雏、龙驹、德子弟、后生、小伙子等等。大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例如:“芝兰玉树”,专指男孩,比喻有出息,是优秀子弟;“玉树临风”,形容男孩风度潇洒,秀美多姿;“雏凤清于老凤声”比喻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妙龄”指的是十几岁的少年阶段,后专指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