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意气风发 人大发言人如何炼成?傅莹:提前踩点 对着树练习
提起傅莹,关心中国政治的人一定不会陌生。
她满头银发,端庄美丽,被称为“中国最美外交官”,在国际舞台纵横捭阖;她意气风发,风采迷人,在聚光灯下游刃有余,温柔的语气,犀利的言辞让人印象深刻。
傅莹不仅是中国第一位驻大国女大使、还是全国人大首位女性新闻发言人。2013年3月从外交部调任全国人大后,傅莹连续五年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新闻发言人。
“还记得2013年3月4日第一次步入新闻发布会现场时,能够容纳五百多人的发布厅被记者坐得满满的,电视摄像师、拍照记者架着‘长枪短炮’严阵以待。突然面对如此强大的媒体阵势,我心中的压力感陡然上升,那种感觉终生难忘。
……我在发布会上虽然讲得口干舌燥,却硬是一口水都没敢喝,因为一端起水杯就会引发相机咔嚓咔嚓响成一片。”日前,经历五年人大新闻发言人岗位洗礼的傅莹出版新书《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讲述自己做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的经历和体会,揭秘了自己接受新闻训练的“秘籍”。
▲傅莹。图据东方IC
1书中提到首家媒体即为《成都商报》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商报》成为傅莹在新书《我的对面是你》首家点名的媒体,五年来,她也两度回应成都商报记者提问。
2017年3月4日,《成都商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获“首问”,傅莹也将这次提问作为全书第一个答问事例进行展示。
她回忆, 11点06分,绍仁(何绍仁,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把第一个提问机会给了《成都商报》的记者,这位记者提出的问题是关于此次大会准备审议的民法总则草案。记者问:“民法总则草案即将提交本次大会审议,其中涉及的很多问题都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比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是不是六岁。请问发言人,民法总则草案有什么特点和重要意义?”
▲傅莹新书。
傅莹在书中披露, 那次大会新闻发布会的重点之一就是解答好涉及本次大会重要议程的问题,审议民法总则草案不仅是大会的一项重要议程,也是提请本次大会审议的唯一一件法律案。在新闻发布会筹备初期的媒体座谈会上,就很注意哪些媒体和记者关心人大立法方面的问题。
“一场新闻发布会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比较关键,所谓万事开头难,头一问具有一定的引导效果。”
成都商报的提问可谓“正合胃口”, 傅莹事后披露,在准备发布会的过程中,民法总则一直是她的重点之一。“中国民法总则的制定实质性地开启了编纂民法典的步伐,对未来民法典的各个分编起着统率性、纲领性的作用。发布会第一个问题就提到民法总则,让我有机会向公众介绍这方面的进展。”
成都商报对于民法总则的提问也成为了2017年“两会”报道的新闻热点。傅莹回忆,不少国内媒体以“法律也要与时俱进”作为标题,对大会代表审议民法总则进行了报道,还有媒体记者采访了法律方面的专家、学者,请他们就民法总则的意义、草案的亮点进行深入解读。
2揭秘如何在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上获得提问机会
究竟如何在千百记者中获得提问机会,傅莹也在书中进行了揭秘。
傅莹在书中写道,全国人大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提问,应该考虑与会议或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职能的相关性,比如最好是提涉及立法和监督等方面的问题。如果是涉及政府管理方面的问题,就适合在相关部委负责人记者会上或者总理记者会上提问。
傅莹非常重视与媒体记者的相互熟悉和沟通,她谈到,一场发布会是否能够让公众觉得有收获,需要发言人和记者的共同努力,记者问得精彩,发言人言之有物,发布会才能有好的效果。
书中写道,通常情况下在人大新闻发布会前,会连续举行三场与新闻单位和媒体的座谈,从而更准确地了解社情民意。她认为,对参加“两会”的记者和媒体来说,他们对人民群众也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公众期待记者和媒体具有专业精神,记者必须做好调查研究,才能提出好的、反映人民意愿的问题。
事实上,《成都商报》多年关注人大立法方面的问题,2015年曾就如何保障新《环保法》实施提问傅莹;2018年全国“两会”更是接连四次获得现场提问机会,其中3月11日,全国人大相关负责人就“宪法修正案”答问,成都商报记者就地方立法权问题提问;3月12日,全国人大相关负责人就“人大立法工作”答问,成都商报就如何保障法官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提问。
3揭秘发布会准备过程,“海选”问题分三类“押题”
每年记者会前,傅莹和她的团队会从人大内部各个专门委员会座谈开始,经历与媒体座谈、与部委座谈,与外媒座谈等,收集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然后从关注的问题中进行“海选”,综合考虑这些问题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相关性,最终选出大约70个重点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分成三类,其中 “一类问题”和“二类问题”各20个左右,傅莹把此举戏称为“押题”
傅莹举例,一类问题为初步判断的必答题,包括广受关注的社会热点、党和国家以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眼下最重要的工作。例如2017年的一类问题包括民法总则、反腐败和监察体制改革、雾霾、国防费预算和军改、个人信息保护、校园欺凌、个税起征点等。
通常2月的上中旬,“一类问题”的图景就比较清晰了,但直到上发布会的最后一刻,傅莹和她的团队都在时刻关注突发事件、热点新闻。
她回忆,2016年曾面临突发事件的考验,3月4日上午十点半多,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的预备会刚刚结束,突然得知王珉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的事实。而当时她不仅对王珉本人没什么印象,对他的违纪事实更是毫无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对这样的重大新闻,记者们会第一时间注意到并一定会在发布会上提出相关问题。”
在距离发布会还有二十多分钟即将召开的紧张时刻,傅莹和她的团队沉着应对,调整原来准备的关于反腐败问题的回答要点。
4提前模拟演练,公园里对着树重复练习
在傅莹看来,将重点问题的答问要点建构好,只是完成了发布会准备工作的一半,如何牢记要点并据此训练应对各类问题,最大限度地提升临场应变的能力,才是准备发布会最艰苦的阶段。
傅莹在书中写道,熟悉答问要点的过程,“很痛苦,很熬人”。每一次,她都需要提前熟悉答问要点,反复背诵演练,傅莹会让助手将答问提纲录入手机,在午饭后散步的时间听。针对个别出错率高的词汇和一些不熟悉的“法言法语”,下班后她会找个人少的公园,在一个角落对着一棵树重复多遍地练习。
此外,团队还会围绕重点问题进行交叉提问,在正式发布会前一两天还要进行接近发布会强度的模拟演练,团队成员会将全过程摄录下来,回看以查找问题。
临场前,傅莹和团队还会提前踩点,对流程进行细致检查,甚至小到电脑以及资料的摆放位置都要确认;此外,傅莹和团队还会对发布会开场前“24小时内”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做实时监测,以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应对准备。
“新闻发布会前24小时内,发生的任何国际国内事件都有可能成为发布会的新热点。” 她在书中写道,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布会都如同一场严苛的考试,不仅在现场回答要字斟句酌,而且还有背后海量和艰苦的准备工作,这个过程有时甚至是痛苦的。“发言人不能信口开河,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不能抱侥幸心理,即便因为时间紧,拿不到权威回应口径或恰当解释,至少要了解事实,才能心中有数,考量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