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均益主持悦花越有 对话水均益 我校老师做客央视《我有传家宝》
4月10日晚,中央电视台一套栏目《我有传家宝》播出,我校退休教师、温州书画名家马亦钊与央视著名主持人水均益畅谈马家书画三百年的“传世秘方”。
(马亦钊老师访谈现场)
走进中央台 对话水均益
跟随马亦钊老师参加《我有传家宝》节目摄制亲历记(节选)
陈胜武
今年3月初,我跟随马亦钊老师到中央电视台,参加了《我有传家宝》栏目组的专题拍摄,这是我们第一次到中央电视台这样的重要平台上参加重要节目,我亲身经历了全过程,所见所闻所感颇为值得回忆品味,因此写下这个过程。
《我有传家宝》是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2016年推出的大型文化类节目。节目立足当下,以家族传承的传家宝为载体,讲述家族传承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现文明家风家训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现场讲述传家宝背后的动人故事,还有王立群、蒙曼、金运昌等重量级专家现场鉴赏、解读,随着节目影响力逐渐扩大,阿丘、张腾岳、水均益等著名主持人先后加入主持,节目深受观众喜爱。
为资料丰富而伤脑筋
《我有传家宝》栏目每期时长50—70分钟,每期大约会有3—5个不同的内容板块组成,每个内容时长大约10—20多分钟,节目容量是很有限的,一般每个“持宝人”都会围绕一件传家宝展开讲述。接到邀请后,马老师马上召集卢凡、王新宇、陈振洲、徐晋和我等几个主要师兄弟助手,商议相关事宜,着手相关准备。
我们看了多期《我有传家宝》,多次反复商议内容,别人可能都是为传家宝太少而烦恼,马家却因为资料太丰富,节目时间太短,能讲述的故事太少,该选择什么内容登台亮相而伤脑筋!
马氏家族历代积累的文史资料和收藏颇丰,但是历经厄劫,基本散佚殆尽。马老师年轻时深受家庭影响,体会到自身肩负的文史责任,萌生了继承先人未竟事业的想法,几十年如一日地收集整理马氏家族文史资料和书画作品,和我们几个主要助手编辑出版了《书画传家三百年——马孟容马公愚诞生一百一十年》《百里芳人——温州马氏家族三百年文史学术资料汇编》《马孟容作品集》《马公愚作品集》《马孟容马公愚昆仲年谱》等书籍,陈振洲等摄制了六集电视专题片《书画传家三百年》。
经过反复讨论斟酌,马老师和我们决定,节目中不能局限于讨论书画艺术,要进一步深化主题,通过作品升华提炼精神气节。我们选定在节目中展示马蔚霞行书对联、马孟容墨蟹、马公愚国画《石鼓图》、楷书《正气歌》、朱自清致马公愚函、马公愚写给他的书信、马老师行书手卷《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等作品,每件作品背后都由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深深折射出马氏家族的家风家训和精神气节。
(夜色中的“大裤衩”)
(在央视大楼观光层留影,难得遇到京城的艳阳蓝天)
家国情怀是书画传家的秘方
一直到晚上10点10分,蔡导通知我们进演播室。这时,前面的录制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主持人水均益正在按照另一个编导的意见,在补拍几句话。等拍完之后,水均益看看时间不早了,对观众说要不大家不要休息了,一口气坚持到底,把下半段节目录制完毕。
现场导演一声令下,节目开拍,马老师穿着一身黑色唐装,披着一条红色围巾,庄重不失喜庆,上台和水均益握手,和金运昌、王霄冰两位节目嘉宾招呼之后,正式开始录制。水均益个子不高,但是毕竟是主持高手,举手投足之间气场十足,现场导演、栏目组各个工种人员、观众都十分听从他的号令。马老师语速不快,刚开始还略有不自然,但是很快就进入状态,如数家珍地讲述家族先人的故事。
“这次节目录制,主要讲述艺术家与祖国命运相连的故事。”马老师说,“家国情怀是深入马家子孙内心的一种情怀。”百里坊马氏家族,是温州文化家族世代传承的典型,在中国地域文化史上实为难得。明末清初,马家始迁祖来到温州,以当郎中卖眼药为职业,因为相传是宫廷秘方,生意很好。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有了积蓄,康熙年间在百里坊建了一座大宅子,从此重新开始重视文化,注重读书。马宅中堂挂了一块白底黑字的匾额,上面写着“行义”两个大字,马氏大宅就叫做“行义堂”,意思是要“躬行仁义”。
十几代人不懈砥砺,文风昌盛,业绩煌煌,蜚声国内外。第七代马蔚霞,在清朝道光八年(1828)高中“解元”,从此马家声名鹊起。节目现场先展示的是七世祖马蔚霞的行书对联,马蔚霞当时考中了解元,也就是当时科举省试的第一名,他代表了马家文化传承的第一个高峰。
至九世祖马兰笙时,书画传家已近二百年了,有一枚家传印章:“琴画传家二百年”为证。马兰笙是位精通古琴、书画、篆刻、中医的文人,膝下五个儿子中重点培养二房马祝眉读书,后出了马孟容、马公愚、马味仲等书画名家。
(与马亦钊老师候场)
(蔚霞公书硃砂蜡笺行书联“紫阁花明云五色,苍山松老鹤千年”。印:马昱中印、戊子解元)
(马兰笙刻“琴画传家二百年”)
马家书画传家三百年,有两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第一个就是指家族第11代传人马孟容和马公愚被称为“海上艺苑双子星座”,也被称为“马氏双璧,永嘉二难”,在海派艺术中颇有地位。他们两人是兄弟伯仲,两人长相十分相似,且同时入塾发蒙,同时在温州府中学堂和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同时结婚,亦同时到上海涉足艺事。
马孟容天资聪颖,早年师从汪香泉先生,勤奋过人,学贯中西,在二十年代即走出一条成功的中西结合的道路。马孟容、马公愚在上海期间,与何香凝、柳亚子、吴昌硕、张大千、蔡元培、于右任等诸多名家交往。
书画界极有声望的曾熙(号农髯,张大千的舅父)曾说“近时花鸟,求其笔致高雅,当推孟容。”马公愚擅长书画篆刻,篆隶真草四体皆精,被称作是“艺苑全才”,他长期寓居上海,是海派书家的重要代表,是当代帖学的领军人物之一。
马公愚曾任上海美专教授、大夏大学等学校教授,他还精通英文,曾经在温州府中学堂担任英文老师,门下弟子有郑振铎、苏步青、夏鼐、高觉敷等。
现场展示了马孟容先生一幅墨蟹《看尔横行到几时》。1932年1月28日上海淞沪抗战爆发后,马孟容先生画了这幅画,画中是几只正在爬行的螃蟹,题款是:“倭寇日深,写此志感”,赠送给友人盈泉先生。当时的友人看过说,“胆子够大”。
(马孟荣国画《看尔横行到几时》)
(马老师讲述先祖孟荣公《墨蟹图》的故事)
另一幅是马公愚的楷书《正气歌》。抗战初期,马公愚在上海邮局兼职,珍珠港事件后,听说邮局将被汪伪政权接管,他毅然辞职,鬻字谋生,蓄须明志。抗战期间,马公愚一度生活困顿,他的同乡同窗暨姻亲梅思平在汪精卫伪政府担任要职,想让他在伪政府挂个空衔,领点薪水改善生活,公愚以民族大义为重,“贫贱不能移”,予以断然拒绝,并且写下了这幅楷书《正气歌》,蓄须明志。
(马公愚楷书《正气歌》)
“国难当头,我的爷爷将内心深处爆发出对日寇的愤怒,挥洒到画卷上。”马老师说,“我的长辈教导我,除了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精神和气节,马家人宁愿饿肚子也不能去做违背民族道义的事情。”主持人水均益与嘉宾金运昌对马氏昆仲的举动称赞不已。
马老师说,马家300年来之中遵循着这样一个不成文的家训: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做学问,但求真才,不事宣扬,不谋官职,不图私利,只求学有所长服务社会。除了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精神境界、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马家书画传家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世代传承,隔代成名”。马孟容、马公愚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书画名家,其祖父马兰笙又是精通古琴、书画、金石的名家,而马兰生的祖父正是解元公马蔚霞。马老师则是自小跟着叔祖马公愚习字。
主持人水均益问:“是什么原因,促成了隔代成名呢?”马老是展示了叔祖马公愚写给他的书信,并回答:“拿我叔祖教我的事举例吧。马公愚非常严谨,他的书信往来,都是用工整的楷体,并且还会在回信中指出我的错别字,并嘱咐他要查字典纠错。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分析是因为爷爷晚年有时间带孙子,能把所有精力放在培养孙子上,爸爸总是忙事业,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有时候我也开玩笑说,种果树结果,每年收成不一样,也总有个大年小年嘛!”
(马公愚致马真肖(亦钊)函)
当水均益问到马家现在书画传承得如何的时候,马老师回答说,马家书画传承在我父亲这一辈,就出现了一个低谷。因为当时正值日寇侵华,国难当头,当时马公愚主张科学救国,让孩子们学习理科工科,所以马家这一辈的人都在科技领域挺有些成就,书画少有人传承。
现在到了我这一辈,国泰民安,我就有条件搞书画了,我的侄儿马天戈于书画也很有天份。而且我还带出几个很得意的学生,其中的陈胜武于书法之外,对文史、诗词尤其是对吟诵很有研究。
马老师在收集整理家族文史资料的同时,在书法篆刻艺术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是西冷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温州大学副教授、温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曾任浙江省第七、八、九、十届人大代表。马老师在节目中展示了他的行书手卷《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以及朱自清写给马公愚的书信,这件书法的背后,则是朱自清和马孟容、马公愚先生,以及朱、马两家三代人近百年的深厚交情。
(马公愚1925年元旦画《石鼓图》)
(朱自清致马公愚书1925年)
(马亦钊书《月朦胧长卷》局部)
不图私利,是马家家风的一个重要部分。马公愚之子马大任抗战期间曾担任飞虎队陈纳德将军的译电员,1947年赴美留学,后来获得获美国威斯康辛州新闻学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硕士学位。此后陆续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布道研究图书馆副馆长,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中文部负责人,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东亚图书馆馆长,荷兰莱顿大学汉学图书馆馆长、纽约公共图书馆东方部中文负责人等重要职务。
2004年,84岁高龄的马大任发起“赠书中国计划”,他带领十几位耄耋学者四处奔波为国找书,号召全北美华裔学者把私人藏书赠送给国内大学图书馆。
马大任曾说,海外华人有如《庄子》中写到的“射干”,祖国是“高山”,自己年轻的时候为国效力不够,耄耋之年帮助祖国发展文教事业,兴学树人,也是帮助自己和子孙后代。
马亦钊老师数十年矢志不渝收集整理家族文史资料和作品,2013年,他积极发动家族其他成员一起将家族收藏的2100多件作品捐献给国家,使之成为社会公共文化财富。温州市政府建设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向社会免费开放。马老师说,不图私利,这是家风带给我的影响。
(陈胜武接受水均益访谈)
在央视展示温州方言吟诗
到了节目的最后部分,我作为马亦钊老师的学生登场。当水均益问我跟随马老师学艺经过,以及马家家风对我的影响和体会的时候,我回答说,《礼记》中有一句话:“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真正的传家宝,是除了这些物质载体财富之外,家族传承的家风家训、家国情怀、精神气节等等,这才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核心。
20多年来,我一直跟随老师学习书法艺术,整理马家书画作品和三百多年的文史学术资料,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做事,深受马家家风家训的影响。在马老师身边,我养成了文献资料保存整理研究的习惯,协助编辑整理马家文史资料,出版了系列书籍。
同时养成并坚持“诗书并重,文书合一”的文人书法理念和实践,举办了“让书法回归生活”、“第二类书写”等书法展览,践行自己的理念。在当今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盛行的时代,我仍然用古文、毛笔、宣纸写文章、写信,让文辞和书法浸润自己的每一个生活细节,现场展示了我写给马老师的一封信。
我还和同人致力于收集整理、学习传播传统吟诵调,希望希望能够借助吟诵的“魔力”,把汉字被割裂的“音、形、义”重新熔铸为整体,尝试打通文学、书法、音韵等中国文化艺术之间的文脉隔阂,努力为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作贡献。
(与主持人水均益(左二)合影)
马老师说,他小时候家里经常会来一帮曾祖马祝眉的朋友,都是当时的温州文人名士,他们一起品茶、赏花、弹琴、吟诗,尤其是用温州方言吟诗,他觉得他们唱起来很奇怪,又很好听,但是听不懂。我多次听马亦钊先生讲起这件事,对传统文人的吟诗非常感兴趣。近些年接触吟诵之后,特别注意收集整理、学习继承各种吟诵调,温州方言吟诵调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当水均益听说我会吟诵的时候,非常好奇,让我现场吟诗,我当即用马公愚先生之女马大望的温州方言调子吟诵了贺知章《回乡偶书》。水均益听完之后激动鼓掌,现场嘉宾和观众在录制现场已经将近5个多小时,当他们第一次听到用温州方言吟诵唐诗的时候,精神一振,气氛十分热烈。
,我告诉他们这就是八十多年前的温州方言吟诵调,也是马家的传统读书调。水均益和金运昌不过瘾,当场让我重来一次,听完之后,金运昌指出,温州方言中保留了大量古音,诗中的“家”等字,就是原汁原味的中古音,非常有韵味,现在的年轻人能继承学习吟诵非常不容易,予以点赞。
(与嘉宾金运昌(右一)王霄冰(左二)合影)
最后,金运昌和王霄冰做了点评,水均益简单做了总结,等到节目录制完成时,已经是深夜11点40左右了。水均益和两位嘉宾看起来十分疲惫,我们抓紧最后时间和他们拍了合影做纪念。
访谈过程中,振洲师兄带着手机和定焦相机,在现场拍摄了很多很好的照片。他是温州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导演是他的本行,他最清楚如何拍摄取景角度。等我上场的时候,他全景录制了吟诵那一段的视频,因为在剪辑之后吟诵这段估计只有我个人的特写镜头,所以这一段全景视频成为珍贵的纪念资料。
现场让我震撼和感动的,还有这些观众。他们有四五十人,听说央视通过各个渠道,从大学、社区等单位组织的,也有发烧友个人报名参加的,他们从6点前进场,一直在没有靠背的阶梯位置上坐到节目录制完成,虽然已经十分疲惫,可是秩序十分好,虽然有些人会偶尔看看手机,但是没有人站起来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