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梅医生 邓梅女的幸福生活

2018-03-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初秋,白塔河边的余江县西坂村港边金家,一幢红色的两层楼房掩映在大树中,楼房上有三个大字:"幸福楼".80岁的邓梅女老人银发整洁.满脸笑意地在

初秋,白塔河边的余江县西坂村港边金家,一幢红色的两层楼房掩映在大树中,楼房上有三个大字:“幸福楼”。80岁的邓梅女老人银发整洁、满脸笑意地在楼前迎候我们。

邓梅女是余江县的名人,她的名字与“送瘟神”三个字紧紧相连。西坂村是当年远近闻名的血吸虫疫区,港边金家10户人家30余口人,唯独在外做木匠、石匠的2人没得血吸虫病。邓梅女嫁到这里不久也染上了,在县送瘟神纪念馆至今还保存着一张她当时肚大如鼓、低首皱眉的照片。

1956年,国家派医疗队来到村里,邓梅女第一个抱着被子住进了临时医院。“临时医院里条件简陋,没有病床,我们自己带了竹板,铺在地上。医生们要跪在地上为我们打针,还要轮流给我们守夜……”经过33天的打针吃药,邓梅女隆起的肚子平了。村民们仿佛见到了奇迹,纷纷跑到医院接受治疗。

病愈后,邓梅女当上了村里的妇女主任,1958年,她生下了大儿子,成为第一位怀孕生子的治愈血吸虫病患。

老人的房间里挂着一张照片,画面中央,年轻的她陪着儿女们围坐在一张桌前写作业,丈夫坐在一旁的大树下一边织网,一边回头看着妻儿,一脸幸福。老人说,这是电影《春满余江》的剧照,《春满余江》讲的就是她的故事——前半段是辛酸的,后面却是品不尽的甘甜。而更加甜蜜的生活,在电影之后延续。

抚着整齐的白发,邓奶奶眯起晶晶亮的眼睛,笑盈盈地述说着:自从治好了“大肚子病”,灭螺成了她的“事业”,每年,她都会组织村里的妇女们到处查螺,这一查,就是50年,得了数不清的奖状。即便是现在,她有事没事就喜欢到村外的水渠边、田边,用竹筷翻着草丛,寻检钉螺。

今年上半年,她发现了3枚疑似钉螺,马上送到县血防站检验。“其实,我知道,共产党早就把‘瘟神’送走了。现在,每年血防站都会组织巡查,4月12日还是全县的‘查螺日’,‘瘟神’再回不来了。”

如今,邓奶奶已有了重外孙,大儿媳接替了她的妇女主任和义务查螺员的事业,孙辈中有4名上了大学。孩子们非常孝顺。这些都是她的幸福和骄傲。2006年,村里规划新农村,将一片老房子拆了建成社区公园,作为拆迁户,她搬进了村里投资17万元建的“幸福楼”。在这里,她和其他几位老人住在一起,和谐地享受着“夕阳红”。孩子们今天送碗粉蒸肉,明天送些新鲜蔬菜,样样周到,唯有一样:坚决不许她下田下地劳动。

站在“幸福楼”的阳台上,记者看到,10米远处就是绿草茵茵的公园,公园里绿荫路蜿蜒曲折,沿路立着漂亮的路灯,空地则摆放了各种健身器械。围绕着公园,错落有致地立着一排排两三层的洋房。邓奶奶告诉记者,自打建设新农村后,村里路面都铺了水泥,还有专门的清洁工,如今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晚上路灯通明,在村口的文化活动中心,还能看戏和电影。

每天早上,她到村外走一走,顺带查查钉螺,吃过饭,和老姐妹们相邀着,到公园转一转,活动活动。公园的篮球场上经常有伢崽来打球,她也喜欢看。

“现在什么都好,就是几年前得了类风湿症,身体不如以前了。”邓奶奶捶了捶佝偻的背,“这几年差不多年年都要住次把院。唉,说来说去,还是享共产党的福,看病住院政府也给报销,要不是这样,我们农村老人,哪里舍得住院呢?”谈到这里,她的脸上又漾出了笑容。初秋的阳光照在她脸上,显出淡淡的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