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莲作品集 马金莲的非典型性80后写作
“80后写作”指出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从事写作的青年群体。他们最初现身文坛,约在上个世纪末,当时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韩寒(代表作《三重门》)、许佳(代表作《我爱阳光》)等。进入本世纪后,新作层出不穷,新人不断涌现,尤其是“新概念作文大赛”连续数年举办,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写手,使80后写作的“群体性”愈来愈明显。
特别是郭敬明、张悦然等人的作品,在网络文坛和传统文坛所占的读者数量和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几乎可以和一些著名作家平分秋色。
在国内80后写作的大背景下,宁夏80后在小说创作方面如何呢?本期“宁夏80后 文艺进行时”为您讲述宁夏80后之小说创作。 个人档案: 马金莲,女,回族,1982年出生,宁夏西吉人。
2000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曾在《六盘山》、《回族文学》、《黄河文学》、《朔方》、《民族文学》、《十月》、《散文诗》等杂志发表作品50余万字,部分作品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选载。
代表性作品有小说 《掌灯猴》、《方四娘》、《发芽》、《庄风》、《满园清风》、《结发》、《春风》、《父亲的雪》、《赛麦娘的春天》、《糜子》、《永远的农事》等。
现为宁夏作协会员。 27岁的马金莲已结婚四年余,是个小女孩的妈妈,去年考上公务员后忙于工作,周末则到村上看望家人。
她的生活看上去和大多数婚嫁的女人相仿,琐碎而平静。不过,这是一个迷恋文字坚持表达的女子,且小有成绩,成了宁夏80后小说创作者中的佼佼者。
2003年毕业后,她一直没有找到喜欢的工作,回到生活的小山村务农一年余,其间学会了做饭、做鞋垫绣花,切各种花样的萝卜、洋芋菜,学会了种地、锄草、割麦子、碾场等不少农活。
紧接着嫁人生子,甚至打算做一个耕织持家、贤良平凡的女人。是丈夫把她拉到学校做了雇用教师,后来竟考上公务员,其间她有10余篇小说面世……不知道国内有多少80后作家有着这样的经历。 进入行政部门,马金莲自觉接触的人群广泛了,开阔了眼界,对人事的看法有了改变,心态成熟了。
她感觉这一步还是走对了,生活的圈子宽了,对创作有益。她的文字,正尝试走出以前的单纯、幼稚和封闭,以较为广阔的眼界看生活,看人生。
她称心态上有了一些不好的变化,比如浮躁,急功近利,浮于表面,不过已经意识到了,极力克服,尽量做到坚守内心的宁静,平和与纯粹。至今她也没什么正式的写作、学习计划,每天都看书,文学类的,哲学类的,宗教方面的,自然科学,拿到什么看什么。
感觉外面的社会发展很快,尤其在西海固,感觉一段时间不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就会落后。 对于80后写作,马金莲上学时就开始关注了,一度还专门阅读韩寒等人的小说,听说郭敬明的文字也不错,条件所限,她却一直没有读到。
甚至想,自己也是80后,要在被人遗忘的角落,写出与媒体所关注的80后不一样的文字,呈现不一样的世界,这就是西海固的人和事。
马金莲的小说不能归于普通意义上的城市80后写作,她的创作内容,主要是她熟悉的农村生活,多儿童、女性等叙述角度,注意刻画人物形象,挖掘人物内心的深层精神内涵。
她喜欢从细微处入手,刻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平常最普通的细节,最幽深的内心变化,挖掘人物在命运、苦难面前的高贵精神,以及随着社会变迁,经济利益面前人性的变化、蜕化和坚守。她的小说不喜欢追求故事性、曲折和惊险,而是靠大量细节描写撑起整个文本框架,追求纯朴、简洁甚至神秘的细节描写,素洁、醇厚的语言风格,并适当采撷西部回民族方言土语入文。
谈起时下的文学风气,马金莲称:“当下文学正在越来越边缘化,成为圈子文学,少数人坚持的文学,有责任心的在焦虑,生怕文学死去,消失,淡出人们的视野。
就我来说,写作确实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得忍受,牺牲和坚持。
越写肩上的胆子越重,心底的责任感一天重似一天。既然是写作,就得写出好一点的干净一点的文字,不能随意涂抹,贻害他人。正像郭文斌前辈说的,文字是能教育人也能害人的,好的文字熏陶人,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不好的文字就会污染人的精神环境。
我想,至少我笔下写出的文字,每一篇都要有责任感,有良知,倾注真情书写。 ” 这个观点似乎也非典型意义上80后作家的想法,但她所代表的,也许恰恰是宁夏80后创作者们特有的想法。 (倪会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