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代表性民间舞蹈

2017-11-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课程的教师队伍是由多年从事民间舞蹈教育.表演与理论研究的教师组成.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是一支专业精湛.教风严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师队

本课程的教师队伍是由多年从事民间舞蹈教育、表演与理论研究的教师组成。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是一支专业精湛、教风严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师队伍。

1.职称结构:教授1人、国家一级演员1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

2.学历结构:硕士1人,在读硕士5人,学士4人;

3.年龄结构:50-55岁3人、45-50岁1人、35-44岁4人、35岁以下2人;

4.学缘结构:教师分别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云南艺术学院,学缘结构较佳。

《云南少数民族代表性民间舞蹈》作为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主要是对云南本土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挖掘与整理,通过课堂教学与研究,培养从事民间舞蹈教育、表演和编导的专业人才。本课程充分展示了舞蹈学院对云南本土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推动云南民间舞蹈艺术发展的同时,弘扬了云南民族舞蹈文化。

面对当今民族舞蹈发展多样性的要求,本课程始终处于高校舞蹈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位置。在七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1.立足于云南,充分利用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资源,广泛吸取国内中国民间舞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经验,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全面优化培养方案,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高质量的民族舞蹈专业人才。

2.坚持教学、研究与创作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为核心,凸显本课程的云南民族文化特色,为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弘扬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3.利用自身优势和国内外专家资源,广泛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调动本院教师进行民间舞教学与研究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达到整合与发挥教师专业特长的目的。

4.有计划地安排教师深入云南各地,进行民间舞蹈采风与学习,将特色民间舞蹈引入课堂教学,并编写相关的教材。

5.目前正在研究的《民族舞蹈表演》、《舞蹈剧目排练》、《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系列教材》等重要课题以及正在建设的“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信息库”,将推动本课程得以更丰富、更全面地发展。

6.加强教学监督力度,以教师互评、学生评教、教研活动等形式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7.添置各种多媒体、电教设备,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改善教学环境。

为了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平和教学质量,扩大办学影响力,我院一贯重视教学

研究与交流,加强科研工作、社会实践环节与教学工作的紧密联系。我院的教学研究与交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紧抓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教学特色,积极参加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检验本课程的教学成果。我院师生参加全国各类重要的演出活动,受到了高度的赞誉。

(2)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和教材的建设。目前,正在建设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舞蹈表演》、省级精品课程《云南少数民族代表性民间舞蹈》、《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系列教材》都是在逐步开展的教学研究课题。

(3)组织师生参加全国“桃李杯”、“孔雀杯”、“荷花奖”等各级舞蹈比赛,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以优异的教学、创作和理论研究成果,展示了我院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果,以及在民族舞蹈专业人才培养上的成果。

(4)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我院作学术交流,介绍国内外先进的课程建设经验和学科的前沿动态状况。同时,根据课程建设的相关环节,对我院教师进行学术指导或进行课堂教学。

(5)与国内外许多艺术院校和艺术团体建立了较密切的学术交流,师生曾出访美国、英国、法国、瑞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缅甸、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1.“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艺术教育与音乐舞蹈复合型艺术师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得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

2.教材《傣族舞蹈教程》,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3.《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获得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

4.《云南滇南彝族民间舞蹈组合课》,获中国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奖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保护传统舞蹈文化贡献奖”,2006年;

5.《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代表性组合课》,获中国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奖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保护传统舞蹈文化贡献奖”、“优秀编排奖”,2006年;

6.论文《在建立民间舞教材、教法中实现对传统民族民间舞的继承与发展》,获中国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奖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学术论文三等奖,2006年;

7.论文《当代“学院派”民间舞之文化形态》,获中国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奖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学术论文二等奖,2006年;

8.《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傣族代表性精品组合课》,获中国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优秀表现奖”,2009年;

9.《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多元化发展的随谈》,获中国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学术论文二等奖,2009年。

1. 解决了本课程长期以来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教材构架散乱的问题

近50年来,我院陆续组织编排、出版了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系列教材,但一直缺少对教材建设的整体规划。近七年来,我院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指导,统一思想,认真分析、研究,科学构架教材编创方案,使教材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解决了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缺乏科研支撑,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

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我院教师完成了大量关于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科研、创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专著和学术论文,编排、创作了多个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精品组合、教学剧目和舞台作品,充分发挥了我院舞蹈教育的民族地域优势。

3.解决了专业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

解决长期以来理论研究薄弱的问题,本课程不断加强专业理论课建设,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将专业技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得到自觉性、思想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和提高,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解决了课堂教学联系艺术实践、社会实践的问题

艺术实践:与“云南山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前“云南映象文化有限公司”)、云南省歌舞剧院、昆明市歌舞团等多个艺术团体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平台。

社会实践:为培养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我院科学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及时反馈社会信息。五年来,我院师生参加的重大活动包括2008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演出、“云南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专题文艺晚会《七彩颂歌》、丽江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玉龙腾飞》等大型文艺演出。

广泛的社会实践既有效地检验了课堂教学,又成功地将教学成果转化成为了社会效益。

1.每年有计划地派送1-2名青年教师到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高等艺术学府学习深造。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

2.提升青年教师学历结构,参加本课题的中青年教师全部已取得研究生学历或为在读研究生。

3.每年定期聘请2名国内专家学者、多名省内专家来我院,进行课程建设的专题研讨。每学期请1-2名民间舞蹈艺人进行课堂教学。通过上述方式,提升我院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

4.根据云南艺术学院的相关经费规定,舞蹈学院以1:1的标准配套经费投入课题,以民族区域的划分,实行课题负责人主持下的主讲教师负责制,安排青年教师深入云南各地,进行民间舞蹈的采风与学习,并对所学的舞蹈素材进行提炼整合,编写成教材,同时建设云南少数民族代表性民间舞蹈资源库,为本课程的建设打下厚实的基础。

5.在课题负责人的统一规划下,由主讲教师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指导年轻教师的业务能力。

经过多种有效的培养途经,我院年轻教师迅速提高了业务能力,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上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已全面进入到课程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