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龙为何去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张祥龙做客朱雀讲坛

2018-02-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4月2日,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张祥龙做客第18期朱雀讲坛,为兴隆山校区的同学们作了题为"哲学的生命何在"的报告,哲社学院院长刘杰主持报告.张祥龙

4月2日,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张祥龙做客第18期朱雀讲坛,为兴隆山校区的同学们作了题为"哲学的生命何在"的报告,哲社学院院长刘杰主持报告。

张祥龙教授以"崇尚实用的年代下哲学是否会枯萎"这一观点入手,充分结合人类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系统阐述了哲学生命的起源、哲学生命存活的条件以及未来世界里哲学生命将何去何从三大问题。他首先从人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分析了人与动物的区别。

张祥龙教授认为,人是唯一可以思考、讨论哲学的动物,并引用黑猩猩具有制造工具、学会语言、自我意识、谋划政治能力的例子,论证了"人类真正的特殊性在于哲学"。此外,人类有着不可抑制的思考的冲动与爱好,这也是哲学的起源。

随后,张祥龙教授就哲学的生命如何长久发展与存活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具体的哲学永远出现在个人、民族的发展之中,西方哲学不能"包打天下",要想保证哲学的长青必须要加强中外哲学的交流。

他还引用物理世界的"反熵"说明具体的指标难以使我们真正了解生命,只有当体味、反思到生命之后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到生命的真谛。当谈到哲学存在的条件时,张祥龙教授指出要进入边缘的情境、进入"家传"的结构("家传":选择认定一种哲学或哲学流派)、思有"术"(术:方法)。

学习哲学应当从当今体制化、对象化的空隙中,进入边缘化的情境,体味原真;同时揭示了没有"家传"的哲学只是一个闪光,家传的作用是记录哲学的闪光并产生下一个闪光。

在对于"术"的讲解中,他引用读儒学需通"六艺"、读宋明理学需通《易经》的例证说明大哲学需要"术"的滋养,并以自己年轻时的阅读经历为例,展现了有"术"的那种豁然开朗的真实体验。

最后,张祥龙教授指出了当代对象化研究出现的问题,而边缘化永远是莫测的,他希望大家多去享受思考的乐趣。在对未来世界的预测中,科学不可能是终性的,因此或许只有哲学从对象之外给予的预测才拥有更多的可借鉴性,这也是哲学永恒的意义。

张祥龙,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哲学系哲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和现象学馆馆长,国际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现象学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的海德格尔研究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为:东西方哲学比较,西方现代哲学(现象学,海德格尔,解释学,维特根斯坦等),儒家哲学。他对海德格尔的独创性理解具有深刻的启发力,对中国古代经典所进行的前无古人的创造性解释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著作有:《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礼乐人生与哲理》、《先秦儒家哲学九讲――从〈春秋〉到荀子》等十几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发表论文一百二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