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的后人 《马思聪全集》出版的前前后后
2007年12月14日,在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期间,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协、广州市文化局等单位在广州隆重举行了《马思聪全集》首发式暨作品音乐会,同时,还举办了马思聪塑像揭幕仪式及骨灰安葬仪式。
旅居海外的马思聪亲属,包括马思聪之子马如龙,马思聪的弟弟、著名小提琴家马思宏,马思聪的妹妹、著名大提琴家马思琚,著名长笛演奏家马思芸等出席了仪式。此后,北京也举行《马思聪全集》首发式暨作品音乐会,许多老音乐家出席参加。
马思聪这位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在离开人世20年后,他的骨灰越过波涛汹涌的大西洋,回到故里,他的灵魂在故乡的土地上安息。他创作的《思乡曲》,再一次奏响在他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仿佛是这位音乐家仍在绵绵倾诉着一腔情怀。
马思聪是我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的第一任院长。“文革”期间出走异国他乡,1985年获得平反。《马思聪全集》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和中央音乐学院联合编撰出版,共7卷9册,收入马思聪的音乐手稿、创作杂记、日记以及图片等,并附有13张CD。
其中很多书信、图片、文章是首次在国内公开亮相。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参加《马思聪全集》编辑工作的音乐家,他们深情回顾了全集出版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纪念马思聪的最好方式
谈到全集的出版,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全集顾问吴祖强回忆起20多年前他到美国看望马思聪的情景。那是1984年,“文革”中的许多冤假错案陆续得到平反,中央音乐学院也在为马思聪的平反问题进行努力。
那年,身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吴祖强要到美国出席一个国际会议,经文化部同意,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到马思聪的寓所去拜访他,当时驻美大使馆文化参赞舒章也去了。这是马思聪去国18年来第一次有官方人士去看望他。
马思聪任院长时,吴祖强是学生会主席,加之马思聪的女儿马碧雪曾跟吴祖强的夫人学过钢琴,所以一见面,他非常高兴,问起很多老师和朋友的情况,但对“文革”中所遭受的苦难却只字未提。后来,经中央音乐学院努力,在胡耀邦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文化部、公安部等有关方面终于为马思聪平了反。
吴祖强说,1985年春节前夕,我通过越洋电话向马思聪先生读了有关部门对他的平反决定,并邀请他回来看看,他非常高兴。
然而,马思聪先生因病突然去世,给人留下永远的遗憾。他是我们的老院长,“文革”中不得已去了国外。我感到欣慰的是,在我工作期间,他得到了平反,如今又出版了他的全集,我们这是为了老院长做了应该做的一件事。
马思聪一生著述丰富,如何总结他的艺术成果和学术经验,供世人及后辈共同继承、发扬其一生为祖国为人民所作出的宝贵贡献和崇高精神,编订全集成为最好的方式。全集主编、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汪毓和向记者详细介绍了编辑经过。
1990年,“马思聪研究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成立,曾多次对编印《马思聪全集》进行了讨论。马思聪逝世后,在1988年、1992年、1997年3次在广州、海丰、北京举办的“马思聪音乐作品研讨会”,以及1995年、1997年、2002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先后举办3次的“马思聪作品音乐会”,实际上已为全集的编印作了一定的铺垫和准备。
特别有两件事为出版全集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帮助。
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音协及其附属的音乐出版社,曾对马思聪以往所创作的主要作品均一一给予公开出版发行,这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国家经济和科技相对落后困难之际,中国音乐界的惟一“特例”;二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马思聪夫人王慕理教授曾对在大陆编印出版马思聪作品作出了书面的允诺。
在她去世后,马家亲属又庄严地作出了将马思聪所有遗物捐赠祖国的决定,其中包括马思聪在旅居美国20年间所创作全部手稿等宝贵资料。这就为全集的编印出版提供了最主要的基础。在资金方面,得到了广东和广州方面的大力支持,使《马思聪全集》得以顺利出版。
音乐界通力合作奋战三年
据了解,《马思聪全集》从启动到正式出版,历时3年,是音乐界通力合作的成果。全集副主编、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戴嘉枋介绍道,编辑出版这套全集,集中了一批有实力的音乐家,近现代音乐史专家汪毓和任主编,副主编还有刘霖、俞峰、俞人豪,顾问有吴祖强、于润洋、苏夏、杜鸣心、马思琚等,刘霖、赵宋光、叶小纲、唐建平、张丽达等担任了分卷主编,文字部分除马思聪先生的亲属外,还有研究马思聪的专家张静蔚教授来负责。
顾问不是只挂个名,而是要参加审稿校阅工作,这样,保证了全集的质量。这部全集注重学术性,有两个特点。一是史料的真实全面,一些有争议的文章、图片,都如实收入;二是收入的乐谱都注明了出处,供读者进一步查阅。
这部全集的珍贵之处还在于其中大部分作品录制了音响资料,共录制了13张CD。参与这部全集的音响部分演奏演唱工作的有中国交响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中央歌剧院合唱团、深圳交响乐团、中央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俄罗斯爱乐乐团等著名表演团体,陈曦、谢楠、陈敏、刘霄、高参、陈允、袁晨野、孙媛媛等著名演唱、演奏家,俞峰、李心草、夏小汤、杨洋、王琳等著名指挥家。
有的作品由不同的乐团和演奏家演奏,显示出不同的演绎风格。
编辑出版这套全集,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汪毓和、戴嘉枋谈起几件趣事。新中国刚成立时,马思聪谱写了一首管弦乐曲《欢喜组曲》,演出后受到批评说是“现代派”,马思聪很生气,这部作品以后就没有再演了。
汪毓和当年是音乐学院的学生,听过这部乐曲,但到哪里去找这部作品的乐谱呢?后来,却意外地在原中央乐团的资料室发现了《欢喜组曲》的乐谱。这个发现可说是全集编辑工作中最令人振奋的意外收获。
当时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尽一切可能“挤进”原定的工作规划。除了在“书谱”方面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外,最担心的是对作品音响的录制。于是向俄罗斯爱乐乐团团长左贞观先生紧急求助。最初左先生表示要到10月才能进行录制,因为按俄罗斯的惯例,8月是乐队队员的暑假,他们大多要到外地或郊外去度假。
但依照整个音响录制的日程,在8月必须进入全部录制作品的后期处理,否则就影响在12月的全集首发式。经过再三向俄方联系,左先生终于被感动,他们破例按我们急速提供的总谱进行排练,并如期在8月初就将录制好的样片送到北京。
俄罗斯的音乐家对《欢喜组曲》的反映非常好,他们说,马思聪先生在50多年前就能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让他们感到敬佩。这件事充分体现了俄罗斯艺术家对中国的深情和友谊。
还有一件事也非常具有戏剧性。在制定书谱校订的规划时,听说马思聪在上世纪50年代为郭沫若的话剧《屈原》所写配乐的总谱手稿保存在北京某剧院,在文化部的协调下,这家剧院决定将手稿赠送给我们,我院与他们还举行了隆重的“手稿移交仪式”。
当时全集出版工作已相当紧张,我们曾打算用原件照像方式进行排版。当我们审阅这份“手稿”时,尽管全曲和各乐章的标题均是为话剧《屈原》所写的管弦乐总谱,但发现其乐谱和文字的笔迹都不太像,所用谱纸也有疑问,特别是乐谱最后所注时间与马思聪写作年代有出入。
当时我们就想到上世纪40年代刘雪庵先生在重庆曾写过话剧《屈原》的配乐,会不会这份总谱是刘雪庵重写的?为此,我们又对这一费了几年努力所得到的总谱进行多方的考证,包括请当年参与排练该作品的乐队指挥和马思聪的胞妹进行验证,请刘雪庵子女一起分辩笔迹和查询有关情况。
通过正反两面的查询,终于确认了是刘雪庵的手稿。至此,我们才防止了工作中发生大错和笑话。而无意之中得到的这份乐谱,让刘雪庵的家人喜出望外。
一份宝贵的音乐遗产
全集的出版,在音乐界引起极大的反响。曾担任过中央音乐学院教务长的方堃,抗战时期在昆明西南联大读书时就听过马思聪的演奏。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到音乐学院学习,1956年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副校长,“文革”时又与马思聪同在一个“劳改队”,可以说与马思聪交往多年。
得知全集的出版,他感到很高兴。他说,马思聪不仅是个音乐家,也是个爱国民主人士。解放前就写了很多关注人民疾苦、反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作品,在群众中影响深远,如他的《民主大合唱》。在中央音乐学院任院长期间,他辛苦育人,成就卓著,全集的出版,是对他艺术成就和对人民所作贡献的肯定。
在北京举行的全集首发式暨作品音乐会上,还有一个特别的观众,他就是北京大学德语系和艺术学系教授严宝瑜。这位老人深情地对记者回忆道,抗战时期,马思聪曾在他就读的西南联大简陋的礼堂里,为学生们举行音乐会,一曲《思乡曲》,让大家都掉下了眼泪。
他认为,马思聪先生对自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多年的执教生涯中,他一直强调艺术教育对学生智力开发、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他说,马思聪的音乐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叶小纲认为,为马思聪出版全集,是一件早就应该做的事。中国音乐家的人生经历大多很坎坷,马思聪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他的才华未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是令人惋惜的,也是值得我们进行反思的。他的全集的出版,更多的是对后来者有启迪意义。
戴嘉枋说,参加全集的编辑工作,对我从事近现代音乐研究大有裨益。我对马思聪的创作有了新的认识,原以为他的主要创作是小提琴曲,现在发现他的交响乐、合唱、钢琴曲质量都非常高,他对音乐领域的各个门类、各种体裁都有涉猎,他不愧为我国杰出的音乐家。
正如吴祖强所说,这部全集具有很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为音乐创作、演奏和教育提供了一份很好的教材,将成为我们民族一份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本刊记者 宁静
相关链接
马思聪 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2年5月7日生于广东,1987年5月20日卒于美国费城。他12岁即赴法国学习小提琴,后又学习作曲。1931年回国,除从事演出外,先后在广州音乐院、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任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于华南、西南各地从事演出,并先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华交响乐团指挥、贵阳艺术馆馆长等职。1945年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等职。
1950年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主要代表作有小提琴曲《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第一回旋曲》、《牧歌》、《秋收舞曲》、《山歌》、《双小提琴协奏曲》,交响音乐《山林之歌》、《第二交响曲》,大合唱《祖国》、《春天》,舞剧《晚霞》,歌剧《热碧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