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给陶斯咏的情书 毛泽东婉约情词《贺新郎》中的“知己”实是指陶斯咏

2018-01-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作为革命家的毛泽东在诗词中充满冲天豪气,不过他后来也曾自我总结说:"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毛泽东早年所写的一些情诗,恰恰表现出典型的


作为革命家的毛泽东在诗词中充满冲天豪气,不过他后来也曾自我总结说:“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毛泽东早年所写的一些情诗,恰恰表现出典型的婉约风格,1923年12月写下的《贺新郎·别友》又可谓其中的代表作。不过,这首情词中所写的“友”到底是谁呢?

毛泽东去世前,一般人能读到他的诗词只有新中国成立后发表的39首,即1964年出版的37首和1975年又发表的2首。毛泽东去世两年后,他所写的一首《贺新郎》于1978年9月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并说明是1923年时写给杨开慧的抒情词。当时发表的全文是: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这首《贺新郎》发表后,读者纷纷赞美全词颇有“长亭送别”的风格。不过有些专家感到其中词句不像是那个时代的话语。其实,毛泽东对过去的作品总在不断修改。“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恰是在“文革”后期的1973年加上去的。

对这首《贺新郎》,毛泽东又体现了少有的重视,在1961年曾将此词亲手书写交给贴身卫士张仙鹏,叫他好好保存。1973年冬天,毛泽东在重病缠身时又让人拿来12年前的原稿,反复斟酌加以修改,最后又将这首词加上“别友”的标题,并注明是1923年12月所写,交给了保健护士吴旭君抄正保存。

可是,1920年末毛泽东同杨开慧已经结婚,至1923年12月已生下毛岸英、毛岸青两个儿子。写作时一向用词严谨的毛泽东,此时称呼杨开慧明显应该用“妻”而不应用“友”。这首词中描绘的“人间知己”的“友”,自然应该是一位女朋友,那么她到底又是谁呢?

陶斯咏应是“别友”对象

曾担任全国政协常委的易礼容,曾同毛泽东、陶斯咏一起参加新民学会并且相互熟悉。看到这首《贺新郎·别友》后,他便对该词是赠给杨开慧的一说提出异议,认为可能是写给陶毅的。

陶毅,字斯咏,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和新民学会时的女友,与著名的女革命家向警予同窗,被称为“周南三杰”之一。在1918年成立的新民学会中,出色的女生有陶毅(斯咏)、任培道和向警予三人。她们后来也都是国内知名人物,陶斯咏成为一位教育家,曾在湖南开办学校,却不幸于1931年早逝。

毛泽东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期间,曾同陶斯咏交往密切并有过很深的感情,毛陶分别后在几年间也有书信来往。当时,在新民学会的多次讨论中,陶斯咏主张“教育救国”,她虽支持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口号,却不赞成也不愿走暴力革命的道路。毛陶之间由于有家庭和政治追求不同等原因,有情人最终未能成眷属。

1918年9月,毛泽东离开长沙前往北京,经第一师范时的恩师杨昌济向李大钊推荐,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了助理员。据毛泽东1936年在陕北对斯诺回忆第一次北京之行时所说,“在这里,我遇见而且爱上了杨开慧。她是我以前的伦理学教员杨昌济的女儿。”1920年1月杨昌济病逝,随后杨夫人携女返乡,杨开慧在李淑一父亲的帮助下到长沙上中学。此时毛泽东已回长沙主持新民学会的工作,毛杨二人也明确了恋爱关系。

根据记载,1920年6月,毛泽东、杨开慧、陶斯咏三人曾一同游岳麓山。此后不久,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陶斯咏则离开长沙赴南京进修教育学。1920年末毛泽东与杨开慧同居结婚。

毛泽东同杨开慧结婚半年多后,于1921年7月间去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一大结束后,毛泽东又从上海去南京看望了在那里学习的陶斯咏,说明二人仍保持着联系。

前些年湖南学者彭明道经过详细考证,认为《贺新郎》这首词写给陶毅(斯咏)的。笔者同意这种意见,并且认为,这并不损害毛泽东的形象,恰恰还说明他为了理想追求能不惜割舍凡人很难切断的脉脉深情。

体现昔日情感

《贺新郎·别友》被认定是写给陶斯咏的,还有一个佐证,那便是1937年毛泽东曾抄录此词赠给女作家丁玲。这首词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稿本。全文是: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惨然无绪。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翻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曾不记,倚楼处?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根缕。我自精禽填恨海,愿君为翠鸟剿珠树。重感慨,泪如雨!

应该说,这首《贺新郎》可能是最早版本,在目前看到三个版本中最符合作者当年的创作意境。这首词略有悲凉之气,可谓情诗的佳作。

毛泽东平时将自己的诗词赠人时,往往都含有深意。他知道丁玲曾是陶斯咏的学生,便手书这首情词相送,很有可能是触发了年轻时那段难忘情感而发。

如果考证一下毛泽东生平活动的年谱,再对照这首《贺新郎》描绘的场景,也可看出此词不可能是写给杨开慧的。1923年春天的中共三大之后,毛泽东到上海闸北区的中央秘密机关内主持工作,杨开慧当时挺着大肚子陪着他。1923年秋天,毛泽东曾回过长沙一次。据记载,他是在“九月十六日,回到长沙”。此次回湘的原因之一,是送快要临盆的妻子杨开慧回老家生产。

毛泽东何时又离开长沙,大体可判断在1923年11月下旬之前。因为此时杨开慧在板仓老家(距长沙还有40华里)分娩生下次子毛岸青,毛泽东并没有在她的身边。至于毛泽东为何未等到妻子分娩便离开长沙,原因是1923年11月24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三届一中全会,并在会后赴广州。

从时间表看,毛泽东离开长沙时,分娩期的杨开慧不可能前去码头相送(当时板仓到长沙连公路都没有)。何况毛泽东标定写《贺新郎·别友》的时间是1923年12月,那时他又是从上海启程去广州,杨开慧此刻还在长沙“坐月子”,更不会有码头上“凄清如许”的离别一幕。此时陶斯咏到底在哪儿,虽找不到明确记载,不过她经常在长沙和上海之间活动,前往送别倒是很有可能的。这一判断应该是准确的。

“更不为昵昵儿女语”

毛泽东是一位感情非常丰富的人,也非常念旧。他在1961年春又修改那首《贺新郎》,并手书赠给副卫士长张仙鹏,此时修订的全稿如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翻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山欲堕,云横翥。

把这首1961年改过的《贺新郎》同1937年的版本对照,下阕有两句被改成“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这两句话再加上原有的“凭割断愁思恨缕”词句,明显是表示当时要斩断儿女私情而“欲为江海客”,更证明了该词所赠对象应是陶斯咏。

从1923年末毛泽东的个人生活来看,当时很快要同杨开慧重聚,修改时写下这种表达“割断”之情的对象不可能是当时的妻子,而应该是昔日的恋人。后来的历史也证明,毛泽东从此确以“肠已断”的心情舍弃旧时的“昵昵儿女语”,成为投身于革命波澜的“江海客”。

毛泽东珍视同陶斯咏的情感,反而能体现出当年这位“润之先生”志向高远。若论才华,陶斯咏在长沙曾有“江南第一才女”之称,据说又是才貌双全,家中更是省内富豪。陶本人对毛泽东充满敬慕,后来又一直未嫁,至1931年不幸病逝,年仅35岁。毛泽东当初若想追求荣华安逸,同陶斯咏结合是最好选择。但他最终却选择了一条不惜舍家舍命的革命道路。面对“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的旧情人,尽管心碎到“重感慨,泪如雨”的程度,毛泽东还是毅然斩断旧情。随后他为实现革命理想,奋斗奔走在万里神州,与留在教育书院中的陶斯咏算是彻底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