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书名知中医“医者 意也”之特色
传统中医的思维方法不同于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医者,意也”,这是从《黄帝内经》开始到历代医家所一再强调的。今人多将此当作唯心主义加以否定,实在是误解了古人。孔子认为做学问应注意“毋臆、毋必、毋固、毋我”,第一个强调的就是不要臆想、臆断。《中庸》所言学习的五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博学、审问、明辨三者都是为了防止臆想、臆断的。历代大医家文史功底深厚,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强调“医者,意也”呢?关键在于我们对这个“意”字的理解。古代医家所说的“意”,指的是人的思维活动,而不是凭空臆想。“医者,意也”译成白话文应是:医学(即中医药)是一门注重思维活动的学问。这里强调的是中医的特色,也就是悟性。明代大医家喻嘉言对“意”的分析是比较中肯的:“色者目之所见,脉者手之所持。而合之于非目非手之间,总以灵心为质”。
最能体现中医思维特色的就是比类取象,又称援物比类。《礼记·学记》云:“古之学者,比物丑类”,《周易·系辞》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又云:“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则天下之能事毕也”。《素问·示从容论》:“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事务明之,可以十全”。《素问·四失论》:“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素问·五运行大论》还斩钉截铁地强调:“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观《素问》全文,尽可知也。
中医药这门学问注重思维活动的特色,从众多的中医书名上可以得到证明。言心、言启、言玄、言秘、言悟,皆言心也,俗话云:动脑子也。有哪一门自然科学的书名是如此取的?不知运用中医之思维方法,如何真正地理解、掌握传统中医?今人之学中医,多隔靴搔痒也。清代大医家叶天士临终谆谆告诫其子:“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此语可为习医者诫。今举例中医书名如下,敬请读者自思:
心法(医家心法、活人心法、丹溪心法、诊脉心法、针灸心法、伤寒杂病心法、胎产心法、活幼心法、种子心法、幼科心法、正骨心法、种痘心法、痘疹心法、麻疹心法、痧疹心法、妇科心法、产科心法、太素心法、刺灸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