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旦宅书法 刘旦宅书画作品辨伪

2018-03-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刘旦宅(1931~2011),原名浑,又名小粟,后改名旦宅,别名海云生,浙江温州人.幼年家境贫寒,自幼喜好绘画.1941年便在温州举办"十龄

刘旦宅(1931~2011),原名浑,又名小粟,后改名旦宅,别名海云生,浙江温州人。幼年家境贫寒,自幼喜好绘画。

1941年便在温州举办“十龄童刘小粟画展”,有“神童”之誉。1949年后,在上海市大中国图书局、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绘画。1951年到上海,为私营大中国图画出版社画书籍插图、教学挂图等,亦作连环画。

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任职。后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1979年春访问日本、10月在上海举行个人画展。

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美术作品展览及在多种专业报刊上发表,多次为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馆收藏。1985年后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擅长中国古典著作人物画。所绘《红楼梦十二金钗》邮票,曾获1981年全国邮票最佳奖。1985年获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颁发的《中国体育美术展览》荣誉奖。作品有《刘旦宅聊斋百图》、《石头记人物画册》等。2011年3月2日刘旦宅在上海中山医院因病辞世,享年80岁。

刘旦宅擅人物,兼花鸟,取法汉唐人物、宋元山水及陈老莲和八大之花鸟,广泛吸取古人之长而融会贯通,工写兼长,创作多取古典题材及历史人物,造型清俊,情思横逸,秀拙相蕴,生动雅健,风格别具;又作减笔泼墨,融工笔、线描、泼墨为一体,格外古朴脱俗,耐人寻味。他以水墨《红楼梦》画作扬名于世,他笔下的仕女,多如葬花之时的黛玉,清癯瘦削,细细袅袅,却又韵味悠长。

刘旦宅的作品风格而言,介于“工”“意”之间,线条造型为主,以笔墨连接,自成一格。他的国学修养极其深厚。穷其一生,刘旦宅都在读书。他阅读过大量古籍,也和很多专攻传统文化的老先生们探究学问。惟其如此,他才能画出《曹雪芹生平》、《琵琶行》、《洛神赋》、《长恨歌》、《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九歌图》等古典题材的作品。

由于他是从连环画创作转入水墨创作,所以造型能力毋庸置疑。当时出现过一批连环画出身的杰出画家,比如程十发、贺友直等,他们转型之后,因为连环画创作锤炼出的造型能力突出,反而要比一些专门学水墨出身的艺术家成就要高。

这一批老艺术家,都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连环画创作。正因为他们这一批人的参与,中国的连环画艺术经历了一段黄金岁月,至今让人怀念。这批艺术家也在连环画创作中逐渐沉淀出了各自的风格。刘旦宅所绘画的古代人物,上至屈原、苏东坡,下到红楼、聊斋,都形神兼备,颇有古风。

图一图二均为署名刘旦宅的水墨人物作品《二湘图》。两幅画画的都是站在水边的两个古代仕女,相同的构图,相同的人物,相同的环境,甚至连人物的发饰、服装、花纹都大致相同,所有细节都非常相似。唯一不同的是两幅落款一多一少,一幅只盖了一方印章,另一幅印章齐全。

就图一图二两幅画比较,首先从整幅画的分布构成上来说,明显能看出图二的落款字体过大,而且动态过大,与主体人物靠的太紧,相互间产生了碰撞。其次,就主体人物的造型比例上来看,图二中的两个人明显比例不准,人物的头部画得过小,与身体比例失调,线条使用僵硬,不够灵动和舒展,从两仕女站立的姿态还能看出没找准底盘而重心不稳,在人物构成上这是个致命的弱点,还有的就是图二画面左下角的一丛竹子,过于张扬,过分突出,造成视觉上与人物非但没有呼应,反而分庭抗礼。

图一的精妙在于竹子画法上有开合聚散的关系,对人物产生了烘托。其他方面,图二对于画中人物衣纹服饰的用笔,用色,用墨处理,也都存在一定的技巧问题,特别指出的是图二仕女的脸色描画中有点脏兮兮的,不如图一的脸色交代清晰,不如图一衣纹用线流畅,生动如风,有飘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