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太极丹经注解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欲得其生,须重其生。欲重其生,切莫轻生,杀身成仁,见危授(1)命,非轻生也。平日保其生,至此用其生,乃不同乎虚生,乃虽死而犹生。忠臣义士烈女贞媛(2),惟重生者能之也。若夫生值太平,躬逢盛世,或贵或贱,全孝全忠,为国家耆英(3),为世间人瑞(4),则生生者不可不知养生也。养生之论与修真不同,修真可以逃劫数,道也;养生可以延年命,术也。然养生而不明古今天人之理,亦终无集验之方。
上古之民,浑朴为风,寡虑寡思,寡言寡笑,寡视寡听,粗衣粝(5)食,不识不知,故能保全其真,以永眉寿。近今之民,多虑多思,多言多笑,多视多听,丰衣厚食,荡心荡神,故尝戕(6)伐其性,以至夭亡。
天道之泰,在乎能复。日昃(7)又中,月缺又圆,雨漏又晴,雷鸣又蛰,故能留不敝(8)之神,以绵天运于常新。人道之否,在乎多剥。精任其泄,气任其亏,神运不停,形神不守,故难回已惫之身,聊⑨居人世于朝暮。然则养生者,药食为后,保护为先,学天道可也,学古人可也。
【注释】
①授:同“受”。
②媛:本指美女,此泛指妇人。
③耆英:耆,音“其”,有年岁大、资格老的意思。英,指出类拔萃之英杰。宋时,文彦博留守西都洛阳,集年老的士大夫十一人,经常聚会作乐,时人谓之“洛阳耆英会”。
④人瑞:人中之瑞,指人类之中最长寿且最健康者。人有人瑞,物有物瑞。例如千年何首乌、千年人参,即为物中之瑞。
⑤粝:音“厉”,指粗米。
⑥戕:音“呛",指杀害。
⑦昃:音“哲",指太阳落山。
⑧敝:音“闭”,指损、坏。
⑨聊:这里指毫无意义。
【译文】作为人来说,在所有的愿望之中,莫过于生命的存在与延续。但人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想让生命很好地存在并延续下去,就应该重视和珍惜生命。而要重视和珍惜生命,那就切切莫要轻视慢待生命。然而,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正义事业和正当权益保护,而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这并不是轻视慢待生命。平时保养自己的生命,在国家、民族、人民正当需要的时候献出自己的生命,这跟那些虚度生命的生命价值截然不同,虽然死去了生命之肉体,但生命的精神却是永生的。历史上那些忠臣义士、烈女贞妇,他们正是因为珍惜生命、看重生命,才会去做出那些牺牲。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只有有价值地去牺牲才是看重生命,这只是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种生命价值的积极体现——即危难关头,非要献出生命不可。换言之,一生中没有灾祸,社会又很太平安宁,那就顺其自然,主要保养生命。至于身份地位的贵也罢、贱也罢,都无关紧要,能尽量做到忠孝两全、无愧于己也就可以了。这种生命价值的体现,一方面可以成为人世间最受仰慕的健康者和长寿者。由此可以知道,为了生命的存在与延续,不可不去了解养生和实践养生。当然,我们这里所谈的养生,与仙佛家的修真还是大为不同的。仙佛家的修真是可以超脱生死,故修真即是合道;而这里谈论的养生属于通常的儒家行为,它可以使人延年益寿,不能超脱生死,而养生的行为有一定的方法要领,属于技术性的,故养生在全术。当然罗,养生的学问也很深,不吸取古今的实践经验,不明白天人间相通相合的道理,终究也汇集不到有效的养生方法。
对待生命的态度,古今之人大有不同。上古时代,民风非常淳朴,人们与大自然的关系非常融洽,而没有过多的欲望和思虑,没有过多的语言和情感活动,不会过多的用眼去看什么,用耳朵去听什么,穿着粗布麻衣,吃的粗米糙饭,无意去辨识什么,也没有意去谋算什么,所以他们能保全生命的先天之真,使生命达到最大程度的延长。现在的人就不行了,脑筋思索的太多,话说的太多,情感活动太多,眼睛有意去看的太多,耳朵有意去听的太多,穿的衣服过于华丽,吃的食物过于肥美,心神意念时时刻刻不得安闲,于是就经常性地残害自己的生命,以至于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天地大自然之所以是那样永久的存在,而且总是很有规律、很为和谐,就在于天地大自然能够作周而复始的回归。例如我们可以看到,太阳落了又出来,月亮缺了又变圆,天气下过雨又会转晴,春天开始打雷,冬天雷声消失,还有植物春夏天生发,秋冬天落叶收藏……如此等等,所以它们能够保留住生命的机能和信息,从而不断延续着天道赋予它们的生命演运过程,使生命表现为常生常新。人的后天生命现象之所以大都以疾病夭折告终,主要原因在于人对自己生命剥削的过多。从精气神三者来看,精任其漏泄,气任其亏损,神任其挥霍,形神分离而不能相合相抱,所以生命自然就不能再寄居于这个已经十分疲惫的躯壳中了。便生命尚未终结,生命的存在己经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然而,我们所倡导养生,不是依靠药食疗法,把药食疗法放在次要位置。主要是提倡预防、保护在先。具体措施,一方面要从大自然的现象中去领悟养生的道理,另一方面要从前人那里学习借鉴养生的经验。
【孔德按】
学此“养生篇”,愚觉得有四大内涵当引起深思。
第一大内涵当为“重生轻生,外身存身”。何为“重生轻生”?此指世人没有不喜欢自己生命的。不信但看,谁不想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眼睛喜欢观美色,耳朵喜欢听美音,鼻子喜欢嗅美气,嘴巴喜欢尝美味,脑袋喜欢想美事,延伸到身体每个细微的部分都要获得最美的享受。这可谓是“重生”。然而,正是这种“重生”行为,却将人搞得身心两亏,结果是疾病缠身、灾祸连绵,没有活到应有寿命就结束了生命,导致为实际上的“轻生”。可见这不是真正的“重生”。而懂得养生的人,他们并不无度地滋生欲望和满足欲望,他们知道生命合理的需求都是有限度的,并不需要太多,特别是后天的东西,而保养和培育先天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人生处世总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日子过得似乎很清淡,好像并没有珍爱自己的生命。这可名为“外其身”。然而,正是这种“外其身”却能使生命得到很好的保养和延续。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外其身而身存”。
第二大内涵当为“生命的养与用”。人之所以为人,是从兽类超越而来。人从兽而进化,在于人有了文化和文明。这文化与文明赋予了人肩负的重大使命:代天道立言立行。人是社会群体性的,所以人在获取自己利益的时候,也要为社会群体作出奉献;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万物,所以,人类在享用自然万物的时候也要保护自然万物……总之,人与兽的根本不同是生存的理性,生存中私与公的和谐性。可见,人的生命虽然属于自己私有,要育要养,但也要为公而用……这才是人生命的价值。为公而用并不是一定要或都去作生命的牺牲。在一般情况下,私之养与公之用是协调的。但在特殊情况下,非要作出生命牺牲时也要毫不犹豫。古代的忠臣义士,他们把这个道理理解得很透,所以他们对生命非常达观,面对昏君他们敢于冒死进谏,面对敌人勇于杀身成仁,使“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仙家也非常强调“人"的价值,人在修仙过程中和成仙之前,规定要为社会立多少大小的功德,否则你就可能修不成,即或修成也不能列入仙班。那些只“养”不用的懒汉是正统仙学门派极力批驳反对的。
第三大内涵是“养生与修真”的区别。愚记得,三丰祖师在《大道论》中有日,“仙道者,养生之道也”。然此又讲养生与修真有所不同,似乎有些矛盾。但思之既深,又觉得并无矛盾。因为所谓有别.只是在于养生与修真之间的递进差别。修真可以涵盖养生,即包含养生内容,但养生与修真的内涵相比毕竟有限。养生只体现为生命的健康、生命的优质、生命的延续,而修真,除了包含养生的全部内容,它还要体现生命最完美的价值。换言之,一个养生家可表现为特别的健康和长寿,而一个修成大道的真人,他既是养生家,又是道德家;他不但有超长的寿命,还有超人的圆通大智慧和超人之功能。限于养生,养生家的寿命最终是有限的;而扩大到修真,修成之真人生命则是永恒的、自由自在的。
第四大内涵是“知复则生,任剥则死”。何谓“复”?‘“复”就是事物循环进程的一个新的起始。比如在自然界,一般植物都遵循周而“复”始的过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因为有了冬藏,所以就会有春生。冬藏就是为植物春生之“复”作准备。太阳头天落下去,次日又会升起来;月亮由圆变缺,由缺归晦,然后又会从娥眉月开始发展壮大。大自然正因为有了周而复始的规律,才能永匣不息。拿人来说,如果从事任何的事情,都不将其做到极端,而让它们都有回旋之余地,那么,生命也会呈现不断的“复”,自然一如天道之泰。我们人只有一个“复”不敢违背,才保证了大家起码的寿命,这就是睡眠。然而其他违背“复”的地方太多了。“违背"行为的直接表现就是“剥”。何谓“剥”? “剥”即剥削、剥夺。比如说,人有七情六欲,这也是上天造就。但人的七情六欲当顺乎自然天真、平和淡泊,这才能保障生命之“养”与“复”。而实际上,大多数的人们从不理性对待自己的七情六欲,一任放纵,导致激化。这种激化就把“养”与“复”给剥夺了、破坏了。剥夺、破坏过多,过于严重,生命就没有“复”的可能了,只能过早地走向死亡。
明白以上四大内涵,以养生为手段,以修真为目的,长生可得,修真可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