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锦华歌曲 傅锦华已经“踏歌”而去 甜美歌声的传唱大江南北

2017-07-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月2日凌晨1时,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彩调表演艺术家.广西艺术界第一代"刘三姐"傅锦华在南宁去世.这位深受人们喜爱的老艺术家,彩调国家级非物质

2月2日凌晨1时,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彩调表演艺术家、广西艺术界第一代"刘三姐"傅锦华在南宁去世。这位深受人们喜爱的老艺术家,彩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成功出演过《龙女与汉鹏》《王三打鸟》《刘三姐》《李双双》等60余部剧目,曾荣获当代中国电影歌曲"优秀演唱奖"。

1938年,傅锦华出生在广西融安县常胜街。家里兄弟姐妹多,作为老大的她,从小就要挖红薯、捡花生、摘野菜,打猪草……忙不完的家务活。她爱唱彩调,而且唱得很好听,常随当地业余剧团演员一起到街上演出。

跟大人进山砍柴时,附近山弄住着不少喜欢唱歌的少数民族村民,她就教村民唱彩调,反过来又向村民们学唱民歌。渐渐地,在保留彩调味道的同时,汲取多种民歌情韵,傅锦华的歌唱得"有情有味"了。

1955年,傅锦华随业余剧团到北京参加会演。经过挑选,她参与演出的彩调戏《龙女与汉鹏》得以入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

1960年春,广西100多个剧团云集南宁参加《刘三姐》剧目汇演,100多个"刘三姐"轮番在舞台上亮相。汇演结束后,广西几大剧团合排的民间歌舞剧《刘三姐》于1960年6月开始在全国巡回演出,演了整整500场,4次进入中南海怀仁堂。饰演刘三姐的傅锦华以细腻的表演,甜美的歌声,得到众多观众和领导的称赞。

据傅锦华生前回忆:在怀仁堂演出的前三场,毛主席因临时有事没能看成。第四天剧团已将演出的道具运到天津,忽然接到通知进怀仁堂再演出一场,毛主席要来看《刘三姐》!演员们得知这个消息,激动得热泪盈眶。在演出过程中,大家注意到,毛主席在看"与秀才对歌"、"与媒婆对歌"等精彩片段时,禁不住开怀大笑。

演出结束后,毛主席对《刘三姐》给予充分肯定。两年后,在全国青联会议上,毛主席看到傅锦华时,还记得她是广西的"刘三姐"。

1960年5月,傅锦华到长春为电影《刘三姐》配音。"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她那甜美的歌声把大家"吓"了一跳,她生动鲜活地将作曲家雷振邦的曲子增加了许多有特色的装饰音,让歌曲更加美丽动听,富有旋律感。雷振邦喜出望外:"刘三姐的歌经常是在山头田间唱的,你用具有山野味的甜美歌声生动地表现出来,真是太好了!"

"傅锦华热爱艺术,在她主演的一些剧目中,有的角色并不是很适合她,但她总是认真分析角色的特点,用艺术手段去包装角色,用各种手段去表现人物。她聪明好学,在舞台上,她的身段集戏剧、彩调和歌舞于一体。"与傅锦华同期的"刘三姐"马若云深情地怀念着好姐妹。

广西戏剧院书记杨步云是傅锦华的学生和搭档。他说:"她演什么像什么,无论是村姑还是城里的小姐。而且非常敬业认真,1974年我们演《红色娘子军》,她饰吴琼花,和我演的角色有个过肩摔的动作,她每天都跟我练二三十次。

她注重艺术质量,不放过一丝细节,每次演出她总是早早上好妆,穿上戏服后就不坐了,怕皱了衣服。"杨步云还说:"傅老师出名早,但没架子,平时出去演出,她都是自己打背包,挑行李,晚上跟大家住在农民家或简陋的剧场里。"

退休离开舞台后的傅锦华,心中仍有深深的"刘三姐"情结。她坚持为青年演员说戏,唐佩珠、吴似梅、王予嘉等新一代"刘三姐"都曾得到她的言传身教。

第三代"刘三姐"唐佩珠听到傅锦华去世的消息后泪流满面,她痛心地说:"傅老师是我一生都要感激的人。"1994年广西民歌节组委会决定在闭幕式上推出大型民间歌舞剧《刘三姐》,众多专家到桂林、柳州、南宁等地挑选"刘三姐"人选。

最后,大家一致认定38岁的唐佩珠是最佳人选。傅锦华是该剧艺术总监,唐佩珠有幸得到了她的真传。整个排练过程,唐佩珠至今仍历历在目,她说:"傅老师将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她示范的一招一式、每一个眼神都非常细腻,打动人心,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第五代"刘三姐"王予嘉说:"傅老师教我唱彩调,教我怎么揣摩人物,怎么表演,经常鼓励我,给我信心。"

多年前,傅锦华坐上了轮椅,行动不方便。2010年她再次犯病,连话也讲不出来。但是,只要是听到《刘三姐》的歌声,总会用手打节拍。听到别人提起自己的"刘三姐"情结时,傅锦华会哭起来……让人感动而心酸。

"唱山歌咧,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湾又多……"傅锦华已经"踏歌"而去,但"刘三姐"的形象已深深留在人们心里。傅锦华那清亮甜美的歌声,依旧在大江南北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