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锦华主演刘三姐 江波 与三位“刘三姐”扮演者
在广西文艺界,尤其是广西戏剧界,每当提起国家一级导演江波的名字,都会受到不少人称赞。称赞他人好寿自高,年逾八旬仍精神矍烁,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称赞他为广西彩调事业改编、创作、导演传统、现代剧目近百出,做了大量工作;更称赞他长达半个世纪以来浓浓的“刘三姐”情结。
江波结缘“刘三姐”始于1946年。他当时在宜山县工作(现宜州市),不仅听到了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的“刘三姐”的故事,读到了山歌王黄文祥和小学校长邓昌龄先生写的“刘三姐”剧本,还看到了当地桂剧团上演的讲“刘三姐”故事的搭桥戏。
就是这些故事“刘三姐”、剧本“刘三姐”和搭桥戏“刘三姐”,一次又一次深深感动着江波,紧紧吸引着江波,“刘三姐”在江波的头脑中留下了太多太美的深刻印象,他和“刘三姐”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江波对《刘三姐》的剧本、导演情有独钟,付出过许多许多,他对《刘三姐》剧组的演员——尤其是“刘三姐”扮演者,更是呵护、启发、帮助、厚爱有加。下面,是三位“刘三姐”扮演者谈她们心中的江导演——
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一代“刘三姐”扮演者傅锦华,每当谈起江导演,就笑得特别开心,内心特别激动。她永远忘不了,就在她14岁那年在她家乡融安县学演《小放牛》时,有幸被江导演这个伯乐发现,从此,改变了她的命运。
她的演艺生涯,从镇里的业余剧团——县里的业余剧团——专业的广西彩调剧团,这一切变化,都离不开江导演的扶持和呵护。她永远忘不了,在排练、演出广西民间歌舞剧《刘三姐》的岁月里,是江导演和其他导演一道,耐心启发她、热情帮助她、谆谆教诲她认真分析刘三姐的性格,生动细腻地表现刘三姐的性格,让聪明能干、能歌善舞、爱憎分明的刘三姐形象,在舞台上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她扮演的刘三姐能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与江导演和其他导演付出的心血是分不开的。
傅锦华还激动地说:“讲老实话,我们彩调全靠得了江导演。他不单只是导演,他更从整个戏的风格、走向,怎样继承,怎样发展,全面细致地考虑。他不仅是我艺术事业的领路人,也是我们彩调的掌舵人!”
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二代“刘三姐”扮演者马若云,她对江导演的印象是江导演人品不错。他在广西彩调团德高望重,大家都很尊重他;他的人缘很好,与人为善,待人平等,从不摆架子;他办事既认真又细心,既有恒心又有毅力。
江导演注重培养彩调导演接班人。他是团里的专业导演,在培养导演新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江导演的培养帮助下,马若云做了近十年的导演,排出了《姑娘的追求》、《琵琶缘》等一批受观众欢迎的戏,导演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在扮演刘三姐初期,马若云因为在城市里长大,不像农村的壮族姑娘。这时,江导演耐心地帮助启发她进入角色,掌握刘三姐的性格特点,教导她在表演中加强戏曲化,学会与观众进行交流,尤其是给她排第四场“拒婚”,对她收获最大。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刘三姐》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巡回演出500多场。
著名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第三代“刘三姐”扮演者唐佩珠在谈及江导演时,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是“忘年之交”。她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江波是我的第一个伯乐”,“我的艺术之路走到今天,江老的力荐起了重要作用”。
江导演对唐佩珠生活上关怀备至,艺术上寄予厚望。唐佩珠说:“江老夫妇就像是我们的亲人。1990年我怀孕时,江波夫妇对我的关怀更是无微不至,三天两头给我熬汤,亲自为我找接生大夫,临分娩时又送我进医院,出院还请车接,我的小孩秋君几乎就是在江老家长大的。
”艺术上江导演如何对唐佩珠寄予厚望呢?江导演常对她说,“民族唱法的歌唱演员,一定要了解中国戏曲。”在江导演的启发下,她在彩调演唱上狠下功夫,提高了演唱水平,拓宽了演唱路子,这为她后来成功地演唱舞台剧《刘三姐》打下了坚实基础。
令唐佩珠永远难忘的是,她“刚刚彩排完舞台剧《刘三姐》,一进门,江老的电话就打过来了,‘祝贺你,你唱得太漂亮了,表演也不错,刘三姐后继有人了’”。
唐佩珠听到这里,一股暖流融入全身,激动地说:“江老师,谢谢你的指教和关心,没有你多年的教诲,我不会有今天的进步。”这一席话,不仅是唐佩珠的肺腑之言,也是几代“刘三姐”扮演者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