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移植大便是新兴疗法
黎介寿:如果身体没有细菌人也就活不成了。 春城晚报 刘筱庆 摄
移植大便!恶心?新兴疗法!
可帮助重建肠道内微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细菌群落,目前还没得到推广
移植大便!看到这个词语,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有点恶心。但其实这是一种新兴治疗手段,可帮助重建因抗生素滥用造成的肠道内微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细菌群落。
18日下午,云南科学大讲坛上,90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肠道疾病专家黎介寿先生,站着给几百名听众讲了近两小时的肠道重要性,并介绍,移植大便这种新兴的治疗方法,由于研究不够深入、本能恶心等原因,还没得到推广。
肠道不就是消化器官?
肠道的重要性等同于脑心
在很多人看来,肠道只是一个消化器官,把人们吃进去的食物消化然后吸收营养。如果你还抱着这种看法,那说明你的认识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水平。
黎介寿院士首先介绍了人们对肠道功能的认识。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营养的器官,在应急时是中心器官之一,重要性等同于脑、心、肝、肺等器官。20世纪80年代,在烧伤病人中发现一个现象,创面还没被感染,血液中就已培养出肠道细菌(肠源性感染)。医学研究认为,这是因肠道的屏障功能破坏了,导致肠道内的细菌、毒素跑到血液中,引起内源性的肠源性感染。从那时起,人们对肠功能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
随着研究深入,还发现肠道是一个免疫器官,人体60%的淋巴细胞都附着在肠道系统。肠道功能还会影响到中枢系统、肾、心、肺、肝等其他器官的功能。肠道里的细菌、内毒素会从肠道系统膜淋巴管、肠系膜淋巴结、乳糜池、胸导管、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跑到心、肺。“可以说,肠道是生命直接相关的器官之一,有提供营养、屏障细菌作用,还与其他器官构成轴心作用。”
肠道内微生态平衡被破坏咋治?
大便移植可重构肠道内菌群
黎介寿说,人体含有的细菌数量多达10的14次方,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如果更直观一点,成年人体重里的1~2公斤就是细菌的重量。眼、耳、鼻、口腔、肺、消化道等器官都有细菌分布,但最集中的地方是口腔和大肠。胃肠道里的细菌种类有1.5万~3.6万种。
肠道内的几万种细菌,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它们和谐共处,维护了肠道的健康。人们不禁要问:如果因抗生素等原因导致肠道内细菌微生态平衡被破坏,要怎么治呢?
黎介寿说:“粪便细菌移植,即肠道灌注常人粪便,可以使患者肠道内细菌的微生态得以恢复常态。”
早在几年前,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位79岁的退休护士深受慢性腹泻之苦。她在治疗憩室炎时服用的抗生素杀死了肠道中的有益细菌,让一种能够产生毒素的微生物——艰难梭菌接管了肠道。每次医生都开了大剂量的抗生素,以控制艰难梭菌感染。但总有少量艰难梭菌逃过一劫,几天内又大量繁殖,折磨人的腹泻随即卷土重来。后来,她接受了排泄物种群重构疗法,也叫排泄物移植、大便移植。稀释她儿子的大便样本,然后利用结肠镜将稀释溶液喷洒到大肠内。供者大便中的有益细菌掌控了局势,艰难梭菌被打败,腹泻再没有折磨老护士了。
这种新兴的治疗方法,由于研究的不够深入、本能的恶心等复杂原因,还没有得到推广。
专家建议
若非医生建议不要洗肠
听众:既然肠道具有这么重要的功能,如何保护肠道?
黎介寿:重病人不进食的观念要改变,可以少吃一点,但不能不吃;做到不饥一顿饱一顿,按时吃饭;不适合你吃的不要吃,预防过敏;酒类对肠道是不好的。
听众:“黎院士,一些朋友听说我要来听您这个讲座,就让我问个问题,为了爱美,采用洗肠排毒,这有影响吗?”
黎介寿:“如果不是医生建议,最好不要做。”(完)(杨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