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平简历 刘和平:历史是一面墙 面壁破壁才能接近真实历史
无论是早年热播的《雍正王朝》,还是这几年一直被热议的《北平无战事》《大明王朝1566》,都与一个人有关——著名作家、编剧刘和平,这三部作品被学界称之为刘和平的王朝三部曲。4月16日,刘和平携作品《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在江西新华文化广场举行读者见面会。在与广大读者交流期间,刘和平接受了晨报记者的专访。
在专访中,刘和平表达了和江西的不解情缘,无论是葬在庐山脚下的陶渊明、周敦颐,还是出生在江西的陆九渊、汤显祖、陈寅恪等先贤都是他敬仰的人,自己的创作深受他们的影响。
晨报记者 刘良昌
谈江西:
深受江右文化影响
曾在庐山潜心创作《北平无战事》
“江右文化涵养了我的创作。”刘和平说,最让他难忘的是2009年的那段时光,因思想观念和艺术追求不同,他解散了《北平无战事》第一个剧组,独自来到江西庐山反躬自省潜心创作修改这部作品。
“2009年6月我独自来到庐山,开始是为了寻找陶渊明,以陶渊明的心境来反省自己的创作心态,来后才发现自己敬仰的陈寅恪先生也葬在庐山,于是,我在庐山一住半年。陶渊明和陈寅恪成了我的精神支柱,于是有了后来的《北平无战事》。”刘和平说。
2009年11月份,已是大雪纷飞,刘和平下了庐山,全力推动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的融资、建组、拍摄、后期制作等。正是这段在江西的创作经历,让他的作品《北平无战事》大获成功,不仅赢得了高收视率,更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谈历史:
历史是一面墙
面壁破壁才能接近真实的历史
《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刘和平的作品大多是历史题材。在历史观上,刘和平借用两位哲人的话做了表述。一句话是康德的名言:“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大自然隐蔽的计划。”另一句话就是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台词:“凡是过去,皆为序章。”这说的是所有的过去,所有历史,看起来纷纭复杂,难以预测,实际上都是无形而有序,早就严格排列的,所有的偶然背后都有着必然规律。
“很多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但我更认同加缪的观点:历史是一面墙。加缪说过,任何墙壁都是一个大门,因此我们无须去寻找大门,出路就在墙上,我们就是面壁而生存。”刘和平说,这段话让他思考了很久。当创作历史题材,从史料中寻找历史真相时,总会发现,每一段历史一旦过去,后来的人在书写历史时总会有意无意间砌上一堵高高的墙,选择性地将历史与后来隔离开来。而要接近历史的真实,寻找历史的真理,唯有面壁破壁。
“梁启超曾经说过,一部二十四史一部二十四姓之家谱耳。这是告诫我们不要盲目简单地相信史料的记载。这些史料多是有选择性地记载了当时发生的人和事,当我们拿着那些史料去进行历史题材的创作时,往往困惑彷徨,无法完成结构性的创作。
其实认识历史应该从两个方面着眼,一个方面是史料记载的人和事,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的思潮,当你准确地捕捉到并且表现出了那个历史阶段人们的思潮,也就可能准确地反映了那个阶段真正的历史。”刘和平说。
谈创作:
虚构的故事能够照亮历史
也能够照亮现实生活
基于上述观念,刘和平在《大明王朝1566》自序中曾经这样写道,在这部作品里我完成了“两个突围”:对于传统模式下叙事方式的一种突围;对于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如何突破所谓史实约束的一次突围。
刘和平说,自己写一部历史题材的作品时,会尽最大可能去研究历史,但随后把它全忘了,进入到文学艺术创造的阶段,用虚构的故事去再现历史。
“虚构的故事能够照亮历史,也能够照亮现实生活,所以文艺作品表现的历史可能比史书的历史更真实。”刘和平说,虚构是建立在对历史对现实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一种创作,它的本质特征是为了满足读者和观众的期待,而不是简单地去说已经发生了什么事,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而是呈现出来读者和观众希望发生的事。文艺创作是给人们呈现出现实世界以外的平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