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教案 《刘三姐》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该课是本人05年或省优质课一等奖的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欣赏一系列与刘三姐有关的民歌、现代音乐、流行音乐,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关民歌产生、发展、演变的基本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重点:1.影响民歌发展的主要因素。 2.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与现代音乐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前投影标题,播放葫芦丝独奏的音乐《山歌好比春江水》 导入:根据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学生自动分成红蓝两队,并分别展示他们搜集的有关于“民歌”及“刘三姐”的材料,并自主讲解。
教师给与修正并充分肯定。 创设思考情景一:1.欣赏影片刘三姐中“与秀才对歌”片段。 2.欣赏内蒙民歌《辽阔的草原》片段 刘三姐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民间传说。
热情、勇敢、聪明、美丽的歌仙刘三姐被恶霸地主陷害落水,沿江漂流,被老渔夫一家收留。她和采茶姑娘们拔掉了地主莫怀仁的禁止上山采茶的牌告,在对歌中把莫怀仁一伙问的狼狈逃去,后来莫怀仁又把她抢到家中,威逼利诱,三姐坚贞不屈。
群众掩护刘三姐和阿牛机智巧妙的愚弄了莫怀仁一伙,刘三姐和阿牛胜利的转移到新地方,用自己热情的歌声继续和群众共同与封建势力做斗争。
在这里,歌声已不仅仅是刘三姐对生活的热情歌唱,更是她向恶势力斗争的武器。 学生思考并讨论:1.这两段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民歌旋律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原因在哪里? 2.请分别从民族分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生活条件等几方面阐述它们对民歌发展的影响。
对比发现结论一:广西民歌细腻婉转,这是因为那里山水相依,民族众多,人口稠密,民族文化多样性。内蒙民歌粗犷豪放,这是因为那里地广人稀,多为单一的蒙古族,长期过着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由此可见,地域、地理状况、民族分布、人文环境、生活条件等因素对民歌产生、发展及风格特点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承上启下:高节奏的现代生活,眼花缭乱的音乐世界,使得我们的耳朵似乎不再喜欢这种原汁原味的民歌,于是,许多现代音乐人开始了运用传统音乐进行现代再创作的大胆尝试: 创设思考情景二:1.
欣赏电影《刘三姐》中《藤缠树》的片段。 2.欣赏张艺谋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 刘三姐》中《藤缠树》的片段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 刘三姐》是继美国“红石”瑞士“高山”实景演出之后,最大规模的山水实景演出,耗资三亿,并充分利用广西民间传说中“刘三姐歌圩”原址的地形地貌,以十二座远近错落有致,极具阳朔特色的山峰为背景,以绵延两公里长,五百米宽的水域为舞台,将融入自然又超出自然的编排,舞美,服饰,灯光,音响等以及近千名演员的演出阵容跃然水上,令身临其境的中外观众感受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音乐界评价——这不是音乐,这就是山水,一种比生命更长久的声音,一个比山水更美丽的传说。 学生思考并讨论:1.相同的歌词,相似的旋律。请从节奏、演唱方式、音乐风格、配器、语言等方面阐述他们之间的不同。
2.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印象 刘三姐》的音乐基于民歌《刘三姐》的基础进行创作,而运用传统民间音乐进行现代音乐创作的例子举不胜举:(举例:以河北民歌《小白菜》为旋律素材创作的歌曲《北风吹》《酒干倘卖无》《山不转水转》,教师范唱主旋律) 对比发现结论二:传统与现代之间最大的不同即表现形式的不同:电影中的刘三姐率真、质朴、勇敢、不失民歌的本质。
《印象 刘三姐》的音乐现代却不失典雅,运用传统音乐要素追求纯粹的现代艺术享受。
由此可见民族民间音乐与现代创作音乐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承上启下:运用传统民间音乐本就是现代音乐创作的重要素材之一,而我们所要讨论的是我们是否应该接受这样一种更为现代的表现方式,如果说张艺谋的大手笔是在现代中不失典雅,我们再来看下面两种“刘三姐”的音乐 创设思考情景三:欣赏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刘三姐》音乐片段。
古老的民间音乐,民族乐器,古典又不失现代的包装,声光电强烈的舞台效果,民间音乐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流行音乐的舞台: 学生思考并讨论:节目中出现了哪几种乐器?有什么声音特点? 对比发现结论三:1.
巴乌 独弦琴 2.民族乐器的声音特点(各抒己见) 资料提供者:相关链接: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 S版五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