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

2018-01-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要:艾青1930年代的诗歌意象实现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的多方融合与创造性的发展.具体呈现为:一是诗歌意象的时代精神体现与艺术

摘要:艾青1930年代的诗歌意象实现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的多方融合与创造性的发展。具体呈现为:一是诗歌意象的时代精神体现与艺术美追求的融合,这种融合突出体现在“土地”与“太阳”两个具有特定民族文化意识与时代精神内蕴的意象中心创造上。

这两个母题意象,使艾青的诗歌既具有了理性的深度内涵,又具有了审美感性的生动品格。每一位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综观艾青的全部诗作,他拥有的中意象是:土地、太阳和海洋。本文试就艾青诗歌中以土地意象为主题的诗歌为赏析对象,再结合土地组诗中的内容,对诗人土地意象进行从创作背景、诗人的情感、土地意象应用的创作意图来赏析诗歌。

关键词:艾青;诗歌;土地意象

前言

就艾青诗歌里的意象而言,他的诗就可以分为土地和太阳意象系列,前者多是关注土地的忧郁、农民的悲苦和古老民族的灾难,后者多叙述历史总体趋势及民族希望;前者多是以忧郁情绪为主,后者则多光明意味。这些诗歌通过意象手法的应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且也值得大家关注。

毕竟在我国现代诗人中,像艾青这样以如此多的笔墨和深情来唱出对农村和土地的挚爱之情的,为数并不多;而能够像艾青留下许多优秀作品的人,更是寥若晨星。《北方》、《我爱这土地》、《手推车》、《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艾青诗篇中关于土地意象的经典之作,被人们称为土地组诗。

这些诗都是创作于抗日战争初期,都是他亲身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产物。如果说他早年对祖国南方的农村曾有接触和了解,那么现在对北方农村的接触更是开拓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

北方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一切令人痛心和悲伤的事情,虽然一定程度上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然后,诗人的心灵并未因此而沉沦绝望,所以更加深沉而执着地抒发了他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情怀。

一、土地意象的创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满怀热情从中国东部到中部,从中部到北部,从北部到南部到西北部——延安,这段流徙生活,使他看到了北方广大农民生活的苦难,于是写了《北方》、《乞丐》、《手推车》、《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一组以北方生活为题材的优秀诗篇,《手推车》、《我爱这土地》便是诗人北方组诗中有名的诗篇。

北方人民的悲哀充塞天地,诗人捕捉住“手推车”这一农民的常用工具,通过描绘它的尖音、它的辙迹,形象地再现了农民的苦难与悲哀,引人思索。

而《我爱这土地》中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73的诗句,更不知打动过多少读者的心!《手推车》两节诗的对应句子在句法结构上基本相同,这不仅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而且使感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里写道:“透过雪夜的草原/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失去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1]56把日本人烧杀抢掠的残暴行径一露无疑。

可见生活是诗人最好的素材,尤其是日日所见的土地,成为诗人关注的重点。正因为艾青关注的是这样有血有肉的现实社会命题,所以他不可能在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思考,不可能在一种单一的社交圈子里梭巡。

如他所说,一个伟大的诗人,他不仅在题材所触及的范围上有广泛的处理,同时表现为手法已经风格的变上有丰富的运用。因此,艾青总是自觉地最大限度地关注着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事物,关注着时代的演进。因此,艾青的诗歌突破了题材的局限性,与时俱进地发展着自己的艺术风格。

二、土地意象象征情感

诗歌向来被视为抒发情感的工具,艾青在诗歌创作上,不论是结构、语言应用、句式表达等等方面都运用自如,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果说诗歌是艾青感情的灵魂,那么艾青写诗就是用感情、灵魂在歌唱,想以此唤醒人们,希望大家都承担起对抗外敌的社会责任。

同时,艾青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深受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影响,忧患意识很重。加之中国人民长期处于贫穷、战乱、灾荒和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之下,陷于苦难的深渊。艾青诗歌以土地意象为主题展开,取材于现实生活,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和人民的苦难,表现出独特的光彩。

而且处在战乱和全民族巨大灾难中的艾青,创作与时代精神紧密契合,有着鲜明的时代感,始终贯穿着一种鲜明的人民意识。所以,土地组诗中通过对土地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国家生活的热爱,对日军侵略的愤怒,农民凄苦悲惨生活的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