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从艾青《我爱这土地》读起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作为新诗歌发展历史上的一面旗帜,艾青,有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诗篇,像《大堰河——我的保姆》、《火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我在这里选取了《我爱这土地》,因为在我习作新诗的道路上,或者说,在我读过的中外古今的一些诗篇里,始终有一只鸟用沙哑的喉咙歌唱着。
这首诗歌,诗人用了第一人称,以"我"作为情感的主线贯穿始终。在诉说着自己的哀伤或者痛苦,但是什么使诗人这样哀伤或者痛苦呢?"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因为爱着的土地、河流和风充斥着暴风雨、悲愤与激怒,归根结底是一种爱国情感。
当这种情感在诗人心中郁结的时候,作者把它形象地以一只鸟展现出来。从作者赋予这只鸟以生命,到这只鸟"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我们看到了是作为一只鸟的一生,也是作为诗人一种情感的完整呈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想作为作者,每每触及这样山河破碎、国运凋零、民心苦难的日子,定然是无数只鸟在心间穿越。
这首诗歌,全篇十句,用了五次"我"。这里的"我"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小我,即所谓我们常常用到的"我"。我想,"我"作为一个主语,人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可以看到不同意义上的我。
如何从泛"我"的意境里把自己捞出来,我想首先是提高自己对于"我"的理解和认知。一个通俗的比喻,一个人在作为个体家庭里,"我"也就是个体的我,也就是自己。但在不同的境遇里常常会用到"我",我,有时就是作为中国人的个体。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是有着属性的,也是随着境遇的改变发生着意义上的转变。这是客观世界里的我,也有主观世界里的我,既是我以什么样的境遇来礼遇自我,这里就是精神层面的自我理解。
有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为个体上的"我",对所面对的人和事,以及审视世界的视觉角度,是可塑的。通常我们诗歌的创作,都是以诗人个体的角度,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对于情感的理解,以诗句的形态呈现出来。
我想超越了自己,也就超越了个体的小"我",默然以大我立于世界,例如艾青。 我想,如若今天的诗人若以《我爱这土地》为题,恐怕谁也写不出这样深沉的诗篇了。不过,我从这首诗歌里得到了一些启示,也是我的思考,或许值得借鉴。
首先,作为一位诗人,有着爱国的激情和热情。这是诗人最优秀的基因,一直在诗句里薪火传递。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南宋诗人陆游,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宋末诗人文天祥,再到"一腔热血勤珍重,撒去犹能化碧涛"的近代女诗人秋瑾。可以说一种在国家危难时期,蛰伏在诗人心中的剧痛,犹如春蚕吐丝一样,默然成为激昂的诗句时,迸发了强烈的震撼人心的爱国精神,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就这样通过诗句传递下来。
一个人的爱有很多种,爱的份量也不同。一个人可以卿卿我我醉在甜蜜的二人世界,可以"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可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无疑是伟大的情感之一,但并不能成为诗人的唯一情感元素。
另外还有友情、亲情等等。如何调整种种情感在自己心中的位置和份量,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理解。而匈牙利裴多菲的不朽诗作《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则向我们展示一种超然于生命和爱情之上的情感元素,这里的"自由"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谓自由的泛解,它应该是国家的解放与民族的独立。最终,裴多菲为了他的国家的独立和自由,壮烈牺牲于疆场,献出了年仅25岁的生命。
爱国主义精神成就了诗人的诗篇,也成就了诗人的伟大。我想,称得上最无私、崇高的情感,莫过于爱国了。有的人,可以在某一个时刻爱国,有的人一生都在爱国。有的人爱国,有的人爱的深沉,例如艾青。 在《假如我是一只鸟》这首诗歌里,可以读到诗人的心里有着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并且能感同身受,同她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当她遭遇苦难时,比他自己遭遇苦难更为痛苦。例如艾青的这首《我爱这土地》,写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日寇的铁骑正蹂躏着中国的躯体。
作为诗人的艾青,家庭境遇还可以,拿今天的话说,也是出过国流过洋,本可以过自己的生活,但是他深切感到了国家遭受的苦难,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他的心无疑是痛灼的。
当这种情感在诗人心中纠结,最后只能以诗句的形态呈现。可见,诗歌是文字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处理。 其次,追寻朴素炙热的语言、简洁明了的笔法。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些诗人,过于讲究语言的华丽。
这样的语言与之要表现的内容,犹如衣服和人。过分的强调衣服的华丽,就会失去自我。犹如模特,美也只是在衣服上,这是一个优秀模特的本质和追求。而对于诗歌而言,是通过语言传递出情感和思想。我相信一个具有思想和品行的儒者,其内在的美感,必然体现在气质上,而非考究的衣着。
同样诗意的美感,是通过语言的空间再造,而不是语言本身。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们追寻的是诗意的内在空间感,而非其构造的材质——语言的华丽。
而在追求的过程中,一些人的语言逐渐晦涩难懂,这正表明诗者的不自信,在通过语言的障碍,拉大与读者的距离感觉,牵强附会一种难耐的诗意。当我懂得了语言的精良在于说得恰到好处,而非华丽或者精美、精彩。
当我们面对挚爱的亲人和朋友,我们不会去说他们(她们)不能理解的语言,同样,与人交流,即使是精神上的交流,也是一个简洁明了。 我记得志摩的诗,《沙扬娜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以及卞之琳先生的代表作《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可谓简洁明了,却勾勒出了一个丰富的瞬间,并且赋予了诸多情谊在里面。 对于一首优秀诗歌的理解或者解读,我们可以沉浸其中,遁着诗句询问作者的情感,并且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苍茫与灵动。也可以跳出来,从多个视角去品味和感悟作品,或许,能收获到诸多诗歌本身以外的领悟。 二〇一〇年七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