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岚清女儿 晚清同光年诗人郭岚
郭岚字九华,一名孔儒,乳名五宝,崞县宏道镇东街(今属定襄县)人。清同光年间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学者和教育家。生于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卒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享年七十有五。有《晚香诗抄存稿》上、下卷,共收诗280首。
郭岚曾祖威城、祖父佐清、父映辉,都是耕读传家的本分农民,家境还算殷实。他八岁入家塾读书,教则能诵,诵则可记,人称"小神童"。十三岁习作文章,具雅意有章法。十七岁应代州童子试,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中秀才,并在此后的每次例考中频频夺魁,成为廪生。因其自幼胸怀经济大志,除钻研时文八股外,经史子集、汉赋唐诗无所不涉,且均有"我学"。其间,学拾有感而发为诗者,约洋洋数百首。
诗稿由同乡田某借阅,因从戎新疆忘还而罹遗失,成为郭岚人生的一大憾事。在他三十岁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其子保留仅有《游五仙山二首》、《读剑南诗抄》和《步和张畏三孝廉问月二首》。然而,在腐败体制的仕途中,只凭经纶满腹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学会非经史子集的本领,也正是由于此种原因,饱学之士的郭岚,在后来的多次科场中遭到了碰壁。
在郭岚三十一岁时,参加了省城举办的三年一考的乡试。乡试在晚清要考三场,三场皆中者才称为举人,但原则上不能入仕。有些也可以入仕,那就须翌年参加京师举行的会试,从前到后挑选一定比例的举人,可以进入知县或府学、州学、县学的学官。这些人就可以享受俸禄了。郭岚在乡试的首场考试中,成绩是优秀的,据他说是自己的文章中试官,被考官"拟元"。可在第二场考试中却被黜落,"抡才自古重誉髦,第一功名忽阻挠"(《戊午闱艺拟元被黜二首》)。这个重大挫折,对他的仕途期望、家庭生活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他通过友人,到距离宏道镇十余里的崞县同川福寿山玉泉寺东,开始了他设帐授徒的漫长生涯。
仕途经济是封建社会士人唯一的出路,郭岚当然也不例外。由于外国列强的不断入侵,满清政府的空前腐败和彼伏此起的农民起义—国家不幸,百姓不幸,在诗人设馆授徒之后的二十八年中,他曾两遇亡妻之痛,儿女们无以着落,其家庭陷入了难以维计的困境。
他只好四处奔波,一边以教书谋生,一边孜孜以求治学科考。"书生面目今犹是,未许移文让不休"(《重游福寿山玉泉寺》),教书、奔波是谋生,但谋生的极致是升官发财,他骨子里仍是一心求取功名。
同治三年前后,曾受聘太谷任过凤山书院的山长。每经平遥,即去超山书院看望和请教他的恩师徐继畲。后因与当事者不和,为保全自己的名节,辞去了教职,归家治学,以备应试。
在他四十九岁时,赴省城又一次参加乡试。这一次比较顺利,三场下来成绩皆达标,正式取得了举人的任职资格。这时,诗人借喜雨抒发了当时的心境:"民物遂生今有兆,天心仁爱孰云非"(《喜雨》)。然而,正直的郭岚,仍然要靠"书卷才华"去攀枝折桂。次年,诗人满怀希望地去参加京师的举子会试,结果以失败告归,终于没能实现享傣皇禄的待遇。
京师落第后,诗人没有归乡,而是应山西凤台县(今晋城市)县令王柳亭之聘,直接去该县作了知县的幕宾。大约是献策见解不被完全采纳,"唾壶击碎无人识,只有新诗壁上涂"(《武乡道中二首》),第二年就改任凤台怀仁书院山长。这年秋,诗人家父病故,辞教职归里奔丧。服孝一载,诗人又应聘到浑源县恒麓书院任山长。在此任职三年后辞职,去参加光绪九年的京师举子会试。这次又是败北而归,"搔首问天天不语,狂歌一曲出风尘"(《保定道中》)。
光绪十年,诗人五十七岁。第二次会试落榜后,赴静乐县岑山书院任山长。他带着长子礼耕、三子么凤从侍庭训。还是三载任职后又辞去,第三次去京师参加会试,等待他的是"每食来其同嚼蜡,乞醢聊助齿牙香"(《丙戌出都重经平山途次口占》)的"味觉"。三次来京师参加会试都一样,每试必败,铩羽而归。三战三败,诗人的头脑渐渐地清醒了,"男儿立身希不朽,谁知弃作牛马走。信步迈往忽颠连,潦倒名场空白首"(《春愁吟》)。他终于发现:"寰海讲求新学问,腐儒落拓旧风尘"(《偶集同人小饮二首》)、"小子谁为千里马,老儒不值半文钱"(《冬至日偶成》)——"名缰利锁是迷津"(《官路柳》)、"潦倒京华梦一场"(《已丑边上纪事二首》)!阳春三月,诗人经平山返家。九月,赴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任教,三子么凤随从。从此以后,诗人再未参加科举考试。
光绪十六年,年已六十三岁的郭岚由归化城回到宏道老家。第二年,应崞县县令吴西白之聘,去作其幕宾。不到一年,诗人因事有感于"王粲依人千古恨,而今世态更炎凉"(《雁平道署感赋》),就辞职而去,又应聘到翼城县结文书院任教,长子礼耕从侍庭训,奉侍起居。不到一年,诗人又由翼城赴长子县廉山书院任山长。礼耕和外孙续思文(郭岚长女檩存之子)从读。这年秋,礼耕中举(亦为资格)。思文留学日本,归国后历任武川、归化、文水、清源等县县长,这是后话。年底,长子县给他送来了下年度的聘书,他也决定继续留任。可是,年底他与当事者发生了冲突,遂愤而辞职,拂袖而去。时值大雪,欲归不得。在县衙中直待过了春节后才得以行程。
光绪二十一年,郭岚已是六十八岁。垂垂老矣的他,在故乡宏道镇与郭逢丙举子任教职,培育了后来名震全国的续西峰以及邢斌丞等一批人才。这些人后来大多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在推翻满清政府和反对割据势力的斗争中,为中国的历史进程贡献了力量。续、邢推翻帝制后,在归乡的一段时间内又重开广济渠。郭岚孙郭仰舟(曾任代县警察局局长)也积极参与了修复广济渠及相关水利设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光绪二十四年,时已七十一岁的郭岚还曾去省城、赴霍州以谋生路。这大约是他最后一次出远门。重阳节后还乡。他曾数次受到忻州知州李峻臣之邀,赴州署小住。在忻交游期间,他还专程到元好问读书的系舟山福田寺及野史亭等处游览。这一年,诗人的长子礼耕赴京师参加会试,落第。但礼耕在康有为、梁启超发动联合入京十八省举人1200余人"公车上书"上签了字,请拒和、迁都、变法。郭岚闻知此事后大怒,斥责儿子。当时,诗人借抨击王安石变法的《咏史二首》对维新变法表示了反对态度。诗有"僻坚忍坐苍生误,辜负皋夔自待身","高才博学本奇人,难饰专权窃位身"就是充分的注脚。
光绪二十六年,年已七十三岁的郭岚,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载湉逃离,路经忻并往西安,而各地义和团和农民义军奋起抗击入侵之敌。动乱波及定襄崞县五台,诗人"遍地干戈国步艰,僦居端合到深山"(《庚子八月卜居合村感赋三首》),他举家到同川合村避乱。
这时,诗人年迈体衰,精力大不如前。他"书视两行眵满目,酒倾三盏醉盈眸"(《病中偶成》);然而,诗人壮心不已,仍关注国事,"南山有豹留栖隐,渭水无熊起钓滨"(《病中感事》)。
同时,他还希望自己的儿孙们击筑敲壶,韧以勤学,"书中有品行,愿汝知道义"、"书中有经济,愿汝知平治"(《冬至半夜闻馀庆福庆两孙读书志喜》)。在诗人七十四岁的立春日,写下自己临终前的最后一首诗《辛丑立春日卧病口占示长孙馀庆时年七十有四》,让他的长孙读。
既是殷殷希冀,也是诒厥孙谋。此诗的结句为"死归生寄寻常事,没世无称剧可冷"。视死如归,视生如寄,诗人豁达如是,生死观可谓超脱崇高。
《淮南子·精神训》有言:"禹南省,方济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乃熙笑而称曰:‘我受命于天,竭力而劳万民。生,寄也;死,归也。
何足以滑和?’视龙犹蝘蜒,颜色不变,龙乃弭耳掉尾而逃。"有多少残害生灵、贪生怕死的位高权重者,统统站到了从禹到岚的反面!但诗人耿耿于怀的,是以自己一生碌碌无为、壮志未酬而遗憾!对于士人来说,有诗文传世,有思想传世,这不能不说是名垂后世之大事。
就在次年,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郭岚这位为实现自己的壮志而追求了一辈子也失望了一辈子、为生活所迫而奔波了一辈子也穷困潦倒了一辈子的杰出诗人告别了人世。他的学生续西峰、邢斌丞等敬赠其"耆宿"牌匾。辛亥革命后,续等每年供其遗属生活费资。
郭岚有诗云:"半生作客劳曾惯,一日无诗俗不堪"(《丁亥归化城端阳节感赋示三儿》)。他无论半生南辕北辙、东西奔波,无论积学赶考、官场交游,但他始终坚守着一块诗歌创作的阵地不放。在诗人看来,如果哪一天没有写作,那就俗不可耐。诗歌创作成了他生命的组成部分;"诗能悟道,兼可忘贫",诗歌创作也是他精神富有的底基。诗人的诗歌,从思想性、真实性、审美性到艺术性都具有了较高的价值取向。
郭岚诗歌首先是表现自我,直抒胸臆。自己耿直正派、光明磊落的个性传达得颇为鲜明。《大雪歌》中有"落笔千言顷刻就,箕踞白眼傲王侯",《偶成》有"朴拙性情人诋毁,文章事业鬼揶揄",《友人至归绥询近况以口号答之二首》有"傲霜独有一枝菊,伴我狂歌慰寂寥",《壬辰八月初六日晚就寝梦吟诗两首》有"名真误我灰心久,热不因人傲骨存"等等。诗人科场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在腐败的体制下,一介书生不善逢迎不善钻营,鲤鱼跳龙门的梦想永远是一枕黄粱。
其次,郭岚诗歌的思想外延,除突出的个性外,跟贫苦农民同甘共难的感情最为明显。郭岚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出身农家,一生潦倒坎坷,人生处于社会的底层。虽然以教书、作幕宾为业,也广泛交游过府、州、县的一些官吏,但一直没有脱离农村,一直没吃过皇家俸禄,接触的基本上是贫苦农民。
《悯旱》"老羸转徙沿途毙,儿女飘零彻夜啼",《长平吊古》"腥风有恨吹荒草,磷火无端照故营"……像写自然灾害、兵燹人祸、生活维艰、四处漂泊的诗,字里行间无不传达出与民同舟的情感。
他在《又绝句三首》中的起句:"蒿目饥民泪暗弹,自家忘却自家难"。确实如此,他和他的家也是极度贫困。
"年来洒尽穷途泪,独有鸡鸣气未降"(《十一月雪后廉山书院早起二首》),"笑杀今吾似旧吾,囊中羞涩一钱无"(《偶成》)。他的家庭,"妻因食淡谋添味,儿不禁寒要裹棉"(《恒麓书院残腊即事二首》),"久病瞒人泣,家贫怕客来"(《悼亡》)……诗人毕竟跟常年耕耘的农民不同,他在《辛卯春日同吴西白明府观农人作业》中就感喟"吾侪体不勤,儒冠愧芒屩"表达了一种"三省吾身"的思想,以后要44M哔究何为,愿言事农学",跟农民缩小距离,向农民谦躬为学的态度,这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士人,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第三,关注时局是郭岚诗作展示思想的重要表现。身历白莲教起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戊戌维新运动、八国联军入侵与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虽然不是身处漩涡,但从小就胸怀修齐治平大志的诗人无一不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因之,忧患变故、关注政局,郁结渲泄,发而为诗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如《平阳闻警》,就是写的太平军攻入山西,山西巡检哈芬因防堵不力被革职,由王庆云接任,重新启用徐继畲督办堵击。
清廷无能收拾局势时,才想起急寻"萧曹"、"管乐"般的人才来。而当时处于前线的官衙中的皇属官吏们不仅束手无策,而且携带家眷早已望风逃窜。
路途可见的尽是离乡背井、餐风露宿、饱受兵荒马乱之苦的可怜"士女"们。其它诸如《长男存约戊戌公车落第寄勉之》、《乙未有感时事》、《忧时》、《庚子八月卜居合村感赋三首》、《病中感事》、《慨时》等。
诗人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如《怀李峻臣同年》、《赠范蔚如刑幕二首》等,认为这些"蠹虫"是造成内忧外患的主要"祸端"。他对曾国藩等卖国求荣者颇为愤懑。他对外国侵略者表现出极大愤慨。从一些诗作中也可看出,诗人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反对农民起义、反对维新变法站在慈禧一边、信守科举等等,这些都需要读郭诗时加以扬弃的。
第四,郭岚在读经史时,绝不俯仰古人,有些辨析判断,提出自己的新理念。如《韩侯岭二首》、《谒潞公轩》、《书后》等。
第五、郭岚诗歌的艺术性,最主要的是质朴自然、通俗易懂。郭岚的文友李崇洗《序》中说他的诗作"一本性情、不假雕琢",文友鲍振镛《序》中评其诗风是"不事藻绘,坦易冲和",文友唐桂《序》中赞其诗曰"率臆直陈,不屑絺章饰句"。知人论诗,这些评论是中肯的、确切的。这倒不是诗人不善华词丽句,而是有意为之。他交往的是底层平民百姓,写的诗文也须让平民百姓看得懂,记得住。诗人和他同时代的很多文人,大抵都是应用自然朴素、平易浅近的语体、结构和意蕴来创作的。这对于"五四"新诗、白话文运动起到了一定的过渡作用。且举一例。《重九赏菊花二首》之二:"此花愈瘦愈精神,隐约东篱是后身。却笑牡丹无傲骨,但涂脂粉媚时人。"正是通过行云流水、不假雕饰的语言,才显得诗作婉约流畅、活泼清新,才将刚直不阿、堂正做人的思想行为揭示出来。
另外,郭岚诗歌想象力丰富,从现实起飞最后落到现实中来。他的诗歌,有的刚劲豪放,有的柔情似水;有的引经据典,意境深沉,有的幽默风趣,如叙家常,等等。郭岚,不愧是一位晚清时期的杰出诗人。
作者简介:薄子涛,定襄人。山西大学1965级中文本科毕业。国家一级作家。有《聊斋艺术谈》、《卷天斋集》、《薄子涛评论集》、《昀听谱》等。主编12部书。其作品获各类奖5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