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警保卫黄长烨 聚焦在伊拉克巴格达保卫我外交官的中国武警
2004年2月17日,北京时间零时30分,由6名中国武警组成的中国驻伊大使馆复馆小组警卫组几经周折,终于护送7名工作人员安全进入巴格达。以前只在电视里看到的景象一下子出现在他们眼前:街道上一片狼籍,被炸毁的汽车和倒塌的房屋到处都是,每幢大楼前都有一群人拿着枪……
对来往的每一个人,既要相信人家,又要保持足够的警惕,甚至还要记住每一个出入饭店人员的面孔。
中国驻伊大使馆复馆小组的驻地是巴格达曼苏尔饭店。警卫组进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饭店的内部环境和周边情况,以及各楼层的房间、电梯等,逐一进行详细检查、了解,不放过任何可能带来危险的细节。对来往的每一个人,他们既要相信人家,又要保持足够的警惕,甚至还要记住每一个出入饭店人员的面孔,一旦发现可疑人员还要采取相应措施。
由于是首次执行这样特殊的任务,警卫队员无章可循,无经验可考。同时,随着使馆工作人员出行频率的增加和对伊局势的了解,哪条路安全,哪个地方危险,他们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警卫组组长席栓柱说,每次出门的时候,一换上军装,枪拿到手里,心里的压力就特别大,一要确保中国外交人员的安全,二要确保自身安全。
“可以说,保护他们生命安全的责任都在我们的肩头。”为此,警卫组制订了详尽的安全措施和预案,草拟了《驻外使馆警卫勤务实施细则》。
碰到堵车,或者有穿着长袍的乞丐靠近汽车,他们就很紧张———谁知道哪辆车上装着汽车炸弹?谁知道长袍子下有没有藏着武器?
6名警卫组成员都是从武警北京总队“优中选优、好中选好、尖中选尖”挑出来的,他们既是警卫工作的多面手,又各有特长:席栓柱经验丰富,李亚光英勇果敢,苏军能百步穿杨,丁秀国会飞檐走壁,王志刚机智勇敢,武好擅防暴排险。
6名警卫队员在离开北京前,进行过严格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车辆的编队、排序、警卫人员的分工、途中观察情况的方法、停车加油时的特殊防卫,大使下车时的贴身警卫等,都有一整套的安全防卫预案。
尽管如此,第一次外出执行任务———护卫中国驻伊代办孙必干前往拜会伊拉克临时政府的外交部长时,这些“武艺高强”的警卫队员还是万分紧张。
一路上,他们都在紧张的观察外面的情况,席栓柱说,一个特别突出的感觉就是“眼睛不够用”。碰到堵车,或者有穿着长袍的乞丐靠近汽车,他们就很紧张——谁知道哪辆车上装着汽车炸弹?谁知道长袍子下有没有藏着武器?
武好对在伊拉克第一次值勤的情形记得特别清楚。那天晚上,他和另一个战友一直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外面时常传来枪声,每次枪响后,他们就把灯熄灭,然后趴在窗口向外观察,用电台互相沟通。一晚上都没停过。
武好第一次外出执行任务是到巴格达后的第三天,陪同一名外交官到伊临管会送照会。那天,他把手枪保险打开,坐在副驾驶位置上,通过后视镜观察左右两边。在执行任务的两个多小时里,他的枪一直在手里紧紧握着。有人劝他放松一下,他说:谁都可以放松,我们警卫一刻也不能放松。
车队在开进途中,距离车队不到200米的地方突然发生爆炸,6名警卫人员没有丝毫犹豫,没等工作人员回过神来,他们已经用自己的身体把使馆工作人员和车辆围得风雨不透
在巴格达执行警卫任务,危险几乎是天天看得见,与死神擦肩而过是常事。
6月17日,巴格达一个新兵征募站发生自杀式爆炸。当孙必干大使所乘的汽车通过那里时,爆炸发生才几分钟,伊拉克警方和美军还没有控制现场。为了安全起见,席栓柱建议车队绕行附近的一座立交桥。从桥上望去,爆炸现场血肉模糊,令人不寒而栗。
宣布伊拉克临时政府组成人员名单那天是6月1日,孙必干代办应邀出席仪式,李亚光和苏军两人护送孙代办进去,武好在外边的汽车上留守。
当天中午12时20分左右,忽然武好所在的汽车右侧100米处发生爆炸,霎时,整个汽车和外交部大楼都摇晃起来。在一片混乱中,李亚光和苏军立即把孙代办围在中间,而等在外面的武好也立即掩护另一名工作人员隐蔽。这次爆炸当场炸死15人。
还有一次,李亚光护送孙代办去临管会办事,进入临管会大楼第二个检查站时,刚离开的第一个检查站就发生爆炸,而他们当时距离爆炸现场只有100米。后来他们得知,有两名美军在那次爆炸中丧生。
为了安全,所有警卫队员一天24小时都必须“枪不离身”。“枪就是军人的第二条生命”,中尉警官李亚光说。
一次,车队在开进途中,距离车队不到200米的地方突然发生爆炸,6名警卫人员没有丝毫犹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进入战斗位置,还没等工作人员回过神来,他们已经用自己的身体把使馆工作人员和车辆围得风雨不透。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警卫队员敏捷的身手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深深感动了。
“枪声和爆炸声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就连电话里也经常听到枪声。”
据统计,在伊拉克,平均每3个人就有一枝枪。除去儿童,这个比例可想而知,伊安全局势由此可见一斑。用席栓柱的话讲:“枪声和爆炸声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就连电话里也经常听到枪声。”
警卫人员在伊拉克已经习惯于枪声中入眠、炮声中惊醒的生活。3月8日,适逢伊拉克临管会签署临时宪法,在曼苏尔饭店以南500米发生一起爆炸事件。发生爆炸时,复馆小组工作人员和警卫人员都在饭店内。席栓柱立即抄起12倍望远镜,从阳台上观察外面的情况,其他警卫人员也都进入临战状态。
3月11日凌晨,夜贼光顾曼苏尔饭店,被饭店警卫赶走。断断续续的枪声使警卫人员高度戒备,除一人监守岗位值勤外,其他队员都各自按照预案部署,加强对房间周围的警戒。席栓柱说:“巴格达确实很危险,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意外情况,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使馆工作人员安危,丝毫不能大意。”
在伊拉克的中国人不是很多,包括大使馆人员、新华社记者、几家公司驻伊人员和零星的几个商人,总共不过四五十人。虽然伊拉克的老百姓对中国人很友好,但出于安全考虑,组里还是规定警卫人员不能单独上街或逛商店。
每次外出执行任务,为了表明自己是中国人,队员们都要佩带国旗徽章,而且每个人都会说一句最基本的阿拉伯语:“我是中国人”。每当队员们说起这句话时,伊拉克的老百姓就会竖起大拇指,用阿语向队员们表示祝福。用孙大使的话讲,“这完全得益于中国的外交政策和中国人民对他国人民的友好态度”。
亲人远在异乡,让身在祖国的家人分外牵挂。这些警卫队员的家人都养成了看新闻的习惯,每到有伊拉克方面的消息他们都特别关注,周围的同事和邻居也会主动把自己知道的关于伊拉克的事告诉他们。
2004年2月13日,约旦时间上午10时,警卫组长席栓柱接到一个意外的电话。
那天,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与驻伊拉克使馆复馆小组成员通电话时,专门要求与负责警卫的席栓柱讲话:“席团长,你好!我也当过兵,但我最高只当过炊事班长。”李部长风趣的开场白让在场的每个人的心情都放松了。李部长对复馆小组所有人员的情况非常了解,他一口气叫出了包括7位工作人员和6位警卫人员在内共13个人的名字。
“我们要好好向你们学习!我们心里都想着你们!”部长的深情问候,令警卫队员们分外感动。
“我和妈妈都非常想念爸爸,都盼着爸爸早点回来。每次看到电视中爸爸的镜头,我和妈妈都会在电视外和爸爸说话。”
8月中旬,笔者通过电话,分别与席栓柱、李亚光等6位警卫人员的家人取得了联系。席栓柱家接电话的女儿倩倩告诉笔者:“我和妈妈都非常想念爸爸,都盼着爸爸早点回来。每次看到电视中爸爸的镜头,我和妈妈都会在电视外和爸爸说话。”
最后,我们从6位警卫队员的家人的话中各摘取了一句,转告给了远方的勇士。
席倩倩:“爸爸,保重身体,我和妈妈等着你回来。”
李亚光的姐姐李卫芳:“弟弟,你放心,爸妈的身体好着呢。你一定要注意安全,全家人等着你的好消息。”
丁秀国的妈妈董桂兰:“儿啊,好好干,别为爹娘操心,只要你平安,娘就放心了。”
王志刚的爸爸王有本:“志刚,别给咱家丢人,要争取早日立功!”
武好的爸爸武金牛:“好儿,爹娘都盼着你回来,在那边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苏军的爸爸苏传宝:“好儿子,有出息,比爹强,千万要注意身体,完成好任务。”
当远在祖国的亲人的嘱托传到巴格达时,6位铮铮铁汉被深深感动了,他们更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因为,他们身系的不仅仅是7位驻伊使馆人员的安危,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捍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尹长兵 张向东 李曙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