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佳北京大学 初识北京大学医学部那些勤奋又大胆的医学生

2017-08-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哈治疗期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医生曾专程到哈尔滨,为张丽莉做心理咨询和疏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北京大学医学部.初识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哈治疗期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医生曾专程到哈尔滨,为张丽莉做心理咨询和疏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北京大学医学部。

初识“北医”

从北大东门出发,坐上半小时左右的公交车,我们就来到了位于学院路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医学部是北京大学的一部分,因为历史上与北大“分分合合”数次,未被纳入其他院系所在的燕园校区。1946年7月,北京大学在北平复校。

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连同附属医院一同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建院并更名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2000年4月3日,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正式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2000年5月4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2010年,我参加高考,那年北京大学医学部与北京大学分为两个代码分别进行招生,报考时就需要选择自己的具体专业。医学生们对自己的专业有着极强的认同感,他们简称北京大学医学部为“北医”,称北大其他院系所在的燕园为“本部”。

最近几年以来,学校的制度有了变革,医学生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年都被安排在燕园度过,大二之后再迁回学院路校区,我也因此得以认识一些医学部的同学。大一上学期的体育课我选了乒乓球,期末考试前夕我想好好准备,找时间多多练习,但乒乓球又不是独自一人就能练习的运动,大家纷纷组对训练。

跟我一起打球的同学阿海恰巧来自医学部,他的专业是药学,日后我又认识了阿海在医学部的其他朋友,于是也开始对医学部有了我自己的了解。

北京大学医学部下设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医学人文研究院、公共教学部等若干学院和学部,各个学院之下又设有十分详细分科的系。医学部的同学们因所学习专业之不同,学习的年限也不尽相同:临床专业与口腔专业要读8年,药学专业要读6年,医学英语专业、预防专业要读5年……每个学期里,医学部往往比我们本部提早开学两周,期末考试又比本部推迟结束一周左右,寒暑假都比本部要短。

当我还在哈尔滨欣赏雪景或者避暑乘凉的时候,医学部的同学已经返回校园了。

去年寒假,医学部开学的时间正好撞上了春节后返城高峰,火车票一票难求,阿海同学家在新疆,返京票很紧缺,但是开学绝对不能耽误,阿海最后买了站票,足足三天的旅程,一路站回了北京。想想这种场景就觉得很感动。

你够有胆量吗?

医学部必修的解剖课是出了名的严格,一般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熟记人体的结构,之后再动手实践。在解剖楼的走廊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标本,各类器官浸泡在福尔马林里,不同位置的人体横截面,老校长捐赠给学校的骨架,都让人不寒而栗。

解剖课上,医学生戴上胶皮手套,在老师的指导下触摸标本,供教学用的标本一般都处理得很好,肌肉组织肌理清晰,逼真极了,这可是需要胆大才成。解剖课还要求同学们动手解剖,从小白鼠,到兔子,都要挑开肚膛一探究竟。

要上解剖课胆子太小可不行,曾听一位学长开玩笑地说他的一个同学,他辛辛苦苦地准备高考,最终考上了北大医学部,进入分数极高的临床专业,旁人都很羡慕,这位仁兄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退学了。据说他见不得血淋淋的场面,常常头晕恶心,心理阴影也很重,所幸退学之后重新高考,又考上北大本部了。

医学生几乎每天都在写实验报告,处理实验数据,待在实验室,忙碌得很。大家常常开玩笑说:“找男朋友不要找学医的、学化学的、学生物的。”这群人整天泡在实验室里,哪有空来陪女朋友?以前一直觉得这都是开玩笑,直到那天我见识到了真的医学生。

我的一位在清华的女友是个话剧迷,我们两人常一起去首都剧场看戏。某次有一个较长的剧目上演,散场的时候太晚,朋友决定找上一个男生来陪同。该男生是我朋友的高中同学,交情很深,恰巧在北大医学部,我虽不认识,但也算是校友了,看到他觉得很亲切。

之后的一路上这印象全都改变了,这位临床专业的男生一直在讲自己的专业课,自己的实验,最近如何忙,总之他觉得自己来陪我们看话剧真是太够意思了!我跟清华女友两人都是文科出身,对这种专业话题完全听不懂,也没兴趣。

一路上我很沮丧,觉得自己笨透了,默默决定以后再也不见这种医学男了。关于实验,阿海曾跟我抱怨好几天中午都没吃饭,饿得难受。我说:“你又不减肥,为什么不去吃午饭?”他回答:“实验要做上一整天,而且离不开人,中午要看那些液体冒泡泡。做不好下午还要重新做,搞不好晚饭也没得吃。”实验用液体还有刺激性,味道不好,估计有时间的时候也没食欲吧。

那些大“学霸”

在北大,“学霸”一词出现频率很高,指的是那些勤奋学习又成绩优异的人,而且成绩往往好到无人能敌。“学霸”有时是褒义词,用来夸奖勤奋用功的学生;“学霸”有时又是贬义词,指那些死读书的呆子。在本部,山东人和河南人“学霸”所占比例高,估计是省份人口多、高考压力大,不拼命学习都考不上北大,考来之后依旧故我,就成了“学霸”。到了医学部,他们都是小巫见大巫,医学部到处都是“学霸”。

医学生在大二伊始纷纷迁入北医校区,与燕园作别。他们说,本部课余活动众多,生活丰富多彩;而北医则是宁静的,是让人心静的地方,是适合做学术的地方。北医有自己的医学图书馆,也有很多的自习室,勤奋的学子们大多在以上两种场所出没,钻研着,努力着。

“学霸”都是被逼出来的。医学部的考试极难,甚至有“四大名捕”一说,有四门课程考试难度很大,不认真准备必定要不及格,这四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就并称为“四大名捕”。阿海上学期曾选了其中一位“名捕”的课,全班都很紧张,早早开始复习,临考前一个月,班上还组织了“拜师”活动,成绩一般的同学拜成绩好的同学为师,大家一起学习,学习好的同学巩固知识,成绩一般的同学也有很大进步,总之大家的目标是不挂科。

班里还会组织大自习,所有人在一间大教室里一起自习,复习时有不懂的可以方便问其他同学。期末考试的时候到了,“名捕”老师还没发卷子,先在黑板上写了补考时间,足可见其课程之严格。这样的严师才是催生“学霸”的动力啊!

除了学医学知识,还要学习外语。北医开设各种外语课程,鼓励同学们学第二外语。医学英语专业的同学必须修第二外语。医学中很多植物的命名都用拉丁文,学习药学的同学必修拉丁文课程。我以前一直以为拉丁文是古代欧洲语言,一般都是历史研究中才能使用到,不是我们系的人有兴趣学。

我这学期在上拉丁文课程,名词有10种变格,动词变位不计其数,头疼得很,看到他们也在学,就觉得安慰多了。他们的课上有用拉丁文写处方的练习,翻译“请取3粒颠茄片”之类的句子,只学命令式也就足够了,相对还是轻松的。

医学部的学习不局限于校园,除了药学专业的同学,其他专业都有高年级学生到医院实习,其中临床专业的实习时间最长。北大医学部有众多的附属医院,学生每年会去不同的医院实习。北大的诸多附属医院水平很高,毕业之后,他们也往往优先考虑到这些医院来工作,药学和医学英语等特殊专业的同学常常选择进入研究机构工作。

后记:

看着他们进出实验室的样子,我反思自己每日读书、写字的生活,内心有些小愧疚,总觉自己不如他们勤奋,不如他们刻苦。医学生用他们的行为影响着整个北大的学术氛围。我一直不相信所谓“上了大学就轻松了,不用学习了”的论调,或许文艺活动确实比高中要丰富,想放任自己也未尝不可。可是,扎扎实实读书,认认真真思考,这永远是在大学里该做的正经事。我与医学生同在北大,也因此被他们的勤奋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