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国画 新长城传媒丨为中国画正名——艺术大家傅抱石
南京博物馆是中国四大博物馆之一,一位现代画家却能在这里永久地占有一席之地,他就是傅抱石。
傅抱石生于江西南昌棚户区的补伞人家里,出生时贫穷的父母给他取名长生,寓意有活命的运气。因其父有肺病,家里连吃饭都成问题。生活在贫困、痨病中,让他从小萌生趋利避害的本能,在拥挤嘈杂的小街上,他的目光投向巷口的刻字摊。他的艺术生涯是从这个小铺开始的,此后便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
傅抱石的母亲给年幼的他埋下人要有志向的信念。当时对棚户区的百姓来说最有权势的应当是警察,而傅抱石人生中第一个贵人正是负责这片区的陶警察,是他让抱石有私塾门外旁听的机会。当小学教员发现从未进过学堂的他,不仅会刻字还能认识很多字,便出面担保让他插班到师范附小上学,那一年他13岁。四年后,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出于对美术的兴趣,他成为艺术师范生。
傅抱石在那利用闲暇之余临摹古人印谱,模仿赵之谦的印章,惟妙惟肖。而后他取名抱石,来源于爱国诗人屈原抱石投江的有感而发。那时他开始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尤其看石涛的“我用我法”顿开茅塞,他更欣赏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思想。
1926年,傅抱石被留在师范附小任教,他带母亲搬出棚户区。不到一年又到中学任教,对破格而来的待遇让22岁的他不安心,这一年他写了第一部专著《摹印学》。
1929年,25岁的傅抱石在众人眼里他是南昌篆刻界小有名气的抱石斋主人,是教育界公认有才华的教师。他出版第一部著作《中国绘画变迁史纲》,提出“研究中国绘画的三大要素——人品、学部、天才”,还提出“提高中国绘画的价值”和“增进中国绘画对于世界贡献的动力及信仰”的思想,反映他对中国艺术的一些独特的思考。
1931年7月,傅抱石拿着5年前写成的《摹印学》手稿在江西大旅社门前等待徐悲鸿直到傍晚,没有见到。最后他快步上楼,请人打开徐悲鸿下榻的房间,将手稿放在卧室床头,正是这一鲁莽的举动,让他抓住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机遇,从此走上另一条人生之路。
徐悲鸿鼓励傅抱石去日本留学深造,并主动画一幅《奔马图》送给当时江西省的政要大员熊式辉。后来傅抱石以学习日本陶瓷工艺技术的名义公费留学。
1933-1936年,傅抱石在日本东京武藏野美术大学研究部,完成从学习东洋工艺美术留学生到中国美术史理论家的蜕变,这一切得益于他的日本老师金原省吾。
傅抱石从翻译老师的《唐代之绘画》和《宋代之绘入手》,开始对中国绘画史进行更为专业和系统的研究。他抓住东晋顾恺之这一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并针对日本史学界某一专家对这个问题的曲解,完成《论顾恺之至荆浩山水画史问题》。
接着,他开始撰写石涛的评传,以通过此连接中国绘画史的发展脉络,同时也表达自己对这位著名画家的景仰。不久,傅抱石完成《中国绘画理论》和《论秦汉诸美术与西方之关系》的研究和写作。这一时期,傅抱石在美术史论方面的成就,在许多领域都填补美术史论研究中的空白,同时这方面的成就又反作用于美术创作,为他形成独特的画风奠定基础。
留学间,傅抱石专门拜访因“四一二”政变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彼此建立亦师亦友的深厚友谊。傅抱石在史论研究中经常向郭沫若请教,在绘画创作上也不时得到郭沫若的批评,而郭沫若在这种交往中不断地发现傅抱石的艺术天分和才华,每见傅抱石的得意之作都为之题咏,并为傅抱石在日本的首次画展题写展名,给予极大鼓励。可以说郭沫若广博的学识和在日本的影响,为傅抱石在日本的发展给予很大的帮助。
1935年6月,因得知母亲病危的消息,傅抱石提前结束留学生涯。归国后,他在徐悲鸿的鼎力推荐下,破格担任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美术史讲师。他除上课外,全力做研究,其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画的改变,由我开始。”
1937年,抗战爆发后,傅抱石应郭沫若之邀,于1938年进入国民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后随三厅撤至重庆。在重庆,傅抱石迎来他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那时期人物画以《琵琶行》《长干行》《唐人诗意》,山水画以《夏山图》为代表。
1939年4月,搬到重庆的傅抱石遭遇持续一年多的重庆大轰炸,战乱中家人的安危、工作的奔波劳顿、生活的窘迫,重重压在傅抱石的心头,此时房东储存的一窖土酒改变他的生活。一向做事谨慎的傅抱石,恐怕没想到这本会麻醉神经让人失控的酒,却使他的艺术脱胎换骨,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他曾说:“画山水的,在四川若没有感动,实在是辜负了四川的山水,以金刚坡为中心,周围数十里我常跑的地方,确是好景说不尽,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随处都是画人的粉本。烟笼雾锁,苍茫雄奇,这境界是沉缅于东南的人,所没有,所不敢有的。”
1941年秋,借助屋顶微弱的光线,喝过几杯的他铺纸作画,不在顾及传统的用笔法度,将笔锋打散,如疾风骤雨般,快速在纸上皴擦点染,一幅《重庆金刚坡图》就此诞生。从此画开始,傅抱石创造一种前无古人来描绘巴蜀山水的技法,此技被后人称作“抱石皴”。
1944年9月,《夏山图》完成。画作用笔潇洒,用墨酣畅,并将水、墨、色融合一体,尤其墨色表现,浓墨处浓黑透亮,淡墨处秀逸朦胧,蓊郁淋漓,气势磅礴。用笔变化多姿,在墨色将干未干时,以散锋乱笔尽情挥写,组成画面的有机节奏。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当年10月,傅抱石和全家离开居住近七年的重庆,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因艺术要为政治服务的方针,傅抱石开始尝试用传统笔墨来描绘毛泽东诗词中富有诗意的篇章,这一时期创作的《沁园春 雪》《七律 长征》《清平乐 六盘山》等作品参加南京市第一届美术展览会,获得好评。这个展览给傅抱石带来一次意想不到的机遇。
1958年,傅抱石的个人画集《傅抱石画集》出版,郭沫若为之作序,并在序中提出“我国绘画,南北有二石。北石即齐白石,南石即傅抱石”。郭沫若还手书“南石斋”赠予傅抱石。而这本画集的出版,也使傅抱石在中国画坛上奠定具有历史意义的地位。
1959年6月,在国庆10周年到来之际,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迎宾大厅,需一张巨幅山水画,在时任中科院院长好友郭沫若的大力推荐下,周恩来总理亲自下令,让傅抱石与关山月共同创作一幅关乎国家形象的重要作品。因周总理了解两人的生活,下令每天每人给一瓶茅台。
为完成好这个重大政治任务,傅抱石殚精竭虑,不仅数次改动小稿,还专门制作画笔,创作中使用的大笔和排笔杆子,有1米多长,调色用的搪瓷面盆,一摆就是五六个,三个月后这幅以《沁园春 雪》为蓝本的巨幅山水《江山如此多娇》终于完成。
它是唯一一幅由毛泽东亲笔题字的绘画作品,也是中国美术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水墨画。
1960年3月在《江山如此多娇》问世半年后,文化部批准成立江苏国画院,傅抱石担任院长。从此他成为一位职业画家。出任院长后的半年,他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开展一次长途写生,历时3月,跨越6省,行程两万三千里,主要画当代的山水风貌。1961年,这些画作在北京展览,轰动全国,后来人们把傅抱石带领的这一批画家称为新金陵画派。
1962年10月,浙江有关方面安排傅抱石全家到杭州休养。在杭州半年他仍坚持创作。1965年9月29日,傅抱石因脑溢血在家中辞世,享年61岁。
傅抱石最大的贡献就是为中国画正名,为古老而传统的中国画面对新社会、新需要杀出一条血路,永获新生。
美术家,是时代的先驱者,是民族文化运动的干员!他有与众不同的脑袋,他能引导大众接近固有的民族艺术。——《文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