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沪剧名家名段欣赏 沪剧跟着上海一起进步

2019-02-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们跟观众的交流几乎就像邻居一样,就是这样走到观众中去.问:<邓世昌>这部剧跟沪剧的传统风格不太一样,第一次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之前,您有没有什么顾虑?茅善玉:其实没什么顾虑.沪剧是一个年轻的剧种,因为它年轻,于是它有勇气,愿意去变.去创新.去开拓.沪剧的求新求变是一贯的.<邓世昌>这个主题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演过了,叫<甲午海战>.前头有榜样,我们再做的时候没觉得很大不一样.沪剧是跟着时代走的,是跟着城市一起进步的,它是很当下的一种审美.上海沪剧名家名段欣赏 沪剧跟着

我们跟观众的交流几乎就像邻居一样,就是这样走到观众中去。

问:《邓世昌》这部剧跟沪剧的传统风格不太一样,第一次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之前,您有没有什么顾虑?

茅善玉:其实没什么顾虑。沪剧是一个年轻的剧种,因为它年轻,于是它有勇气,愿意去变、去创新、去开拓。沪剧的求新求变是一贯的。《邓世昌》这个主题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演过了,叫《甲午海战》。前头有榜样,我们再做的时候没觉得很大不一样。沪剧是跟着时代走的,是跟着城市一起进步的,它是很当下的一种审美。

上海沪剧名家名段欣赏 沪剧跟着上海一起进步

问:您今年要在艺术节上演的《敦煌女儿》是不是也有相同之处?2013年的时候有过一部。

茅善玉:对,今年的《敦煌女儿》是艺术节的委约作品。这是一部现实题材,一部很当下的戏。2013年我们演了,有点不满足,于是就同一个人物、同一个主题,几乎推倒重来。一个艺术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静下心来不断打磨。重新打造后,几乎没什么地方是一样的。沪剧是上海的本土文化,希望能够代表上海的城市文化,我们对自己是有要求的。

上海沪剧名家名段欣赏 沪剧跟着上海一起进步

问:您和沪剧团经常深入基层演出,就在离观众只有两三米的环境里?

茅善玉:沪剧本来就是亲民的,表现的方式或者说题材的选择,基本都是身边的这些人和事,很鲜活,很现代,很生活。所以我们走到观众中去不是偶然的。我们跟观众们的交流几乎就像邻居一样,他们会一会儿拉一下你,一会儿拍一下你,一会儿要跟你拍一个照,都像朋友一样了。

上海国际艺术节有一个特别之处是,除了剧场,还要求每个剧团、每个剧组自觉下基层,去贴近老百姓,去服务那些不方便到剧场来看的群众。我想这就是国际艺术节很重要的一个宗旨,它服务大众,它是一个人民的节日。

问:在这种亲民的一线演出中,有没有发生过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事情?

茅善玉:经常有。我们去基层演出,演唱的大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大家都能哼唱的一些曲目,他们非常踊跃。现在的观众们很好,好在哪?他们很大方,很得体。你请他,他很愿意来参与;他也不会觉得万一我唱得不好会怎么样,观众也非常宽容,贵在参与。我觉得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大家都愿意来享受、来分享。

问: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把沪剧艺术推广给更多的人,特别是沪语区以外的一些人?

茅善玉:是,我们除了在上海演出,还经常巡回演出,特别是江苏、浙江,这些地方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此外,我们跟教委合作进校园,让年轻学子们从小就知道上海有个沪剧,是我们的本土文化。播下一颗种子,慢慢它会生根发芽的。

问:您觉得艺术节这个平台怎么样?今年是艺术节第20个年头,也是改革开放40年。您是上海艺术家,请问您对“2040,大家回家”这句话怎样理解?

茅善玉:艺术节是上海的一个文化品牌。一座城市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原创性的文化,就有生命力和有内涵。有节和没节不一样。这个“大家”确实是两层意思。我想如果艺术大家心里没有大家,没有老百姓,那就是孤家寡人。如果只是有了大家,而没有艺术大家,那也会缺少引领。所以这两个大家都很需要,所以,2040,大家回家。(史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