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zydzyd小城故事的 遊子眼中的故鄉:小城故事多 處處皆新意

2018-09-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美麗鄉村建設令多地民宿經濟不斷壯大. 王逸飛 攝轉眼,春節假期進入尾聲.對於許多遊子而言,歸來的喜悅即將切換為離開的不捨.在這段難得的時間裏,他們感知著家鄉變化,更新著鄉愁記憶.傾聽"遊子吟",傾聽那些充滿新意的小城發展故事,便也是體味城鄉之變.時代之變.类似zydzyd小城故事的 遊子眼中的故鄉:小城故事多 處處皆新意二維碼正成為越來越多商戶的"標配".(資料圖) 王逸飛 攝衣食住行:生活質量"大變臉"春節期間,千萬遊子從打拼的一二線城市回到小

美麗鄉村建設令多地民宿經濟不斷壯大。 王逸飛 攝

轉眼,春節假期進入尾聲。對於許多遊子而言,歸來的喜悅即將切換為離開的不捨。在這段難得的時間裏,他們感知著家鄉變化,更新著鄉愁記憶。傾聽“遊子吟”,傾聽那些充滿新意的小城發展故事,便也是體味城鄉之變、時代之變。

类似zydzyd小城故事的 遊子眼中的故鄉:小城故事多 處處皆新意

二維碼正成為越來越多商戶的“標配”。(資料圖) 王逸飛 攝

衣食住行:生活質量“大變臉”

春節期間,千萬遊子從打拼的一二線城市回到小城集鎮,他們中的許多人,也從衣食住行中感受著家鄉的生活質量之變。

类似zydzyd小城故事的 遊子眼中的故鄉:小城故事多 處處皆新意

這種變化,體現在一頓年夜飯中。

在山東人李鵬的印象裏,年夜飯一直是家鄉味道的合集,如自家炸的丸子、酥肉、豆腐,自家包的餃子等。而今年他的強烈感受便是,雖然回到一個普通小縣城,但他的年夜飯已經成為匯聚各地美食的“大餐”。

类似zydzyd小城故事的 遊子眼中的故鄉:小城故事多 處處皆新意

“我們幾個在外工作的人帶回了北京、杭州等地的特色美食,妹妹還從網上買了澳洲龍蝦、新西蘭牛肉,喝的酒也從家鄉的白酒變成了進口葡萄酒。”李鵬説。

這也是中國人餐桌變化的縮影。來自國內某電商網站的今年年貨節數據顯示,與去年相比,2018年生鮮銷售額同比增長超過140%,龍蝦、帝王蟹的銷售越來越多,年夜飯採購也從拼價格升級到重品質,體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關於變化,家鄉或是回家路上的交通愈發便捷也是不少遊子的體會。

在杭州工作多年的王剛,每年回山西長治的老家都要在鄭州中轉。“以前杭州到鄭州的火車基本上是綠皮車和紅皮車,15個小時的車程讓回家路變的十分漫長,全程大約要花24個小時。現在杭州與鄭州之間開通了多趟高鐵,快速、舒適,早上出發傍晚就能到家。”

春節回到家鄉山東菏澤東明縣過年的“90後”李鑫鑫發現,縣裏的公共交通有了很大的變化。

她説,“一個很好的變化就是有了公交車。可能很難想象,以前我們這裡是沒有公交車的,大家沒有坐公交出行的習慣。現在為了鼓勵綠色出行,縣裏所有的公交車直到二月底前都免費。”

家鄉的生活質量之變,也在一次次逛街中就能感受。

“雖然在浙江工作,但也很少有機會回諸暨逛逛。這幾天陪著親人四處走走,發現家鄉正在從‘小縣城’變為‘大城市’。比如以前只能在一二線城市買到的品牌,如今在諸暨街頭隨處可見。”浙江諸暨人方明(化名)描述著她的發現。

在許多三四線城市及縣城鄉鎮,不放煙花爆竹正成為新“風尚”。 王逸飛 攝

農村觀察:鄉村振興有更多期待

遊子回鄉的所見所聞,也能觀察到中國農村的發展變化。

今年春節,浙江衢州中央方村的一些返鄉年輕人發現,因為村裏村郵站的存在,讓農村購物消費已不再是難題。

村郵站是由鄉鎮級以下的行政單位和相關組織以村為單位設置的郵站,除其傳統業務範圍外,還提供多項公共服務,幫村民選購貨物等。

“我們建立的郵掌櫃系統,不但可以幫助當地推銷農産品,還能在網上購買全國各地的生態土特産。”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衢州市分公司電商業務管理員徐建華介紹,“現在只要點點鼠標等待商品上門就可以了,村民也能買到更多放心商品。”

來自鄉村的新氣象還有很多。在杭州工作的王新(化名)每年回到北方的外婆家時,都會感受到來自農村的快速變化。

“小時候村裏都是土坯房,而現在已經都變成了紅磚房、二層樓。今年外婆家裏的電視從有線電視換成了網絡電視,他們對網絡電視的操作比城裏人都‘溜’。另外,舅舅説現在村裏幾乎每家每戶都安裝了無線網絡。”他説。

不僅如此,令王新印象深刻的,是美麗鄉村建設正在老家正如火如荼開展起來。“看到老家的幾個村子都豎起了‘美麗鄉村’的牌子,有的修了廊橋花園,有的給老年人修建了專門的老年公寓,還有的村做了全新的綠化亮化,充滿著新氣象。”

不論南北,不論東西,一片片最具鄉土氣息的土地上發生的故事,正讓農村成為新的希望田野。而當下,人們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相信,鄉村振興值得擁有更多期待。

社會變遷:二維碼與綠色時代

對於許多歸鄉人來説,大城市與小城市的“邊際”開始縮小,社會發展的日趨同步同樣是回到家鄉感受到的明顯變化。在這方面,無現金支付的普及與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提升即是代表。

王新清楚記得,兩年前無現金支付在杭州已經普及時,他回到老家還很難有使用手機支付的機會,提出能否手機支付甚至招來過店家的“奇異”眼光。而現在,街邊商販都可使用二維碼付款已經不是大城市的“專利”。

“在我的家鄉山東鄒平,現在不僅大的商場超市能用手機付款,在一些小的店家購物,店員會先問用支付寶還是微信,此外路邊的許多小攤都擺上了二維碼。家裏父母一輩的老人,也都會手機付款、發紅包了。”王新説。

而談及環保觀念提升,許多三四線城市乃至縣市的人們對煙花爆竹燃放的態度轉變便是例證。

方明介紹,以前過年,“放煙火”的攀比之風在家鄉一些地方盛行,每年“大戶人家”都會大量購置、燃放煙花爆竹。“在許多人的傳統觀念中,誰家煙花燃放的多,誰家就富裕,家大業大。放完煙火,主人還會把煙花殼堆在門口,以顯示‘富足’。”

“但是這一兩年,明顯感覺到燃放煙花的人變少了,以前大年三十爆竹響徹通宵,今年明顯變少。以前屬於煙花大戶的一個親戚每年買煙花爆竹就要近萬元,而現在其家人這常勸説放煙花污染環境,政府也在倡導新風,所以今年就沒有燃放。”她説。

關於燃放煙花爆竹,李鵬則告訴記者,今年他的家鄉縣政府首次發佈了城區煙花爆竹禁放通知,宣佈在一定區域內,全年除春節(除夕至正月初五)、元宵節(正月十五)外全時段禁放;遇重污染天氣一律禁放。

“這個規定得到了我身邊多數人的理解和支持,大年初一齣去拜年,能夠感覺到路邊的煙花爆竹垃圾明顯少了。”

除去上述內容,來自各地發生的變化還有很多。這些生活之美好,社會之美好,溫暖著一方方水土的歸鄉人。對他們而言,故鄉,一直都在;更好的故鄉,也一直都在。(完)